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质量直接关乎用人单位能否有效履行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用人单位的用工风险控制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受限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内部的不足以及用人单位配合度的欠缺,评价报告的编制过程常暴露出多种问题,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整体质量。
为提升评价报告的精准度和实用性,依据安徽省、上海市及相关省市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本文精心梳理了20项常见问题及其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报告结构不完整
问题:报告章节缺失,未按标准格式编写,如建筑设计卫生学调查与评价章节内容不符合要求。
改进建议:确保报告结构完整,涵盖《导则》规定章节及内容要求。
2、评价依据过时
问题: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过时,未及时更新。
改进建议:定期审查并更新评价依据,确保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均为最新版本。
3、现场调查不全面
问题:现场调查不规范、不细致,遗漏劳务派遣工作场所、机修工以及配料间、配胶间等关键场所及信息,导致难以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
改进建议:制定详细的现场调查计划,覆盖所有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工作场所,确保全面性和准确性。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遗漏
问题:未能全面识别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特别是对相关岗位化学物料情况未进行综合分析;未对成分不明的有机物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毒理性质;未对成分不明的粉尘或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未开展必要的排除性检测。
改进建议: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生产工艺、原料、设备等全面识别危害因素。
5、交叉影响评估不足
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叉影响评估不充分。
改进建议:加强交叉影响的识别和评估,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交叉影响导致的职业病危害。
6、采样点设置不合理
问题:未能遵守GBZ159的规定,采样点布置未覆盖所有关键区域,采样点选择缺乏代表性,采样时机未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未能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等。
改进建议:根据生产工艺和危害因素分布科学设置采样点,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
7、检测方法不当
问题: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准确或不符合标准。
改进建议:选用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数据处理不严谨
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遗漏。
改进建议: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9、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不深入
问题:对于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不够深入,对职业健康风险的评估不全面,进而影响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改进建议:针对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应增加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如定量风险评估、专家咨询等,全面剖析检测不合格的原因和潜在的健康影响。同时,加强对岗位多因素暴露的综合评估,确保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
10、未充分考虑防护设施的效果
问题:未按照用人单位的委托,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参数进行检测。对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估不足。
改进建议:全面评估防护设施的运行状况和效果,分析超标原因,提出针对性地改进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11、建筑物设计卫生学符合性评价水平不高
问题:对建筑结构、通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关键设计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其对职业健康的影响,从而无法充分展现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改进建议: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的建筑设计卫生学专业知识培训,制定详细的建筑设计卫生学调查标准与流程,明确各项调查指标的具体要求与操作方法。
12、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防护工种确定不准确
问题:在确定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防护工种时,未能执行相关标准规定,导致判断失误。现场调查时不够深入细致,未能全面了解作业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岗位作业方式及人员接触情况等关键信息,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足,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
改进建议:加强现场调查的细致度,确保全面收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暴露情况,同时强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充分考虑其意见,提升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3、未能准确评估职业卫生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
问题:未能全面收集或查阅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文件、制度和管理档案,导致对用人单位申报、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档案等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的评价不全面。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其实施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准确评估其有效性和合规性。过于依赖书面资料,缺乏现场实地调查,对职业卫生管理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准确。
改进建议:制定详细的资料清单,确保全面收集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文件、制度和记录。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确保其提供真实、完整的档案资料。在收集书面资料的基础上,加强现场实地调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实际状况。关注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确保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4、历年职业健康监护数据收集不完整
问题:近3年职业健康监护数据,收集不全或缺失,评价结论不准确。
改进建议: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收集齐全,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15、历年检测数据分析评价不深入
问题:对近3年的检测数据只进行简单统计,而未能深入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科学性、检测布点的合理性以及方法选择的正确性,导致评价结论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改进建议:以作业点为基础,列表统计分析历年检测数据,深入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科学性、检测布点的合理性以及方法选择的正确性。同时,结合工况、采样时段等环境因素,对检测数据的规律性变化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卫生学评价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6、未考虑个体防护装备的适用性
问题:对个体防护装备的适用性及督促指导佩戴评估不足。
改进建议:指导用人单位根据作业环境和危害因素特点选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对督促指导正确佩戴及定期检查、更换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17、忽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问题: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替代对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与演练评价,忽视了易发职业中毒场所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深入评估。
改进建议:应重点针对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制定专门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强化对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评估。避免简单以安全生产事故预案替代,确保预案内容切实符合有毒作业场所的特定风险,同时加强对预案定期演练的评估。
18、对职业病危害趋势和风险的评估过于简略
问题:对近3年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定期检测结果的关联性分析常过于简略,未充分考虑工龄、早期职业健康损伤等因素,导致对职业病危害趋势和风险评估的偏差。
改进建议:加强深度分析,将工龄、早期健康损伤纳入评估体系,并细化关联性分析,以提升职业病危害趋势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同时,及时通过现状评价报告向用人单位提示风险,协助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19、建议内容针对性不强
问题:对评价结果未进行深入分析,建议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对于用人单位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具体行为,未能逐一提出明确的整改性建议,并指出具体违反的法律法规条款。
改进建议:深入分析评价中发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确保每一条建议都针对具体的问题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对于评价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仅要提出整改性建议,还需明确指出具体违反的法律法规条款,帮助用人单位清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依据,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整改。
20、报告语言不规范
问题:报告语言表述不清,存在专业术语使用不当等问题。
改进建议:规范报告语言表述,准确使用专业术语,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来源:职业健康工作实务
作者:汪乐义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