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3-10-13 16:48:25 浏览:289


摘要


对于ESG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满心期待者有之,心存疑虑者有之,抗拒反对者也不乏其声,这在近年的公共政策议题中是少见的。之所以业界以及公众对待ESG的态度上出现较大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对ESG性质及其定位认知出现偏差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的发展理念一直在更新,过去我们和许多国家一样,强调增长优先, 但后来就更多强调发展的平衡和公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已经围绕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把ESG与既有政策框架相融合,具备充足的基础条件。

ESG是近年来广受热议的议题之一,在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更是掀起了ESG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对于ESG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满心期待者有之,心存疑虑者有之,抗拒反对者也不乏其声,这在近年的公共政策议题中是少见的。之所以业界以及公众对待ESG的态度上出现较大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对ESG性质及其定位认知出现偏差有关。

一、ESG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治理工具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对ESG的理解通常受使用场合和目的的影响,在不同的语境下, 不同的人对ESG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抛开使用者的身份和场景,可以把ESG笼统地定义为“企业在投资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把环境、社会因素纳入考量的做法”。

虽然ESG的概念被明确提出才不过20年时间,但与之相关的观念和实践早已有之:如生态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融合、从股东至上转变为考虑利益相关方影响、重视劳工和中小股东的权益、科学合规高效的现代公司治理等观点,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甚至在工业化早期就曾被关注和讨论。

ESG从一种理念到被广为使用的工具,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初ESG被看作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倡导,现在则渗透在很多金融和非金融企业的实践中, 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某个权威部门指定或计划,当然在特定阶段,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ESG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投资人可以用它作为投资的管理工具,金融机构可以用它开发金融产品,社会公众可以用它来监督或者评价企业的非财务绩效等等。作为一个工具或框架,ESG是灵活且多元包容的。但为什么要把ESG定义为一种经济治理的工具呢?

首先,ESG是一种规制和规范。治理总是要依循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企业的基本功能是从事经济生产创造经济价值,ESG则提供了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其次, ESG提供了多元主体参与高质量发展的机会。不同的人可以通过ESG 信息披露、ESG评价来认识企业,表达对企业是否认同。第三,ESG还是一种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冲突的框架。治理之于管理的重要差别,就是治理充分认识并尊重社会主体多样性。多样性的主体之间必然会存在利益的分歧,ESG 提醒人们更多地考虑企业与其他主体的相互影响。过去流行的是股东至上,ESG 则更强调利益相关方,包括企业、企业管理层、员工、客户、消费者、社区、供应链伙伴等的相互沟通与合作。第四,公共治理中对于良治(good governance)的要求,都和ESG是内在地相契合的。譬如法治、透明度、民主参与、公平和平等、有效率和效果、可问责性等等,这些对于良治的普遍要求,也是ESG实践中所强调的准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领域,同样也需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ESG作为经济治理的工具,给经济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用的手段。

二、关于ESG的典型认知误区

从经济治理工具的视角看ESG,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一些认识误区,这里列举五个常见的方面:

一是乐观甚至迷信地把ESG 当作万灵药,以为有了ESG 很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ESG是一种工具,有自身的有效功能边界。工具能否发挥作用,既要看工具本身的特性,也要看人使用工具的方式和能力,还要看工具的作用对象。例如:砖头可以用来建房子,但砖块质量有好坏,设计师的能力有高低,工匠砌砖水平有差别,地基景观不同,造出来的房子效果也往往不一样。砖头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当武器使用,可是如果在现代战场上使用,功能就非常有限了。这些道理对ESG 也同样适用。

二是把ESG当作SDG( 可持续发展目标),甚至于ESG就是可持续发展本身。可持续发展是更大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是反映了当前全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部分共识性优先事项,而非全部。在ESG实践中,经常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锚定在一起,这是一种策略性的安排,反映出两者有许多重要交叠的领域,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相同。

三是认为ESG是西方为了限制我们制造的概念陷阱。ESG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和工具,是否以及如何使用,关键还是看其所承载的功能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不要绿水青山蓝天?实现共同富裕要不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增加劳动人民的获得感?要不要企业中男女平等对待?这些在国际上被强调的,在中国也有需求,具有共性。除此之外,ESG还是一种全世界共通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话语体系,在当前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环境下,ESG提供了少有的寻求共识和对话的空间,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一个纽带。此外,中国经济已经实质性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资产也在全球被定价,ESG对资产定价有重要影响, 中国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ESG实践模式, 也是掌握自身资产定价权的必要手段。

四是认为ESG就是非财务价值优先,把盈利和经济发展放在最后。这样的论点常常出现在反对ESG 的阵营中。ESG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使命就是要创造符合社会需求的经济价值。之所以倡导ESG,是因为一段时期里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被当作铁律,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ESG 是一种纠偏和改革。但这并不是说实践ESG 就是要企业放弃对利润的追求, 或者践行ESG 就是反市场原则。在ESG 中企业追求利润的合理性是默认的前提,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五是认为只有大机构、大企业才能用ESG。ESG 从理念倡导到可操作性的信息披露框架、评级工具以及投资产品和监管框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功能是日益完善、不断丰富和持续叠加的,具有显著的实用主义特征。所以,ESG本来就是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机构都有可能使用的工具,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本特点,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选择、利用。

