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之所以在学习、工作中分出伯仲,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的不同。而“思维导图”,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思维工具,它使我们能够分清主次,更快更清晰地看出一些主要思想如何彼此关联,从而使得这些杂乱的知识变得有序而高效,让我们的脑力倍增。
什么叫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导图使用综合概括为三大类:成长分析、学习记录、工作整理。
1.成长分析——自我整理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整理,包括有形的(电脑文件)、无形的(所需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应该努力什么,在整理中不断进行成长回顾,自我模块的逻辑调整。
2.学习记录——记忆整理
使用思维导读帮助学习,如做读书笔记、整理别人逻辑不强的文件、将别人的资料形象话,通过将文字资料转换成思维导图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一般情况下,我更偏爱文字,对文字也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但做思维导图的过程常常是二次记忆的过程。我阅读一本书,通常是第一遍纯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才进行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整理的过程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逻辑顺序的调整。
3.工作整理——框架构建
将思路转换成可视思维导图,有时是自我头脑风暴、有时是思路的理顺、有时是逻辑的调整,总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框架构建,让逻辑结构更清晰。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安全生产问题,还包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处理风险,涉及财务、安全、生产、设备、物流、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一套完整的方案,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为职业人,不仅要学会本职工作的所需技能,更要掌握工作技巧。内外部合作关系拓展和维护,技术产品更新,市场推广创新,无不需要职业人能够掌握更多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那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让我们把复杂的风险管理流程变得更简单易懂,提高工作效率。
风险管理的思维导图框架如下图所示:
每一个分支也可以继续往下:
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学习工具、管理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家庭、教育、演讲、管理、会议等,对于风险管理这样一个对逻辑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运用思维导图来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思维方式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项工具,是一种视觉化的表现形式,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图表的形式描绘出来,让我们的表达更具有逻辑顺序或结构分层,同时又能够发挥思维的扩散性,让我们更随心随想的记录。作为一项工具必然有其优缺点,需具备相对开放的态度,它能够把事物的要点及其相关的简明扼要的表达出来,能够发挥天马行空的串联思考,与此同时,它不可能长篇大论的表达,它是一种逻辑工具因而某种程度具有画图人独有的思考逻辑。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