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颁布机构: |
杭安监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杭州市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7/05/24 |
颁布日期: |
2007/05/24 |
颁布机构: |
杭安监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杭州市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7/05/24 |
颁布日期: |
2007/05/24 |
杭州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杭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六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安全生产状况、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2
(一)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平稳,趋于好转 2
(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3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6
(四)“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 10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目标 11
(三)分类目标 12
三、主要任务 12
(一)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监管 12
(二)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基层队伍建设 14
(三)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提升科技兴安能力 15
(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体系,提高协同监管能力 16
(五)健全宣传培训体系,提高市民安全素质 16
(六)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 17
(七)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普查和综合治理 17
(八)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18
四、建设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 19
(一)危险化学品行业布局规划和园区规划建设工程 19
(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设施及装备建设工程 19
(三)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20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 20
(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21
(六)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22
(七)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22
(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22
(九)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23
(十)企业安全标准化工程 23
(十一)安全生产行业自治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24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4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24
(二)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25
(三)建设队伍,强化执法 25
(四)完善机制,夯实基础 26
(五)鼓励创新,科技兴安 27
(六)培育文化,广泛合作 28
前 言
杭州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是我市的第一部安全生产规划。本规划主要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编制<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安监管规字〔2004〕5号)、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安委办〔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内容,在充分调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按照安全生产和科技发展规律进行编制。
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编制和实施好符合我市市情的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我市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面临率先建设小康社会、“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筑‘和谐杭州’”的宏伟目标。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全市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杭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平安杭州”的要求,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划提出了2006~2010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面临的主要任务、建设实施的重大工程、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一五”期间指导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有关内容凡涉及我市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实施前,要根据本规划编制项目专项规划,提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及资金筹措方案,确保我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安全生产状况、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平稳,趋于好转
“十五”期间,杭州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94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经济总量高居全省首位。按户籍人口(660.45万人)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4853元,比上年增长11.5%;按常住人口(750万人)计算为40003元,增长10%。各类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81.1万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承载能力逐步增强。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围绕确定的工作目标,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建立了市、县(区)两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并完善了以行政一把手负责、各分管领导对其所分管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为基础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积极落实危险性较大行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深化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强化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开展对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财政资助。通过一系列的有力措施,2005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较2001年分别下降34.43%、0.71%和47.97%,各类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较2003年分别下降58.54%、16.35%和61.30%,实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2004年提出的“三个零增长”的目标,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趋于好转。
(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基数仍然较大
“十五”期间,我市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等领域共发生各类事故累计70023起,死亡人数达6091人,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14004.6起,死亡1218.2人。虽然自2003年以来,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基数仍然较大(见附图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见附表1)。
专栏1:2001~2005年我市与部分城市安全生产指标对比(附表1)
安全生产指标 北京 上海 广州 宁波 杭州 2005年全国平均值
亿元GDP生产
安全事故死亡率 0.26 0.22 0.37 0.44 0.4 0.73
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48 4.69 2.75 3.21 4.17 3.88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5.87 6.6 9.8 9.02 9.62 7.6
2.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2001~2005年,我市累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37起,死亡156人,其中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死亡35人。数据表明,“十五”期间我市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事故的次数仍然呈现波动态势(见附图2)。
3.重点行业和领域问题突出
2001~2005年,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灾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中,道路交通和工矿企业是我市发生伤亡事故的两个主要领域,其死亡人数分别占所有事故死亡人数的87.95%和9.89%(见附图3)。
对比2001~2005年数据,工矿企业事故下降幅度不大,重大事故指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从工矿企业事故的行业分布来看,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制造业、矿山采掘和建筑施工行业,这些行业左右着我市工矿商贸领域安全生产的形势(见附图4和附表2)
专栏2:2001~2005年工矿商贸事故分类统计结果(附表2)
年 份
行 起
业 数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 计 事故排序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服务业
其他行业 28
63
-
30
4
9
-
-
5
4 29
50
1
30
4
-
2
1
-
- 53
53
1
31
2
2
-
1
6
- 29
43
2
30
2
3
2
1
3
- 21
38
4
38
3
-
-
-
5
- 160
247
8
159
15
14
4
3
19
4 2
1
7
3
5
6
8
10
4
8
4.安全生产的基础脆弱
