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沪深北交易所就《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4月12日,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一指引标志着我国内地首次由监管机构正式推出一套系统性且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南,引导上市公司更好地整合和报告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ESG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ESG管理。
《指引》共分为六大章,各章内容丰富且各有侧重。
第一章“总则”与第六章“附则和释义”共同构成了一般要求部分。此部分详细明确了指引的应用规则、概念基础、生效时间以及过渡期安排,为整个指引搭建起基础框架,确立了实施准则,起到了统摄全局的作用。
第二章着力于“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重点围绕具有“财务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针对其披露框架作出细致规定。其中,围绕“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这四大支柱的应用展开阐述。
第三章“环境信息披露”、第四章“社会信息披露”以及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信息披露”,均隶属于具体议题披露要求的范畴。这些章节针对具有影响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规范,让企业在信息披露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重点。
一、政策解读
(一)《指引》明确了披露主体范围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披露方式:《指引》规定,上交所的强制披露范围涵盖上证180、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深交所则包括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除强制披露公司外,沪深交易所积极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北交所在初期遵循“自愿披露”原则,大力倡导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参照《指引》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指引》提出了披露内容要求
1.框架与原则
对标国际准则,采用“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的四支柱披露框架,借鉴了ISSB可持续披露准则和TCFD的先进理念,使国内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投资者进行比较和评估。
强调双重重要性原则,要求公司识别议题对企业价值(财务重要性)和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重要性)的影响,并说明分析过程,确保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和决策相关性。
2.具体议题
环境信息披露:涵盖污染物、废弃物、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环境议题,要求依法披露重大影响情况,促使企业全面审视自身环境行为,加强环境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是重点,除基本治理等内容外,对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细节等提出要求,且鼓励更深入地披露。
社会信息披露:涉及乡村振兴、社会贡献等多个社会议题,要求披露影响、风险、机遇、措施和成效等内容,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等作用。关注创新驱动、科技伦理等前沿领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遵循伦理规范。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强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治理体系,披露治理结构、制度和程序等情况,促使企业从治理层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反贪污反贿赂、反不正当竞争情况的披露要求,有助于提升企业商业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指引》明确披露时间与过渡期安排
1.同步披露要求
对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时间要求在4月30日前披露,但不要求必须和年报同时披露,以缓解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年报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压力。
2.过渡期灵活措施
设定了一定期限(如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2025年度报告)的过渡期,给予上市公司足够时间完善技术、数据和内部治理等准备工作,体现了政策的渐进性和可行性。
对首个报告期及特定报告期内难以定量披露的情况,允许进行定性披露或提供解释说明,降低了企业初期实施的难度,同时也为后续提高披露质量预留了空间。
二、政策影响与意义
推动信息披露标准走向统一:《指引》发布前,国内存在较多信息披露标准,导致各公司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标准来进行信息披露,投资者也不知道应该使用哪一个标准来衡量企业,此次《指引》的出台,标志着国内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迈向统一。《指引》对接国际标准,融合ISSB可持续发展信息准则、TCFD等指标体系,兼具国际性、可靠性、专业性,另外,结合中国自身情况,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指标。
对于投资机会的挖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下,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对于跨国投资活动意义非凡。对于跨国投资者而言,该框架能够确保所获取数据的一致性,使其得以在不同国家企业间进行精准有效的比较,进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有力推动投资活动顺利开展。对于致力于低碳转型以吸引外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有助于国外投资者深入了解本国企业,增强其投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涌入,为国内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本国经济蓬勃发展。
来源:重咨碳管家,作者 任星怡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