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效的合规管理,不是堆积法律条款,而是要把合规要求“嵌入”到业务流程之中。并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控制点上。而要做到这一点,“识别”和“转化”合规义务是第一步。
01 合规义务不止是法律义务
我们常听到“合规就是守法”,但这只是合规义务的一部分。企业面临的合规义务,主要来源有三类:
1. 外部法律义务: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标准等;
2. 监管政策义务:政府部门发布的合规监管要求、专项治理文件;
3. 企业内部义务:公司章程、内部制度、道德规范、商业承诺(如ESG、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其中,很多合规义务并不是硬性的“违法红线”,而是基于行业实践、利益相关方预期或公司治理的需要提出的“软性义务”。
因此,合规不仅是“不违法”,还有“更规范、可治理”。
02 识别合规义务
合规义务只有在被识别出来后,才能转化为管理动作。识别工作要结合以下几个要点:
1.聚焦关键流程与关键岗位
除了对照法律法规等外部合规要求,企业还应聚焦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关键控制节点、风险敏感岗位,例如:
·采购、招投标、销售等“对外交易”流程;
·合同审批、费用报销、资金支付等“财务决策”流程;
·招聘、离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流程;
·项目投资、重大决策、客户开发等“高层级”流程。
2.横向匹配法规,纵向细化场景
不能只贴法条,还要分析业务场景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合规风险,比如:
·在采购流程中,法律禁止商业贿赂,但更具体的义务可能包括:供应商背景调查、礼品接受登记、黑名单机制等。
·在报销流程中,不仅是“票据合法”,还包括:预算审批、费用标准限制等。
这需要“法律理解+ 业务场景分析 + 风险预判能力”的三重能力协同。
03 转化为流程控制
识别出合规义务后,接下来就是转化——不是写在制度里就算完成,而是要在流程图、控制点、系统逻辑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转化:
1.制度指引流程
通过制度明确流程的路径、节点、权限与审批要求,使员工“照章办事”变得可能。
2.控制点设计
将风险高发环节设为流程控制点,并明确:
·控制措施(如双人审批、附件上传、资质校验);
·责任岗位(由谁控制,谁负责);
·系统集成(自动跳出提示、强制校验、流程不通过等)。
04 常见误区
很多企业的合规体系建设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把所有法律义务写进制度就算合规。但实际上,制度只是起点,流程才是落点。一个有效的合规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动作:
·制度明确 → 哪些义务,写在制度里;
·流程体现 → 哪些节点控制,流程图标注;
·岗位负责 → 谁执行控制,职责说明书明确;
·系统落地 → 系统能提示、拦截、记录;
·培训传达 → 员工知道、理解、并能执行。
结 语
合规的本质,是让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效防控。而把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是将“合规纸面义务”转化为管理日常动作的桥梁。识别和转化义务,是这个过程的起点,也是企业合规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来源:容慧合规咨询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