虽然经过近年来各类事故隐患的整治,道路交通黑点、工矿商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火险隐患单位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但道路交通违章、工矿商贸违规行为仍然比较多,企业安全间距不足、工艺设备落后、安全技术力量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一些新(改、扩、迁)建项目由于前期没有进行安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未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留下了新的安全隐患;中试项目安全隐患严重。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除了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职工队伍的变化以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以外,我市经济本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安全生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1.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增长,我市已经成为民营经济大市。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不高,各类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素质低。安全保障措施和投入不足的企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这些都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机动车驾驶员、车辆和道路增加,低驾龄驾驶人员增多,造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困难,交通事故层出不穷。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汽车消费明显增强,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驾驶员特别是低驾龄驾驶员人数激增。由于交通法规知识和安全行车知识没有全面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行车技术和经验不足,甚至自我感觉良好,低驾龄驾驶员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群体。道路建设加大,公路里程增加,但道路交通构成不够合理,路网密度不足,混合交通严重,交通流中车型复杂,人车混行问题比较严重,增加了交通危险因素和危险程度;部分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与交通安全融为一体,道路尤其是部分公路安全设计标准和实际需求不协调,由此造成道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道路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脱节,没有将“交通安全”贯穿于各个环节,导致道路在交通安全方面“先天不足”。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3.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机构改革,原有行业主管部门撤销,行业安全管理职能被弱化。特别是在乡镇、街道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剧增的情况下,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现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装备以及人员的素质与面临的安全生产任务还不相适应,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乡镇一级未普遍建立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缺乏执法手段,监管工作难以开展;新从事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执法和管理等水平亟待提高。
4.安全投入不足,欠帐较多,装备落后,隐患突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部门特别是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力,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老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落后,安全设施、安全间距不足,设备、管线老化陈旧,安全隐患相当严重,事故隐患的整改不严格、不到位;危险性较大行业企业量大面广,重大危险源数量多、分布广,监控管理体系不完善,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区块规划调整加快,区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进程,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
5、科技支撑力量不足。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政府对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研力量趋于分散,现有安全科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安全生产工作需求,现有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尚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安全中介机构素质良莠不齐,执业活动缺乏规范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专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有待更好地发挥。
6.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偏低导致事故发生的机率相对增大。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中小企业数量剧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迅速增加,逐步成为我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由于这些员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事工业生产时间相对较短,流动性又比较大,往往既是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事故的肇事者。据对2005年工矿企业死亡事故分析,外来务工人员约占死亡人数的75%。
7、“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发展观尚未真正树立。一些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特别是单位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素质低,缺乏专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教育不到位,利益驱动,安全第二。广大企业职工特别是中小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基本安全知识。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愚昧莽撞行为导致事故或事故后果扩大的惨剧时有发生。同时,一些基层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宣教过程中,对具体对象管理不善,考核不严,全员参与的效果不佳。由于经费、时间限制,宣教计划、教材、内容得不到全面落实,因陋就简,顾此失彼,造成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片面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还没有落到实处。
8.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部门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未能将安全生产真正纳入到行业和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相配套的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现行的法规、规章和标准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及科技进步的要求。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
(四)“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将从5000美元迈向8000美元,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每年11%,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安全生产领域中的基础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矿山、烟花爆竹和小化工等危险性较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其平稳退出或通过技术改造改善生产条件;道路、地铁和城市建设工程力度还将继续加大,施工安全问题仍然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道路交通安全还将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伴随着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战略的实现,新的重大危险源还将出现;安全保障措施和投入不足的中小企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2、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和资源供应紧缺,超负荷生产和运输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将不断增加,低素质的从业人员和工业企业对员工安全技能要求的矛盾依然继续存在,安全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4、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责任追究不断强化,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更加关注,既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多有利的因素,也更进一步增加了工作压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既要努力解决历史欠帐问题,又要主动预防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安全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复杂和紧迫。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强化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为推进平安杭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杭州建设提供保障。
(二)总体目标
确保不发生有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逐年下降。到2010年,初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全市亿元生产总值(GDP)死亡率比2005年降低37.5%以上,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降低24%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05年降低25%以上, 重大事故结案率达到100%。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
(三)分类目标
到2010年,重点行业与领域目标(以2005年统计平均数据为基数)如下:
(1)建筑: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控制三级以上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
(2)火灾:10万人口(按常住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35以内。
(3)特种设备: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8起/(万台•年)以下,锅炉压力容器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年)以下。
(4)水上交通:死亡人数在省、市下达的指标上下降8%以上,不发生辖区营运船舶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水上交通运输责任事故。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监管
道路交通:建立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协调机构。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健全交通安全责任制。加快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专用道、单向交通、公交专用车道系统,改善停车、换乘系统,逐步实现城市交通“人车分流、机非分流最大化”和“交通冲突最小化”的目标,降低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率。
