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行业存在的职业危害(热点透视)

时间:2016-01-22 14:19:37 浏览:1257

电镀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工艺性行业,33.8%的电镀企业分布在机械制造、印染业,20.2%在轻工业,5-10%在电子行业,其余主要分布在航空、航天及仪器仪表工业。电镀行业每年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包括4亿吨含重金属废水、5000吨固体废物和3000亿立方米酸性气体。环保治理压力大,职业病发生频率高,职业健康保障体系普遍被忽视。

 

一、         电镀基本工艺

 

电镀,就其本质,就是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将一种金属或金属化合物镀覆到基体上的工艺。基本工艺主要分为:镀前准备 (检验、抛磨、绝缘处理)―上挂具(篮筐)―前处理(化学除油、电解除油、酸除锈、预处理、中和、活化、预镀等)―电镀或氧化或化学镀后处理(清洗、钝化、着色、封闭、中和、烘干等)

 

二、         电镀行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易引发的职业病

 

 1、电镀常用化学物质:

⑴氰化物;包括含氰根的盐类。剧毒品,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可通过呼吸道、食道及皮肤浸入而引起中毒。轻者有粘膜刺激症状,唇舌麻木、气喘、恶心、呕吐、心悸。重者,呼吸不规则、意识逐渐昏迷、大小便失禁、可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氰化物中毒治愈后还可能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⑵硫酸、盐酸、硝酸、氢氟酸、氨水、氢氧化钠等化学药品:以相对应的气体和酸(碱)雾形式存在于工作场所的空气中,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吸入后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胸闷、咽喉鼻腔充血、鼻中隔溃疡穿孔、喉痉挛、咽部糜烂溃疡、支气管炎、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肺炎、肺水肿等症状。体外接触可引起灼伤、皮肤过敏、眼角膜穿孔。

 ⑶锌、铜、镍、铬酸盐等金属盐类:吸入气雾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穿孔、鼻溃疡、皮肤接触后引起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湿疹。进入人体内引起急性中毒如:气急、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腹泻、腹绞痛、肝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铬盐还是致癌物质。

⑷有机化学品;溶剂类主要是烷烃类、乙醇、苯类有毒物质。各类添加剂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以环氧氯化烷烃与醇、炔、醚类的缩合、加成反应物。这两类毒物进入人体后多反映为运动障碍、神经源性损害、血液病如白血病、障碍性贫血等。

 

2、粉尘:电镀粉尘主要产生源为抛光、打磨、喷砂等工序;主要是造成矽肺病的潜在危害。

 

三、         电镀行业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和危害防控措施

 

1、厂区平面布置措施

⑴厂房和化学品库房应与职工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分开设置,且保持安全距离。

⑵高毒有害作业与低毒无害作业相对分离布置。

⑶含氰镀槽应与酸性物质保持安全距离,或有效隔离。

⑷剧毒品库房应远离热源、电源、火源和居民区,宜靠近使用场所。

⑸喷漆等易燃易爆生产部位宜设置在单层厂房靠外墙或多层厂房的最上一层靠外墙处,与周围的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

 

2、防毒对策措施

⑴剧毒品的储存和使用场所应设防盗报警装置,且建筑结构完整,门窗严谨,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⑵剧毒品的包装容器和包装袋不许随便丢弃,应消毒后由供应商回收,专用的分取容器应存放在库房内。

⑶改良工艺,尽量使用低毒无害的工艺和物质,采用低氰或无氰的生产工艺。

⑷电镀生产应机械化、自动控制、有毒物质生产装置应密闭化,以减少人员与有毒物质的接触,并避免氰化物与酸类物质混合、接触。

⑸改善通风状况,喷漆、电泳和油墨涂敷等岗位采用正压送风,酸雾、漆雾、有毒气体和粉尘应吸收处理或高空排放。

⑹严格控制工作温度和电流密度等。

⑺配备氰化物的急救药物,如严硝酸异戊酯。

 

3、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设置和防护用品的配备

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腐蚀品、高温物质和粉尘应佩戴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橡胶手套、护目镜、水鞋、呼吸器和防护服等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

⑵高温季节应有防暑降温措施,除加强通风外,还可采取屋顶喷淋降温、提供防暑清凉饮料和药品,并注意防暑知识和临时急救方法的教育。

⑶高噪声设备应合理布局,尽量隔离布置。

⑷抛光、拉丝和喷砂等岗位应强制通风。


     
电镀生产企业属高毒高污行业,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是职业病多发的企业。企业应加强电镀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强化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