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 1—2016)发布,2017年1月1日已开始施行。新发布的总纲,体现了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公众参与的前因后果,还有总纲修订过程中加强了对环评技术的深化。本期技术讨论,主要围绕新总纲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展开。报告书的编制一般包括概述、总则、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附录附件等内容。
一、概述
● 建设项目的特点
● 工作过程
● 分析判定相关情况(初审预判,简要论述项目的政策符合性、规划可行性等方面)
●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 结论等
(1、与以前相似,注意公参说法;2、突出产污和措施)。
二、总则
● 编制依据
● 评价目的及原则
● 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 评价工作等级
● 评价范围
● 相关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
● 评价标准
● 环境保护目标(附图并列表说明评价范围内各环境要素涉及的环境敏感区、需要特殊保护对象的名称、功能、与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
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项目概况
● 污染源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原辅材料、燃料、水资源等消耗(包括理化性质、毒理性质等)
△ 生产过程污染因素分析
△ 污染防治措施说明(说明各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状况)
△ 风险识别
● 污染源源强及产排污情况
△ 废气
△ 废水
△ 噪声
△ 固废
△ 其他相关因素
1、(虽然清洁生产章节删除了,但是要求从工艺的环境友好性、源头防控、过程控制等说明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正是清洁生产的思想。)
2、影响因素分析章节内容应为原来的工程分析内容。
3、根据污染物源强核算技术导则,各要素源强结果表要求为:
表中核算办法指实测法、物料衡算法、产污系数法、排污系数法、类比法、实验法及台账法等。根据新建、改扩建等项目类型选择填写导则规定的优先选择核算方法。
四、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区域污染源调查
(未完全删除社会环境概况,环境保护目标中相关居民区等调查需要说明。此外将各要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放至此章节。)
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与原内容基本相似,新要求:
1、突出说明需要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评价范围内在建项目同类污染物的叠加影响
2、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或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应结合区域限期达标规划对环境质量变化进行预测。现状监测中有超标现象的尤其要注意。
3、把原来的环境风险章节纳入此章成为“环境风险及人体健康风险分析”一节。
分析环境风险源、计算风险后果、风险评价。
对存在较大潜在人群健康风险的项目,应分析人体体健康风险:对存在“三致”(致瘟、致畸、致突变)及持久性有机物或重金属的建设项目要对影响范围内的人群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六、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突显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及达标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改善、排污许可可行性等从而达到管理及监管的有效性)
● 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 风险防范(设)措施分析
● 环保措施及风险防范措施投资分析
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要提供具体的改善建议并分析拟建项目实施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和影响。
除此还应增加管理措施、调整平面布置、调整选址、选线等措施。
七、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按原内容编写,需要深入。
●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 工程环境损益分析
八、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 环境管理
△ 日常环境管理
△ 污染物排放管理(衔接排污许可证,突显排污许可证核心,参考排污许可证要求,给出企业应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尤其是污染物排放清单)
● 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应有排污口规范化、监视性监测相应内容)
九、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建设项目概况结论
● 评价结论
△ 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 污染物排放情况结论
△ 主要环境影响结论
△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结论
△ 环境保护措施结论
△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 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结论
△ 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可行与否结论
● 评价建议
1、注意环境影响不可行的各种情况
2、公参责任主体完全为建设单位,报告中仅说明公参结果及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
十、附件
附件应包括项目依据文件、相关技术资料、引用文献等
公参单独成册,可类似原来报告公参章节。
来源:赛飞特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