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关键还是在企业(热点透视)

时间:2016-04-25 15:05:51 浏览:397

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关键还是在企业

 

众所周知,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一个逐步累积并最终由某个小概率事件触发的。企业在严格考核和监督下,关注的重点应是预防小概率、严重事故的发生,而不是生产过程中大概率、非严重事件的处理,也就是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心从“已发生事故记录、分析后果”转移到“未遂事件、安全隐患、思想意识差异”即——源头,管理重心的转移势必带来管理幅度的增加以及细节的增多,从而使管理者感觉管理难度提高。解决了理念的问题,管理手段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那就是导入信息化系统,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支撑。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为各项监督管理业务提供根本保障,而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急剧增加,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监督管理任务变得日益繁重。运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指导、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可靠的网络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势在必行。

安全生产管理的领域可以从多种角度划分,比如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管理。但这是从结果已经产生的阶段进行介入,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动态的跟踪管理,也就是说对生产过程中人和物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因此,按照动态跟踪的过程,信息化可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以下领域的管理支撑:

1.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对于企业安全生产领域,具体可以包括:

(1)规章制度与法规的发布;

(2)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3)所有生产相关物的状态信息:危险源、消防设施的分布、状态等信息;

(4)员工的工作行为信息:检查与整改报告、资格持证情况、员工与危害因素的接触信息;

(5)安委会会议纪要、奖惩通报等。

所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传播均可由传统的手工模式改由信息化手段快速、准确递交给相关人员。

2.执行力

再完备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而执行环节往往使得制度效力大打折扣,人的因素导致众多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在各管理领域,解决执行力的普遍有效手段是信息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是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执行者,将安全管理固化为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人成为被动的信息提供者,避免个人对制度的主观理解导致执行误差。比如,对重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由检查人根据系统定期提供的检查要求(检查项由管理者设置固化),检查完毕输入检查结果,再对检查的问题进行闭环式的流程跟踪,从而达到跟踪督促的效果。下图1为由安全生产管理软件定义的检查整改流程处理模型。

图1 由软件定义的检查整改流程

3.安全评价

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采集的信息不断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安全评价是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但都是基于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

4.领导决策

企业的领导者,作为安全生产责任的最大责任人,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是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决策链过长,往往使得领导的这一愿望不能实现。信息系统可以为领导提供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一线信息,为决策提供各种辅助统计、分析工具,决策工作流可以及时跟踪到所有环节的执行时效。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秀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效率生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更能够帮助企业以更有效的模式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益。目前,我国的企业安全信息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彻底改变企业由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转向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工作质的飞跃。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