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6)》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重点内容概括:
1. 规范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等活动,保障气象事业公益性,促进气象科技进步。
2. 明确气象设施建设与管理要求,保护气象设施,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不受破坏。
3. 规定气象探测资料的汇交、共享和保密制度,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4. 实行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统一发布制度,禁止非法发布气象信息。
5.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工作,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6. 规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7. 明确违反气象法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令改正、罚款、赔偿损失等。
法规意义和影响:
《气象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气象活动、保护气象设施、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气象科技进步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新法变化内容:
1. 将第十条修改为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应符合规划要求,并在批准前征求气象主管机构意见。
2. 删除第三十条第三款中的“资格”。
3. 将第三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具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应使用符合国家气象技术标准的气象资料。
4. 将第三十八条第三项修改为使用气象资料不符合国家气象技术标准的。
5. 删除第三十九条中的“资格”。
企事业单位义务和权利:
1. 遵守气象法律法规,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
2. 按规定汇交气象探测资料,共享气象信息。
3. 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
4. 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合规红线:
1. 严禁非法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2. 严禁侵占、损毁或擅自移动气象设施。
3. 严禁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活动。
4. 严禁使用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和雷电灾害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