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并为未来五年的绿色低碳转型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面对这一深刻变革,企业必须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发展机遇,构筑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下为企业应对的关键着力点:
一、 锚定能源体系变革,重塑用能结构与模式
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是绿色转型的核心。企业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积极提高生产经营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条件允许的企业可投资建设自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厂房屋顶光伏,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 拥抱能源技术创新:关注并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智能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等,提升能源使用的灵活性与效率,平抑用能成本,增强用能安全与韧性。
3. 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加快生产流程、工艺设备和建筑供暖制冷等方面的电气化改造,淘汰高碳排放的燃煤燃油设备,为接入绿色电力创造条件,实现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
二、 聚焦碳达峰目标,构建全链条碳管理能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对企业碳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
1. 实施碳排放精细化管理:立即着手建立企业自身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摸清家底。积极参与并适应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将碳指标纳入日常运营管理和考核体系。
2. 深化节能降碳改造:对标行业能效标杆水平,持续对高耗能设备、工艺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深入挖掘减排潜力,降低单位产品碳强度。
3. 积极参与碳市场机制:密切关注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提前做好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履约准备。同时,探索开发符合国家方法学的自愿减排项目,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减排行动转化为经济效益。
4. 打造零碳标杆:有志于引领行业的企业,应规划建设“零碳工厂”或“零碳园区”,通过能效提升、全部使用绿电、碳抵消等方式,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三、 融入绿色生产生活,拓展发展新路径
绿色转型不仅是责任,更是广阔的市场机遇。
1. 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协同:将绿色低碳要求延伸至供应链管理,推动供应商协同降碳。优化产业布局,使其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2. 发力循环经济与资源化利用: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探索“城市矿山”等模式,变废为宝。
3. 创新绿色产品与服务:响应绿色消费趋势,加大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推广。关注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环保服务等新兴领域,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4. 倡导绿色企业文化:内部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引导员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文化。
总结:
“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为企业设定了清晰的绿色航向。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快速将政策信号转化为战略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决策、创新和运营各个环节的先行者。通过系统性的能源转型、精细化的碳管理以及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度参与,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应对监管要求,规避风险,更能在新一轮的绿色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企业力量。
来源:能源日参、AI整理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