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减碳难”?需要注意这4点!(建议收藏)

时间:2025-07-22 10:28:41 浏览:3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正式开启了我国低碳发展新时代,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是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达到90%以上,可以说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广泛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为40.1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1%。

通过推动其低碳转型,中小企业能够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观的绿色减排规模,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的兴起,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更受市场欢迎,低碳转型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业务增长点,提升企业的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实现低碳转型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这能够推动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减碳难”

目前,我国减碳工作的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减碳行动集中于大型企业,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能力普遍较弱。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表示,以工业行业为例,该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七成左右,中小企业则占到其中的25%-30%。长远来看 ,中小企业将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在中小企业的具体实践中,许多企业面临“减碳难”的困境。尽管中小企业可能采取了一些减排措施,但由于设备老化、生产流程不合理或者能源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可能导致措施推进不力,碳减排效果不佳。

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对减排工作通常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实施的减排措施可能不够系统,持续性欠缺,导致减排效果不够持久和稳定。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还会在投入产出比上存在犹豫,认为为提升减碳水平增加的相关支出是一项成本,短时间内无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缺乏减碳的内在驱动力。

中小企业“减碳难”的成因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通常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在减少碳排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其减碳之路更显曲折。

首先,在推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减碳主观能动性不足

中小企业减碳意识相对较为欠缺,企业管理层对于国家层面制定的”双碳”战略缺乏深入理解,没有充分认识这一战略对于我国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尚未形成,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在低碳转型初期阶段,企业需要对各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这可能会导致短期内运营成本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下降,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往往更关注短期利润,整体对转型持谨慎态度。此外,低碳转型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与外部在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然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意识普遍不强,这也导致低碳转型进程难以顺利推进。

其次,中小企业通常面临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制约

客观来看,中小企业通常面临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减碳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有限。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用的设备和工艺相对落后,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碳排放较高。

此外,中小企业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不够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和人才支持较为欠缺,许多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这使得企业在减排技术的选择、实施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难以有效控制碳排放。

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最后,从外部环境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完善的政策管理体系对于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涵盖融资需求、技术研发、财税支持和企业服务等全方面、多角度的法律体系,例如《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等。

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法律法规的数量和政策覆盖面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减排政策支持不够完善,许多细化措施零散分布在各类政策中,缺乏针对性的激励和支持措施,这会影响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的积极性。

化解中小企业“减碳难”的对策建议

在应对中小企业“减碳难”问题时,仅仅一方的努力肯定是不够的,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结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减排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责任意识。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减排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中小企业的环保意识,促使其主动采取减排措施。

通过开展针对重点企业的绿色发展教育及培训,详细解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提供污染防治措施的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促使企业承担起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

其次,企业自身也要对内健全管理体系,对外要强化合作共享。高效减碳的基础在于对企业各生产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和分析,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数字化平台,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加速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与有效利用,降低减排成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例如,阿里云推出的碳排放优化核算平台“能耗宝”,已有2000多家中小企业接入,通过全盘动态采集监测用能和碳排放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节能控制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实现精细化节能减排,平均节能率达到10%,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同时,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平台型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给予中小企业低碳转型技术方面的支持,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最后,加强政府引导,优化顶层设计,强化中小企业低碳转型资金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台更加明确、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设备升级、产品优化等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减排行动。

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减排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减排技术水平,降低减排成本。

除正向激励外,政府还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环保监管,建立健全的减排监督机制,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给予一定惩罚,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减碳难”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有力推动。

01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当将低碳转型融入到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培育的相关政策体系当中,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深度融合;

02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环保意识,充分学习借鉴大型企业在低碳转型方面经验,加强资源要素共享,积极主动采取减排措施;

03 社会各界

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共建共享的减排氛围。我国中小企业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中小企业减排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何李聊ESG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