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风险,难易预料的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危机,有效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企业对自身风险进行管理,需要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确定重点关注的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采取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规范有效的应急机制,使得环境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近年来我国环境风险形势严峻,全国各地区相继发生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直接影响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企业如果缺乏环境风险管控,抗风险能力较弱,事故一旦发生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会对企业的运营、公众舆论造成负面影响,长远看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杆企管-风险管理。
由于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防范措施是将让事故防患于未然。
应急机制是对风险的应急管理,包括应急过程管理机制、应急组织运作机制、激励和监督等机制,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上的应急工作流程体系。而其外在形式,则体现为企业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它的内涵是应急流程;它的载体是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法律法规[i]。
规范化建设应急机制包括:应急队伍的建设、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重点环节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应急装备和监测仪器设备等物资准备,重点风险源数据库和MSDS数据库建立,制度化的应急培训、演练和信息沟通等。
图片来源:corp.world.co.jp
1-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需要建设风险管理文化,从公司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培养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技能,梳理风险无时无处不在的危机意识和理念,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
2- 应急能力建设[ii]
应急响应执行队伍:污染事故下环境保护响应需要应急监测队伍、后勤保障队伍、技术支持队伍等配合,能够在事故状态下对污染源进行调查、控制,划定污染区域,采取紧急措施。并能够根据事故发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评估,提供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应急监测、应急物资:在事故发生后,需要掌握区域的污染情况,应急监测需要方便快捷的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测定,划定污染区域,为污染事故提供有利支持。除了监测装备和仪器外,还需要配备必要的人员防护装备,定期检查、更新防护服、呼吸器、防毒面具、检测仪器、传感器等。
数据库建设: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关键在于对重点污染源、事故重点源的管控。在日常的风险管理中应对重点源的详细信息建立数据库,包括位置、存储化学品、原辅材料,MSDS等信息。前期掌握了事故源头信息,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快速确定污染物、监测依据、处理处置措施。
3- 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iii]
发动企业内全员职工、各类别技术专员对企业中各环节进行隐患排查,进一步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同时发现实际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4- 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预案对及时、正确的做出判断和快速反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落实到操作,
5- 应急演练和培训
事故状态非正常工况,应急人员需要掌握必要的应急基本支持和处理技能,因此需要定期培训以减少应急处理过程中的失误。应急演练作为实际操练的演习,借鉴消防演练制度化,确保人员对应急技能的掌握;同时演练作为应急预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效作检验,演练后可分析存在问题,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图片来源网络,上海应急
6- 企业间协作应急[iv]
面对风险,企业间建立互助性体系,减少传统独立应急体系面临的高成本、资源冗余的消耗,提高抗风险的灵活性,通过共同行动来防范风险,降低危机的不确定性。同时可以结合园区、产业链的联动机制。
图片来源:www.iisd.org
一套完备的应急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在突发性事故发生的时候妥善处理处置事故,控制影响范围,降低危害,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企业做了良好的公关,减少事故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
[i]参考文献:石磊,《应急管理关键词:通用模型和应急制度》,《中国应急管理》;
[ii]参考文献:韩忠峰、宋学英、时爱民,《化工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保护应急响应》,《化工安全与环境》2007年第24期,总第886期;
[iii]参考文献:王文宝、顾晓霞,《关于提升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探讨》,《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年6月第22卷,P48~51;
[iv]参考文献:孙文忠《试论企业应急机制的构建》,《党政干部学刊》1672-2426(2010)08-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