非煤矿山: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标准和条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促进矿山开采规模化、集团化、机械化、规范化,特别是加大对矿山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资质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探索建立登记监管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由静态监管变为动态监管。
建筑施工:从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入手,建立安全生产业绩差劣企业清出机制;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探索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和预案,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费用保障机制;建立技术工人等级培训考核体系,提高技术和安全素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隐患,逐年减少行业事故。
危险化学品:从源头抓起,加快制订我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等环节的中长期发展和行业分布总体规划,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对不在规划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场所实施关、停、并、转、迁;逐步淘汰落后工艺、产品和装备,改善危险品运输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等实施有效监控。
水上交通:加快客运码头设施设备改造和标准化建设进程;规范港口设施保安和危险货物作业;制订港航应急预案,建立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水路客运安全组织和引航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水上搜救中心,加大投入,优化装备。
消防火灾: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和举报奖励制度,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和公共区域火灾隐患整治;加强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化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建设跨区域灭火救援力量,组建省级区域性灭火救援装备库。
特种设备:建立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监管机制和现役特种设备安全评估体系。深入开展锅炉、压力容器与管道、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及搪玻璃反应锅、电梯、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强化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和支撑体系,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高检验区域的覆盖率。加快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化步伐。
烟花爆竹: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运输配送和定点销售制度,加大生产、经营、运输、储存和燃放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杜绝超量储存运输和超能力、超定员、超药量违规生产,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防范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指导、督促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企业事故预防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全省总体部署,稳步退出烟花爆竹行业。对人口密集区的危险化学品企业通过评估,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关闭或搬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已经列入搬迁或关闭计划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搬迁或关闭工作。
(二)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基层队伍建设
强化政府安全监管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镇三级监管及行政执法体系。各乡镇(街道)设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机构,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能满足工作需要。保证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网络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督促企业依法配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各项措施。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保障机制,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科技含量,有效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实现执法手段科学化、执法监察信息化、执法工作标准化。
(三)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职责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指标,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单位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考核之中,从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
(四)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提升科技兴安能力
依托国内外安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整合我市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资源,着力培养安全专业人才,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基本形成以聚集人才、重点攻关、转化实用为准则的安全生产科研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推广和应用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安全科技合作,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步伐。
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创新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预警、重大事故调查分析与鉴定等相关技术。到2010年,构建起基本满足安全生产技术分析、检测、咨询、管理需求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大力培育和发展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构建信息、法律、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体系。
(五)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体系,提高协同监管能力
形成重点监控对象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重特大事故档案数据库。建立涵盖市、区(县)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业务内网系统。建立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与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重点行业和企业间普密信息的政务外网系统。在市信息化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下,实现各部门之间资源平等共享、统筹安排;建立和整合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站的公共服务外网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保障体系。
(六)健全宣传培训体系,提高市民安全素质
建立安全生产科普教育基地,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等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强化从业人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对于涉及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的职业(工种),用人单位应当从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把普及安全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大纲。建立完善安全培训的教材和考试题库,实施考试培训分离,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鼓励和支持出版各类安全文化产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提高安全宣教普及率。规范与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工会组织、新闻媒体、街镇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七)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
建立和完善企业负责、部门管理、政府监控的多级、动态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体系,制订和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规范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评估、检测、监控等工作要求和管理职责,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监控。进一步健全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市、区(县)、企业三级监控管理网络,并与上级监控管理网络连接,构建和完善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重大危险源实时信息管理水平。做好对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监测指标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和监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及监测监控系统。
(八)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普查和综合治理
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对本辖区内存在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制定整改消除计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整改工作,对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的重大事故隐患,责成责任单位加强监管,严密监控,防止诱发安全生产事故。“十一五”时期,每年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进行一次集中排查,重点是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特种设备、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和消防等重点行业和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人员密集场所、尾矿库、采空区、仓储区、公路危险路段以及其他重要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要进行登记建档、评估分级,落实整改责任、监管责任、整改时限和整改资金。对经认定的重大事故隐患,综合采取各项治本措施,抓紧予以消除。
