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将全面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千亿市场呼之欲出(热点透视)

时间:2016-01-22 14:13:53 浏览:817

目前我国主要在7个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根据工作方案,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试点行业将包括石化、钢铁、电力等六大行业。这意味着我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设计即将完成,市场规模每年达上千亿元的碳市场呼之欲出。


  仍处于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从三个层面开始,在政府层面,即国家的碳交易管理部门层面,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主要开展国家碳交易的机制设计。在地方政府层面,主要是组织地方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相关能力建设工作,包括地方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机制准备。在企业层面,强调企业开始进行能力建设。


虽然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已有多年,但还一直缺乏一套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法规,此前依照的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来管理运行。此次国家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将形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制度设计,并具有法律约束的刚性。这有助于各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碳排放配额的分配、碳交易核查机构资质的认定等,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运行。

 

据悉,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将于近期提交国务院审议。由于该条例内容涉及新设行政许可,按照国务院关于新设行政许可的立法程序需举行听证会。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于2015729日组织召开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涉及行政许可问题听证会”,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北京市和上海市等相关地方主管部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有关企业和个人代表参会,重点就涉及的新设行政许可问题发表意见。

 

气候司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的起草背景,并就涉及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管理制度和碳交易核查机构资质认定两项新设行政许可作了说明。参会各方普遍认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低碳发展、落实我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重要手段,条例的出台对建立和运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非常必要,只有依法对企业碳排放配额实施有效管理、对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必要的资质认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才能顺利运行。各方就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碳排放配额的分配、碳排放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等问题,也提出了若干意见建议。

  据北京环境交易所有关人士介绍,按照中美气候减排声明,我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从2011年开始,我国启动了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7个试点碳交易平台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1900多家(其中石化企业有146),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截至今年626日,上述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二氧化碳约2509万吨,总金额约8.3亿元。石化行业和重点石化企业一直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炼化、焦化、氟化工等企业充当了主力。如试点之一的广东碳交易市场已初具规模,成为仅次于欧盟、韩国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场,在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担当了探路者和排头兵。截至2015727日,广东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在全国首次突破了2000万吨,达到2058.68万吨,总成交金额9.18亿元,分别约占全国7个试点地区成交量的36.12%和成交额的45.28%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安排,下一步将在7个试点省市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到2020年之后,我国可能会建立比较有效的相对完善的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还会尝试和国际上相对成熟的碳市场进行连接。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