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解读

解读法规: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
解读专家: 合规网 解读日期: 2025-11-10

重点内容概括: 

1. 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2.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不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3. 列举经营者不得有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如销售不合格商品、虚假宣传、骗取消费者价款等。 

4. 经营者应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等民事责任,不得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 

5.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未经同意收集使用。 

6. 经营者使用格式条款等应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重大利害关系内容,不得作出不公平、不合理规定。 

7. 经营者违反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可被责令改正、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8. 经营者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 

9. 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10. 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1. 对经营者行政处罚信息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12.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或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法规意义和影响: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出台,对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明确了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大了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升消费者信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新法变化内容: 

与1996年《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相比,新法在适用范围、处罚种类、处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如扩大了经营者不得有的行为范围,增加了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提高了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等。 


 企事业单位义务和权利: 

企事业单位应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不得实施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企事业单位有权对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合规红线: 

企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不得销售不合格商品、虚假宣传、骗取消费者价款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违反上述规定,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追究。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