(九)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坚持“属地为主、优化整合、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条块结合、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应急救援组织为中心、以专业应急救援机构为骨干、以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为基础的市、区(县)、乡镇(街道)、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成全市统分结合、相对集中的五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平台),并将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和电梯指挥中心纳入统一管理;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全方位防范救援体系;建立与国家、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联网的通信信息网络,并建立与本地公安、交通、消防、医疗等专业应急指挥中心的通信网络;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体系和实施规范有序的标准化运作程序,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整体效能,努力形成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
深入调研我市应急救援资源及其分布以及相关专家情况,切实加强市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重点队伍建设,保证救援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建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持系统,由相关行业和领域专家组成事故抢险技术指导组,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建立在通讯、交通、信息等方面与重大危险源分布相配套的事故应急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四、建设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
“十一五”时期,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以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全面落实。
(一)危险化学品行业布局规划和园区规划建设工程
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严格控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地方政府以统筹规划为指导精神,合理配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布局结构。将城镇密集区内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逐步迁入危险化学品生产园区或功能区。
新设立的化工园区或功能区必须经科学的安全规划论证,制定详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化工园区或功能区内的规划建设前期开展《园区区域性安全风险评价报告》和《园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工作,按照评价报告的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和设施;切实加强危化品企业周边安全防护距离的规划控制,实现园区产业与安全、环境的和谐发展。
对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迁”。
(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设施及装备建设工程
1.建设乡镇(街道)安全监管队伍。到2010年,凡年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或者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企业总数在10家以上的乡镇(街道),原则上就配备3名以上专门的安全监管员,其他乡镇(街道)按不少于2名配备。工业企业较多、安全生产管理任务较重的村、社区,也要聘请安全生产监管员,帮助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2.配置与完善我市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安全监管专用执法车辆和现场监督检查专用设备,改善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基本条件。
(三)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1.结合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
2.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发挥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作用,鼓励企业聘请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等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安全技术咨询和服务,努力提高企业安全工程师比例。
3.推动有关部门对从事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
4.鼓励和资助高等院校开设相关安全生产专业课程,大力培养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推动安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
根据我市安全生产新形势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坚持以点带面、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从我市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技术成熟、适用性强的科研成果,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试点并加以推广。
1.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研究新的形势下安全监管的创新思路和方式,重点围绕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典型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规律,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社会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为我市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提供指导。
2.开展特种设备完整性管理与风险检验、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处置、重大危险源监控、设备完整性管理、重大事故调查分析与仿真、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交通运输、旅游安全与应急保障等科技创新工程。
3.建设矿山典型灾害预防与控制、灾害监测与预警的信息化技术、GIS和GPS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区域数字矿山安全工程等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示范工程。
4.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模拟系统开发研究工作,实现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演示,提高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及处置能力。
5.结合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乡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建设,开展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体系和基层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研究,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的研究。
(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加强我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和企业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信息平台、全市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辅助指挥决策系统、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宣传教育、科技情报等)。
(六)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1.实施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
2.在评价分级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业重点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分级分期的原则,重点组织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石化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库、公路危险路段和铁路平交道口等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设施、场所进行治理。
(七)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1.在全市开展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尾矿库等各类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市、县两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2.重点建设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
3.完善各级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运用GPS和地面测控网定位技术建立我市危险化学品运载车辆、船舶、列车定位跟踪监控系统。
到2010年,建成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环节的安全监管、监控网络。
(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1.加快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以统一指挥、高效运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原则,明确职责,整合现有各类应急管理资源。完善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建立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集中处置全市安全生产类突发事件,各区、县(市)应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中心。
2.编制完善各级事故应急预案。各区、县(市)负责编制各自行政区域内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街道(乡镇)也应制订应急预案。要以杭州市总体应急预案为统揽,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
3.成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组织,加强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为标准,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4.设立市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
5.设立专门的危险化学品处置场所,对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情况在不便于现场处置时,移至特定场所处置。
6.落实应急管理资金,建立市级应急专项预备金制度,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九)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建立集电化教育、远程培训、考核管理、法律法规宣传、事故案例展示、消防逃生模拟等为一体的杭州市安全生产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十)企业安全标准化工程