三、ESG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ESG实践过程中,大体上形成了四个场景,分别是ESG的信息披露、评级评价、ESG投资、ESG监管,此外有关ESG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也可以作为一个场景。如前所述,和任何其他工具一样,ESG 有效性既受工具本身影响,也受人们使用工具的方式的影响。每一种工具在使用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就前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ESG信息披露是一个标准化的应用。在信息披露方面,常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言行不一。披露文件中只有表态没有实质性行动;(2)信息注水。在披露报告中放了一大堆无关信息或者小题大做,充塞内容;(3) 避重就轻。披露信息时,回避实质重要性问题,仅挑小问题和无关紧要问题说;(4)浑水摸鱼。把关键和重要问题的披露放在不起眼的地方,或者在非官方和关注有限的平台发布;(5)零敲碎打。把关键问题零敲碎打分散在各处,给外部机构和公众的认知制造障碍;(6)不可验证。相关披露的信息缺乏验证的渠道、方法和机制。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导致借ESG 披露粉饰非财务绩效,掩盖企业真实状况的“洗绿”问题。

ESG评级也可能会被用于市场操纵。在评级评价方面,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问题,以及指标体系缺陷、信息采集渠道有偏、指数生成方法和权重设置不合理等将导致评级评价结果缺乏一致性、稳定性,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对环境、社会的真实影响以及在治理方面的实际绩效。一些评级机构或者其关联公司本身就是投资机构,不能排除通过评级影响公司股价和操纵市场等行为。

在ESG的投资方面,“泡沫”和“洗绿”是常见的问题。市场对ESG的热情或将引发虚假宣传,定价上存在泡沫化的倾向,一些机构鼓吹不切实际的超额回报,在金融市场上就会带来误导,甚至会产生欺诈行为。因为ESG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并不完善,产品设计中缺乏审慎思考也是对投资人和市场的不负责任。

在ESG相关的政策方面,也存在多方面的挑战。有时存在监管政策的缺失,还有政策转型节奏把握的问题。不排除一些监管部门会觉得ESG 各组成部分相关的政策已经存在,便没有必要再出台整合的监管框架。监管机构对企业ESG 实践要求过高或者过低、节奏过快或过慢, 都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四、如何利用ESG助力可持续发展

ESG和可持续发展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和交集,ESG可以助推可持续发展,但又需要克服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要利用ESG助力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层面要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关键是把握每个行业和企业的实质性议题,关注企业的实践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真实价值,关注治理机制上真正的变革。

其次是框架要完整。虽然ESG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不是新的,但是综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可用的工具,却是经历过去20多年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新演化形成的。E、S、G的整合具有其内在的动因,三个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不能只讲一面或者只是将三个方面机械地叠加。

三是标准合理性。目前无论是信息披露、评级评价还是产品设计,都已经有很多标准规范,标准太多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6 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推出了披露框架,这是一次整合和统一这些标准规范的重要努力。

四是方法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探索过程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范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科学研究发现都是真理,但却是接近真理的过程。

要利用ESG形成几个工作抓手:一是观念抓手,用ESG引导或者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观念;二是工具抓手,形成一批行之有效、可用、易用的工具, 方便不同的群体使用它;三是制度抓手,在制度上促进ESG和主流政策框架的融合;四是绩效抓手,要利用ESG来检验企业(不限于企业,也包括政府)的非财务绩效。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实践ESG,是要用它助力发展, 而不是把它变成发展的阻碍。因此,要注意避免两个问题:一是将ESG意识形态化。一讲ESG 投资,传统化石能源不能投了,核能不能讨论了,导致人为地排除了许多潜在的技术路线选择。二是将ESG浪漫化。以为一用ESG就灵,前面说过,实际不是这样的。企业践行ESG是会带来一定成本的,成本-收益比决定了企业的实践模式。

五、对我国ESG实践的建议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的发展理念一直在更新,过去我们和许多国家一样,强调增长优先, 但后来就更多强调发展的平衡和公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形成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五大新发展理念。我们已经围绕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把ESG与既有政策框架相融合,具备充足的基础条件。

但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要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要有顶层设计,政策框架上要统一,部门之间要有协调。不能各个部门各搞一摊,不然不仅企业和市场无所适从,在国际ESG治理格局形成的关键期,更容易错失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二是在行动上各部门要步调一致。现在有的部门走得靠前,有的部门还没有开始关注和响应,容易相互牵扯, 需要国家层面进行高位引领和协调。

三是积极对标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两项新准则。ISSB在今年6月发布了IFRS S1、S2,这是一个国际社会围绕可持续发展治理所形成共识的重要成果。这两个准则并不像一些机构宣称的那么具有颠覆性和决定性,新准则发布后有多少人使用、怎么使用、使用效果如何,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于我国来说,虽然不需要立即宣称采用,对标ISSB 的新准则提供了与各方同向而行的机会。

四是设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预期引导。通过ESG 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是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和内在要求。因此,要合理地引导社会预期,设置时间表,让大家知道下一阶段的发展将进入新的轨道。

五是避免急于求成。在推进ESG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避免急于求成。即使明确了方向,还是要预留充分的时间给市场和企业以及各级政府去适应,要有过渡期,循序渐进地从方向落脚到具体的指标体系。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第9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来源:企业改革与发展 作者:俞建拖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