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成今夏众多城市主要污染物(热点透视)

时间:2016-01-22 13:59:44 浏览:389

当人们还在普遍关注PM2.5的时候,另一个大气污染物正悄然来袭。与“张牙舞爪”的雾霾相比,它“低调”得多,悄悄地“隐藏”在万里晴空中,却成为今夏众多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元凶,这个污染物就是臭氧。

环保部公布的数据也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74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5.2%,主要污染物是PM2.5和臭氧。6、7月份,臭氧甚至成为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80.5%下降至73.1%。臭氧(O3)成为“拖累”空气质量的“罪魁”;声名狼藉的PM2.5则位居第二。而这样的情况从夏初就已发生,预计将持续到10月。

什么是臭氧污染

相对于发黑发臭的水污染、发黄发黑且有刺鼻气味的烟污染,以及夹杂着细小颗粒的雾霾污染等有形污染,臭氧污染更具隐蔽性,公众乃至环保部门对无色无味的臭氧污染相对重视不够,但臭氧其实比PM2.5更可怕。

在距离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卫士”,一旦臭氧到了距离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就换了一副可怕面孔,变成人类的“健康杀手”。臭氧污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会增加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臭氧污染还会危及农作物生长。有研究表明,当臭氧浓度达到50ppb时,全国冬小麦就减产413.2万吨,相当于减掉了北京加山西省的全年产量;大豆减产88.5万吨,相当于减掉了整个吉林省的全年产量。随着臭氧浓度增加,减产还会更加严重。

PM2.5和臭氧的形成条件有所不同。在风速小、湿度大的条件下容易造成PM2.5的积压;而臭氧污染是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二次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因为气温逐步升高的下午更容易给臭氧集聚创造条件。不同于PM2.5的预防,佩戴口罩对臭氧预防无效,环保部门建议市民午后两三点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事实上,臭氧污染已成为困扰全国的环保新课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目前,从全国来看,北方臭氧污染一年有1个峰值,而南方则每年有2个峰值,甚至新疆、西藏等地区也面临臭氧污染问题。

治理臭氧污染面临三大难题

臭氧污染是一个国际性话题。美国洛杉矶经过几十年治理,情况大有好转,但每年仍有几天臭氧超标。与美国单一的臭氧污染不同,我国是臭氧与PM2.5交织,相互作用,再加上刚刚起步,因而治理难度更大。

第一,环保部门和公众对臭氧确实缺乏认知和心理准备,相关研究和监测工作明显滞后。

第二,对臭氧的监测存在各种困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但现在刚启动监测工作,对其来源、排放量等尚处于研究分析和调查研究阶段,对其控制也处于国家无标准、技术不成熟、企业靠自觉的状况。此外,臭氧监测不像二氧化硫那样有标准气体,可以方便地检验监测设备的误差,只能通过“用设备来检测设备”的方法,以至于影响对臭氧的监测。

第三,臭氧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臭氧的形成机理是非线性过程。治理臭氧需先治理前体物,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能够促发臭氧生成的物质,但只有按比例降低时才会有效地减少大气臭氧浓度,而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好拿捏。如果单纯降低一种,有可能臭氧浓度反而增加。

强化基础和顶层设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业内专家认为,对臭氧污染这一环保新课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应在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环保专家表示,臭氧防控首先需要顶层设计。应将臭氧前体物纳入国家减排指标,制定针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的总量控制规划。鉴于臭氧前体物也是PM2.5二次颗粒物前体的一种,臭氧与PM2.5治理应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此外,鉴于臭氧污染是一种光化学污染,气温高时污染加剧,因而在考虑全球变暖问题时也要加入臭氧的考量。

专家还建议实行区域大面积综合治理。臭氧前体物是流动性很强的物质,一个地区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可能本地人感觉不到,反而飘到其他地方形成臭氧。单个城市治理臭氧效果不会太明显,应在华北五省、长三角、珠三角等臭氧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立区域防控机制。

臭氧前体物在不同地方比例不同,即便在同一个城市,城区与郊区的比例也有差别。各地要把不同地方的臭氧形成机制搞清楚,通过监测摸清楚臭氧前体物的具体比例、排放源的位置,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这方面工作需要环保部门与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

专家还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说,治理臭氧前体物的重点应放在“车、油、路、厂”四个方面:提升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改善汽车尾气装置,减少排放;提升燃油质量;同时,逐步实现公交车、出租车改用燃气;治理交通拥堵;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燃煤电厂、水泥、涂料、油墨印刷厂等企业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挥发物。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