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灾后恢复的指导意见

颁布机构: 国家林业局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中国 适用领域: 自然生态保护
生效日期: 2008/03/24 颁布日期: 2008/03/24
颁布机构: 国家林业局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中国
适用领域: 自然生态保护
生效日期: 2008/03/24
颁布日期: 2008/03/24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灾后恢复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林护发[2008]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2008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一些省区遭遇了历史罕见强降雪和低温凝冻天气过程。受灾害影响,上述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遭受极大损失。为科学组织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灾后重建工作,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恢复与增长,争取自然保护区早日进入正常生产生活,经广泛深入调研,我局制定了《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灾后恢复的指导意见》(见附件,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受灾区域认真执行,并请其他未受灾区域预先研究可能出现的野生动物疫病等次生灾害对本区域的潜在影响,参照本指导意见制定应对措施,消除隐患。   为支持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我局联合财政部已下拨给各地林业灾后重建补助经费。为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将自然保护区灾后恢复重建也纳入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范围。   对各地在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工作中,落实指导意见和资金到位情况,我局将适时组织专项调研活动。   附件: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灾后恢复的指导意见 国家林业局 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件: 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灾后恢复的指导意见   一、总则   2008年初,我国许多区域遭受的长时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造成极大损失。为全力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防止物种灭绝,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生产生活的早日恢复,有效防范野生动物疫病、森林火灾、病虫鼠害等次生灾害,制定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9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其他省要预先研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对本区域的潜在影响,制定应对措施,消除隐患。本指导意见可供今后应对类似灾情时参考。   二、工作要点和措施   (一)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受害林木的清理工作。   各地要本着科学审慎、实事求是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受灾林木清理工作的紧急通知》、《雨雪冰冻灾害受害林木清理指南》和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关于尽快恢复重建受损森林防火设施设备   全力抓好可燃物清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等要求,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科学组织自然保护区内受害林木清理工作,尽快恢复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切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我国重要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有效保护了重要的自然生态过程。此次雪灾尽管历史罕见,但仍属于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因此,要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受害林木的清理,原则上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和核心区、缓冲区内受害林木不进行清理。   2、对于影响到自然保护区日常监测巡护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受害林木,如自然保护区内各种道路,防火隔离带及村屯边沿等重点防火区上的受害林木,可以进行适当清理,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和森林防火工作。对实验区内的人工林和竹林,可清理重度受害且无存活希望的受害林木。   3、自然保护区受害林木清理后的林地以自然恢复为主,要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优化和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紧密结合。   4、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统一开展辖区内自然保护区受害林木损失情况调查评价,科学编制受害林木清理方案,要认真处理好林木所有权人的利益。各自然保护区受害林木清理方案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清理方案,经专家论证后,由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清理结束后,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清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国家林业局驻各地森林资源监督机构要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二)妥善处置因灾死亡野生动物尸体,及时收容救助伤病或离群游荡野生动物个体。   本次灾害导致许多野生动物死亡,任其尸体腐烂,有可能引发野生动物疫病,成为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各地要按照先评估后清理的原则,组织力量对野生动物集群活动区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水域或水源地及其周边等区域进行巡查,使用专门的捡拾工具将死亡野生动物个体收集到密封容器,选择适宜地点集中深埋或焚毁,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及时收容救护伤病或离群游荡个体,隔离专门区域进行救治和饲养。对经救治后具备放归自然条件的个体,要尽早将其放归到该物种的自然栖息区域;对不具备放归条件的,须一律送往专门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或野生动物园、动物园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进行饲养。加强宣传,教育群众不要捕捉猎杀落单野生动物个体,不要捡拾、食用死亡野生动物,并设立信息热线,鼓励公众及时报告所发现的野生动物尸体及需要收容救护的个体。对因灾死亡的野生动物尸体或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个体,一律不得用于经营利用活动,也不得用作标本。   (三)加强资源调查监测,评估分析灾害影响。   为准确掌握灾害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各地要根据历史资料和目前已掌握的信息,将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栖息地等确定为重点调查区域,将濒危物种、受灾影响严重物种、孤立种群、典型生态系统确定为重点调查对象,参照《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监测技术规程(试行)》和《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研究制定调查方案,开展一次全面调查,及时掌握灾后野生动物种群、分布、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的当前状态,以及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折断、压断、倒伏、翻蔸及冻害等受害程度,比较分析灾害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找出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不利的生态因素。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特别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的科学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灾后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个体、种群、分布、生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以及恢复措施的实施效果,为今后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恢复。   根据调查监测掌握的情况,经评估其灾害影响和不利因素后,各地要根据灾害影响等级,研究制定应对方案,迅速采取措施,对栖息地损毁严重导致食物不足的野生动物种群,继续安排食物投放,研究其喜食植物种植方案,促进栖息地的恢复和优化;增扩建和新建一批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加强现有野生动物人工种群的扩大繁育和复壮,特别是对尚未建立人工种群的濒危野生动物,要着手建立新的人工种群,通过人工手段促进资源扩大,并适时放归自然,以补充野外种群,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对因雨雪冰冻灾害而受害的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无论何种受害等级,以及是否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一律不得进行清理;对具备救护条件的受害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尽快采取人工促进恢复措施,促进其恢复、更新与生长。对于规定允许清理的林分,须严格控制对其中有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的受灾林分的清理活动,以避免因人为清理干扰而造成对林内上述野生植物及其生境的再度破坏,并尽可能为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留有一定数量的伴生植物。加强对极小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人工培育,为物种的回归和野外种群的重建与恢复做准备。   加强灾后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等基础研究,根据各地受灾害影响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重建规划和方案,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根据。   (五)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   这次灾害给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极大损失,凸显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缺乏应对灾害的准备和能力。各地要认真总结,在应对本次灾害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突发野生动植物灾害应急预案,科学合理规划,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应急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纳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予以大力加强。根据野生动物行为习性和觅食等特点,建立必要的野生动物避难所、应急投食点和紧急救护饲养场,确保今后出现类似灾害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减小野生动物资源损失。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灾害多发季节来临前,储备必要的野生动物食物、人员防护装备、药品、工具器材等,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六)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增大了候鸟等野生动物突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风险。各地对此要高度重视,继续坚持监测信息日报告制度,及时上报野生动物非正常死亡情况,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疫情动态。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等情况,立即启动前期应急处置措施,按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的要求,及时现场封控,采样送检。对检测证实的疫情,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并会同动物防疫、卫生等部门做好疫情消除等工作。   (七)全面禁止猎捕野生动物行为,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犯罪行为。   本次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受灾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带来极大损失。为保障受灾区域野生动植物得以生息繁衍,促进资源恢复,在受灾区域要全面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和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各地不得批准任何猎捕野生动物和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申请。同时,要完善野外巡护制度,增大人员力量,加密巡查周期,严厉查处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及破坏其栖息地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活动的监管,组织力量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市场、集散地和重点运输环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防止非法来源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八)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此次灾害的严重性、长期性和恢复重建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特别要充分认识到此次灾害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严重危害和深远影响,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放在林业主管部门救灾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救灾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