2006~2008年,各地制订安全生产质量化工作方案,市、区(县)有关部门结合本区域实际制订领域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扶持一批安全标准化示范企业,并加大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生产企业执法查处力度。
2009~2010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经济、行政和法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十一)安全生产行业自治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1.成立杭州市安全生产协会,下设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分协会等分支机构,依托协会促进企业自律,并以此为桥梁加大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2.将杭州市安全生产专家组的日常运作纳入协会统一管理,便于政府部门合理利用专家组的技术资源,同时为专业分工不同的专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使得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同步于经济增长发展的需求。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全民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和实施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相关内容、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分别纳入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指标体系和投资计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保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装备、经费等到位,加大对行业管理部门安全专项经费的投入,并将安全经费列入年度的财政预算。及时分析、部署、督促和检查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二)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进一步全面落实政府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职制”,进一步深化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交通、建筑、房管、旅游、商贸、教育、卫生、特种设备、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的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将安全生产纳入本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本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依法强化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坚持宣传、制度、查处并重,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设队伍,强化执法
建立权责明确、依法行政、规范有序、高效务实、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监管队伍建设,特别重视抓好乡镇(街道)等各基层安全管理网络建设,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要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坚持按“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或业主,要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和经济处罚力度,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追究责任。
(四)完善机制,夯实基础
建立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项经费的落实,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设施、装备和经费到位,确保专款专用。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制订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治理事故隐患和安全技术改造投入。建立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制度,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投入。
建立安全生产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工作,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市场。新开办的企业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高危行业的企业必须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生产经营。对涉及生命安全的产品、设备及设施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危及生命安全的产品、物品、工艺、设备、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报废或淘汰。
建立工伤保险和风险抵押机制。全面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实行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工伤保险费率挂钩。依法加大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保障安全投入、努力减少事故的约束机制。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建立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制度和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以及重大事故隐患问责与告诫制度,逐步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易燃易爆气体充装使用等危险物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举办文化、体育、经贸等大型集会活动,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审批制度。
(五)鼓励创新,科技兴安
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对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制订和落实加快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项目建设或技术改造过程中应用安全生产先进技术,鼓励技术创新;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政策环境,真正把安全生产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素质上来。
加大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相关专业人才定向招生和培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组对我市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把安全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研究纳入相关科技计划,将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等基础建设纳入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将安全生产科技专项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经常性支出科目。
(六)培育文化,广泛合作
以“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安全365天”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坚持面向基层、面对职工群众的方针,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要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加强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在全市建立市级、区县(产业)、企业三级职工劳动安全监督员队伍,完善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网络。进一步加强与外地、民间团体和组织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安全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跟踪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前沿动向,吸收安全生产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步伐。
“十一五”期间建设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落实部门
1 危险化学品行业布局规
划和园区规划建设工程 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严格控制 市安监局
对新设立的化工园区或功能区进行科学的安全规划论证,制定详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对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迁”
2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设施及装备建设工程 建设乡镇(街道)安全监管队伍 县(区、市)安监部门等
配置与完善各级安监机构的安全监管专用执法车辆和现场监督检查设备 市安监局
3 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 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科技创新 市安监局
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开展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体系和基层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研究
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的研究
4 安全生产信息
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市安监局
建设子信息系统
5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 市安监局
对重大事故隐患分级分期治理
整治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危化品企业
6 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
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市、县两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市安监局
重点建设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各级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
7 重点技术支撑
中心建设工程 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集成系统建设 市安监局
危险化学品登记系统建设
安全标准化建设
8 安全生产应急救
援体系建设工程
编制和完善各级事故应急预案 市安监局
成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组织,加强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落实应急管理资金,建立市级应急专项预备金制度
9 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建立集电化教育、远程培训、考核管理、法律法规宣传、事故案例展示、消防逃生模拟等为一体的杭州市安全生产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市安监局
注:本文包含图表内容或附件,未能在此全部显示。请点击下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