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欧盟、英国、美国等主要金融市场不断制定和完善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规则,大型跨国企业积极响应,推动ESG发展成为强劲的国际趋势。
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中国需与国际市场接轨,顺应ESG披露要求,以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声誉。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ESG理念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强制披露ESG信息能有效引导企业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和证券监管机构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披露。
政策里程碑:强制披露时代的开启
2024年4月12日,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即《ESG报告》)。
强制范围: 《指引》要求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实施时间: 《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要求相关公司最晚于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报告。
超越报告:构建ESG管理体系是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ESG报告仅是前期ESG管理工作的最终呈现,是ESG管理体系的一个环节。监管层的深层意图,是通过强制披露带动上市公司乃至全市场企业主体ESG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发展。那么,企业应如何系统性地构建ESG管理体系?
ESG管理体系搭建:三大支柱
相较于欧美,中国ESG议题起步虽晚,但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已步入快车道,市场关注度提升,ESG体系加速建立与完善。一个完整的ESG管理体系通常包含三大核心部分:ESG内控建设、ESG报告披露、ESG评价。
一、 ESG内控建设:夯实管理根基
内控建设是ESG管理的基石,确保ESG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明确ESG内控目标与原则
·合法性: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
·全面性: 覆盖所有业务活动及管理环节(E/S/G)。
·重要性: 聚焦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ESG风险。
·制衡性: 建立职责分离、相互监督的内部制衡机制。
·适应性: 随企业战略、业务特点及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
·目标: 确保运营合规(环境、社会、治理),降低ESG风险;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创造长期·价值;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二)建立ESG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环境管理部门: 负责节能减排、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等。
·社会责任部门: 负责员工权益保护、社区发展、公益慈善等。
·公司治理部门: 负责董事会建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
·其他部门: 各业务及职能部门需将ESG要求融入日常工作,协同配合。
·设立ESG领导机构: 成立由高层领导组成的ESG委员会,负责制定战略政策,审批重大项目决策。下设ESG办公室/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与协调。
(三)制定ESG管理制度与流程
·将ESG要求嵌入采购、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流程。
·规范ESG信息收集、整理、审核与披露流程,提升透明度与时效性。
·完善内部监督与审计流程,定期评估ESG管理有效性。
·ESG报告制度: 规范报告内容、格式、频率及审批流程,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ESG绩效考核制度: 将ESG指标纳入整体考核体系,激励员工参与。
·ESG风险管理制度: 识别、评估、应对风险,建立预警及应急预案。
(四)加强ESG培训与沟通
·培训教育: 普及ESG理念与要求,提升全员意识与责任感;按岗位定制培训计划,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
·沟通交流: 建立内部沟通机制促进协作;积极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投资者、客户、社区等)沟通,回应关切,提升社会形象。
二、 ESG报告披露:规范与透明的呈现
国内ESG披露覆盖面正快速扩大。《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蓝皮书(2023)》显示,2022年发布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达1817家,占比35%。同时,监管要求日益严格(深交所2006年、上交所2008年即出台社会责任相关要求)。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并配套下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简称《体系》),构建了兼具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的ESG报告框架:
·环境(E): 5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56项三级指标(资源消耗、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
·社会(S): 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员工权益、产品责任、社会贡献等)。
·治理(G): 5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治理策略、组织架构、信息披露、合规风控等)。
报告披露关键步骤:
(一)确定报告范围与标准:
·范围: 明确报告主体(母公司、子公司、合资企业等)及考虑的价值链影响(供应商、客户等)。
·标准: 根据行业特点、规模及利益相关方需求选择标准(如国内《体系》、GRI、SASB、ISO 26000等),并遵循国内法规。
(二) 收集与整理数据:
·建立机制: 明确数据收集方法、频率、责任部门(系统、问卷、调研等),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分类整理: 按选定框架及指标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E:能耗、排放、水;S:员工、社区、产品;G:董事会、内控、信披)。
(三)撰写报告内容:
·结构设计: 遵循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前言、概况、管理、绩效、展望),善用图表、案例增强可读性。
·内容要点: 客观准确反映实践与绩效,语言清晰简洁,突出企业特色与创新亮点。
(四)审核与验证报告:
·内部审核: ESG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确保内容真实、合规。
·外部验证(推荐):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验证数据、方法及内容,提升报告公信力(出具验证报告)。
(五)发布与传播报告:
·渠道选择: 企业官网、社交媒体、发布会,并提交监管机构、协会、投资者等。
·主动沟通: 通过研讨会、培训、媒体等渠道介绍ESG实践,收集反馈,持续改进。
三、 ESG评价:持续改进的驱动力
国内外ESG评价体系(如DJSI、MSCI、Wind ESG、中证、华证、商道融绿等)虽框架相似,但因关注点差异导致结果不同。企业可配合评价体系进行管理:
·持续改进管理与绩效: 基于评价结果识别优劣势,制定改进计划;将ESG目标纳入战略与运营;建立监测评估机制跟踪效果;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参与行业交流分享实践。
·培养ESG文化与意识: 将ESG融入企业价值观与文化;通过宣传、表彰激励员工;领导层以身作则,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语:拥抱趋势,筑基未来
ESG体系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企业应主动拥抱这一趋势,积极构建完善的ESG管理体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与长期韧性。构建的关键在于:
·顶层驱动: 获得最高管理层支持,将ESG融入战略,明确目标与内控方案。
·务实披露: 从实际需求与合规要求出发,进行高质量、透明的报告披露。
·动态优化: 理解ESG建设是持续过程,需定期借助评价结果检视绩效,不断迭代改进管理体系。
唯有系统规划、扎实落地、持续精进,企业方能在全球ESG浪潮中行稳致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来源:ESG与可持续发展人才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
合规网·ESG合规服务
合规网所提供的合规与ESG管理咨询服务,旨在协助企业管控运营风险及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扎实的合规管理和专业的风险管控为企业打下永续经营的基础,提升ESG绩效进而提升其投资价值,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规网可提供的服务:
·法律法规清单与风险清单服务
·ESG尽职调查与合规审计
·可持续发展框架管理
·ESG实质性议题筛选
·ESG议题专项提升改善
·碳盘查,碳中和路径规划
·绿色供应链管理
·ESG报告(CSR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
·ESG管理赋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