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安全(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是指通过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职业病、工伤事故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同时提升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机-环境”的协调,确保劳动者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高效工作。根据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来保障职业卫生安全
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
①制定职业卫生安全政策:明确企业对职业卫生安全的承诺,设定可量化的目标(如事故率、职业病发病率等)。
②成立管理机构: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
③完善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2、 识别与评估职业危害因素:
①全面危害识别:对工作场所中的物理(如噪声、振动、辐射)、化学(如粉尘、有毒气体)、生物(如病原体)、心理(如工作压力)等危害因素进行系统识别。
②风险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暴露程度和可能后果,评估其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对象。
③定期监测与检测:委托专业机构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
①工程控制措施:
·采用低毒、低危害的原材料和工艺,替代高毒、高危害的材料和工艺。
·改进设备和技术,实现自动化、密闭化生产,减少劳动者直接接触危害因素的机会。
·安装通风、除尘、降噪、防辐射等设施,降低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②管理控制措施:
·制定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限制劳动者在高危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劳动者过度疲劳或长时间暴露于危害因素中。
③个人防护用品(PPE):
·根据危害因素类型,为劳动者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耳塞、护目镜、防护服等)。
·确保PPE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4、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①上岗前健康检查:对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合该岗位。
②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根据危害因素类型和暴露程度,定期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或职业禁忌症。
③离岗时健康检查: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在离岗时进行健康检查,评估其健康状况。
④建立健康监护档案:为每位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其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史,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 开展职业卫生安全培训与教育:
①管理层培训:对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
②劳动者培训:
·上岗前培训:对新入职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安全培训,使其了解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在岗期间定期培训:定期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安全培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强化安全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PPE使用与维护、应急救援等。
6、 完善应急管理与救援体系:
①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职业卫生安全事故(如中毒、爆炸、火灾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序和措施。
②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在工作场所配备急救箱、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③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技能。
7、 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文化建设:
①提升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全体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文化氛围。
②鼓励员工参与:建立员工参与机制,鼓励劳动者对职业卫生安全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
③表彰与奖励:对在职业卫生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8、 持续改进与合规管理:
①定期评审与改进:定期对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持续改进管理水平。
②遵守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职业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合法合规。
③接受监督与检查:主动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配合职业卫生安全评价和认证工作。
来源:职卫行业讯息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