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及管治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了各行各业及投资者间的热门议题。全球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企业在决定其业务常规及方向时兼顾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的议题及风险,并将此设为公司中长期战略的一环,呼吁发行人披露与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的资料,以保障投资者及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尤其在各国政府提出的净零碳排目标下,不论是大、小企业都需根据ESG指标,调整企业自身的营运及发展方向。
ESG概念及其发展
ESG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是一种从关注企业财务绩效转向关注企业的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在ESG理念流行之前,更为人熟知的概念是“责任投资”,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公众环保运动兴起后,市场参与者开始抵制企业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生产行为。
在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的《Who Cares Wins》提及全球企业应该将E-Environmental(环境)、S-Social(社会)、G-Governance(公司治理)这3项指标,纳入评量企业营运的标准中。举是期望企业不再只以财务报表评断优劣,而是能兼顾环境与社会发展。投资人也可以根据该企业的ESG评量分数,评估前景发展。
ESG发展历程
环境(E)注重企业在环境、生态与气候等方面的处理措施,包含企业对气候影响、对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绿色技术、环保投入、绿色办公、员工环境意识、发掘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等;
社会(S)指企业在社会方面的表现,包含员工福利与健康、产品质量安全、隐私数据保护、公司税收贡献、平等的工作环境、维系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回馈社会、社区等;
公司治理(G)注重企业经营方面的表现,包含股权结构、会计政策、薪酬体系、道德行为准则、保持商业伦理、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公平的劳动实践、董事会独立性以及董事会多样性等。
ESG的主要议题
ESG是用来检视企业是否落实永续理念的评量标准,过去投资人只能依靠财务报表评判一家企业优劣,但赚钱的企业不代表他们会善尽社会责任、维护生态环境。透过ESG指标,能观察出一家企业在经营时是否兼顾社会及环境层面。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时,欧洲83家上市银行中,ESG分数较高的银行受到的冲击反而比较小。
近期随着“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被市场参与者接受与倡导,ESG理念认同率也逐步上升。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投资选择过程中纳入ESG标准,并关注长期投资回报率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具体来说:一是更加整合,投资者正转向在整个投资组合中纳入ESG,包括ESG基金、绿色债券等;二是更多参与,资产管理公司与公司股东和高管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如共同提交决议等;三是更多披露,ESG报告披露了财务信息以外的公司绩效表现,如环境表现、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情况等。
目前ESJ全球目前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MSCI发布了指标体系外,琼斯、富时罗素、汤森路透等多家国际机构均设计并发布了ESG评估体系,以及对应的道琼永续指数(DJSI)、富时永续指数(FTSE ESG)、标普500ESG指数等。
图ESG的参与主体
ESG国际实践
欧洲市场积极推进ESG理念实践,目前已经建立多元化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及标准,其政策更侧重于推进ESG投资活动的规范性与透明性。2022年11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取代之前的NFRD。第一套《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SRS)在2023年7月31日正式通过欧盟委员审议。
美国监管规则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市场导向性明显,依赖于市场自发驱动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22年3月发布《加强和规范投资者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草案》,拟对所有在美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气候相关信息提出报送要求和具体规则。与欧盟与亚太地区相比,美国目前相关ESG规则强制性较弱,更多体现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理念。
亚太地区市场的ESG理念发展迅速,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要求也存在差异。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印度、韩国等国家要求符合披露范围内的部分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信息或报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则采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ESG报告的制度。总体上,亚太地区ESG政策法规呈现受政府引导、自上而下不断优化、在国际共识下积极探索的态势。
目前,各国主权基金(指由一些主权国家政府所建立并拥有,用于长期投资的金融资产或基金)积极入局践行ESG投资,成为推动ESG投资的重要力量。例如,2020年,美国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占比最大,为48%,其次是欧洲,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为34%。
而全球投资机构,特别是像养老、退休金等公共投资领域,都非常关注“负责任投资”。截至2023年7月,全球范围内已有5378家机构或组织签署了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其中包含728家资产持有或管理的机构,主动参与到ESG投资市场中。
ESG国内实践
随着ESG理念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MSCI等指数进入中国市场,国际指标对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尽管国际ESG指标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都较为广泛,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均面临不适应性。就目前发展看来,其仍处于初级阶段,ESG相关产品和服务布局缓慢,难以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ESG发展面临缺乏统一的ESG信息披露、评级标准;ESG信息收集、核算难度大,ESG信息披露质量不高;ESG评级结果差异大;ESG投资策略有待推广等诸多挑战。
目前国内相关公司ESG信息披露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引导,交易所出台相关政策细化落实。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最早由国家环境监管部门提出。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提到,被列入省级环保部门严重污染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对企业污染排放状况及环保措施进行信息披露。我国香港交易所在2012年就发布了《环境、社会、管治报告指引》,并于2019年发布了最新修订版,对港交所上市公司披露建议全面调整为“不披露就解释”。
2023年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央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ESG体系。该方案强调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立足国有企业实际,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为中国ESG发展贡献力量,要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做到“全覆盖”。
有数据研究预测,到2025年,ESG投资规模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在管资产投资总量的1/3。未来,越来越多的投资将不仅仅关注企业的利润与财务回报,而是对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对企业来说,ESG 做得好,或许会成为未来企业寻求差异化的突破口,也可能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来源:MS企服e点通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