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上海泽晟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于尚云
实务文章,作者赐稿授权发布,供朋友圈转发分享。欢迎投稿:service@csrcare.com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把生活垃圾仔细分成厨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并分别投放到规定的不同颜色垃圾桶里,结果环卫车一来,三个桶里的垃圾倒在一起拉走了……我国鼓励垃圾分类已多年,但仍未摆脱“做秀”“摆样子”之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多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的领航者
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些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这就意味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大连、青岛和深圳等都在其中;二是住建部等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包括河北邯郸、江苏苏州、山东泰安、湖北宜昌等。
同时,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农贸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企业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
居民——建立“绿色账户” 可兑换积分奖励
生活垃圾分类,就要改变居民的习惯,要么有正面引导,要么有强制的惩罚。除广州、南京等少数城市外,目前很少有城市对居民不分类进行处罚的法规。即使有法规,分类涉及每个家庭,居民普遍有“法不责众”心理,实际处罚方面也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
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到城市居民而言,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鼓励居民和社区对“干垃圾”深入分类,将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收运和处置。
环保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收集和处理
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
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推进“两网融合”
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5亿吨,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全国688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有1/4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我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300亿元。
对于垃圾分类,我国更多使用的是鼓励措施。但截止到目前,能形成较成熟的、有中国特色、可复制和可借鉴的垃圾处理模式还不多,各地更多在进行一些试点和摸索。如今年上半年,北京将研究出台《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指导意见》,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将推进“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两套回收系统的“两网融合”。
他山之石——日本与美国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在日本,垃圾分类非常细致,地方政府为市民编写了详尽的垃圾分类和倒放指导手册,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可燃、不可燃、资源类垃圾的大类下又分别细分若干类别。
在美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有详细的法律规定。美国50个州在遵循联邦立法的前提下,各自制定了适合本州的地方立法,形成了有法可依、社区管理和居民自觉维护环境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机制。
近年来,“垃圾围城”的态势在许多地方都日渐急迫。垃圾分类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不仅关涉子孙后代,更关涉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垃圾分类对我们而言,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尽管“强制”二字听上去显得过于严厉,但联想到北京的“史上最严禁烟令”,没人能够否认“强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垃圾分类同样如此,“强制”并非剥夺自由,而是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
编辑:符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