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规定(试行)
颁布机构: |
辽宁省卫生厅 |
生效状态: |
试行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辽宁省 |
适用领域: |
应急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6/12/13 |
颁布日期: |
2006/12/13 |
颁布机构: |
辽宁省卫生厅 |
生效状态: |
试行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辽宁省 |
适用领域: |
应急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6/12/13 |
颁布日期: |
2006/12/13 |
辽宁省卫生厅关于印发《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
(辽卫函字〔2006〕552号)
各市卫生局:
根据卫生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卫应急发[2006]35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卫生厅制定了《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卫生应急工作规定
(试行)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落实卫生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卫应急发[2006]355号,以下简称《预案》)中卫生应急工作职责,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主要适用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液化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可能使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参照本规定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第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报告主体和卫生应急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等机构学习卫生部等十部门印发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落实相关职责,掌握事件分级标准,指定本地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核实机构,组织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其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省、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定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信息的管理工作,负责其信息调查的接报、调查、核实、跟踪、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
第五条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主要职责分工和报告程序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责任报告人,当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指定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报告的管理工作,当诊治医生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要填写《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以下简称《报告卡》,见附件1),同时将《报告卡》报送到院预防保健科或负责科室,由预防保健科或相关科室做好登记,并将《报告卡》在2小时内传真或报送所在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信息核实,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当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情况达到卫生部等十部门《预案》事件标准,要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区)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逐级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见附件2)。
接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医疗救治,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第六条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事件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第七条 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按分级响应的原则,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报告和救治,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协助开展相关调查与处理的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到达现场后,要尽快制订出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组织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件的性质,提出救援意见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填写《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件3)。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负责流行病学调查、事件累及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等调查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职业病防治机构重点负责事件性质确认,中毒患者治疗抢救救援意见等。
医疗机构要做好其病人的院前救治、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报告,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第八条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理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病人救治情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并制作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附件:1、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
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件1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
卡片编号: 首次报告 订正报告
病人姓名: 儿童家长姓名:
性别: 1、男 2、女
身份证号码: □□□□□□□□□□□□□□□□□□(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 岁或 月)
现住址: 省 市 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学习或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其它联系人电话:
职业: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保姆 6、餐饮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民工 10农民 11、牧民 12、渔(船)民 13、干部职员 14、离退人员
15、家务及待业 16、其他
病人中毒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主要症状:1、乏力 2、头痛 3、眩晕4、恶心呕吐5、意识模糊 6、昏迷7、休克8、其它
中毒程度分级:1、轻度 2、中度 3、重度
中毒发生因素:1、一氧化碳2、天然气3、液化气4、二氧化碳5、硫化氢
中毒发生原因:1、燃煤取暖 2、炭火取暖 3、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4、人工煤气泄漏
5、汽车尾气 6、其他
中毒发生场所:1、学校 2、家庭 3、公共场所4、办公场所5、其它
中毒信息来源:1、属地医疗机构 2、外地医疗机构 3、特服号电话95120 4、市民电话报告
5、其它
中毒信息来源详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人救治措施:1、脱离中毒现场 2、氧气吸入 3、高压氧治疗 4、对症相关支持治疗
5、糖皮质激素 6、血管扩张剂 7、神经细胞营养药 8、其它
初步诊断单位: 初步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订正诊断单位: 订正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病人转归:1、痊愈 2、死亡、 3、其它 转归时间:____ 年___ 月 日
填报单位(盖章):
报告人: 联系电话:
报告地区: 省 市 县(区)
发生地区: 省 市 县(区) 乡(镇)
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备注: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附件2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卡片编号: 首次报告 进程报告( 次) 结案报告
填报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报日期:_______ 年___月___日
报告人: 联系电话:
事件分级: 1、Ⅰ级 2、Ⅱ级 3、Ⅲ级 4、Ⅳ 级
初步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订正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确认分级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订正分级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地区: 省 市 县(区)
发生地区: 省 市 县(区) 乡(镇)
详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场所:1、学校 2、家庭 3、公共场所 4、办公场所 5、其它
事件信息来源:1、属地医疗机构 2、外地医疗机构 3、报纸 4、电视 5、特服号电话95120
6、互联网 7、市民电话报告 8、上门直接报告 9、本系统自动预警产生
10、广播 11、填报单位人员目睹 12、其它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报告中毒人数: 新报告死亡人数: 排除中毒人数:
累计报告中毒人数: 累计报告死亡人数:
事件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接到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首例病人中毒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末例病人中毒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主要症状:1、乏力 2、头痛 3、眩晕4、恶心呕吐5、意识模糊 6、昏迷7、休克8、其它
事件发生因素:1、一氧化碳2、天然气3、液化气4、二氧化碳5、硫化氢
事件发生原因:1、燃煤取暖 2、炭火取暖 3、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4、人工煤气泄漏
5、汽车尾气
病人处理过程:1、集中收治 2、特异性治疗 3、对症治疗 4、其他处理 5、明确诊断 6、采样检验 7、其他
事件控制措施:1、现场防护措施 2、严格操作程序 3、控制危险源 4、宣传教育
5、保持室内通风 6、救助受害人员 7、现场危害源监测 8、其它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附件3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表
国际码:□□□□□□ 病例编码:□□□□
一、病例一般情况
1.姓名: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 (1)男 ⑵女 民族:
3.出生日期: 年 月 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 岁或 月)
4.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5.户 籍: 省 市 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6.现住址: 省 市 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7.学习或工作单位:
8.联系电话:(1)手机: (2)家庭电话: (3)其它联系人电话:
9.职业:⑴幼托儿童 ⑵散居儿童 ⑶学生 ⑷教师 ⑸保育保姆 ⑹餐饮业
⑺商业服务 ⑻工人 ⑼民工 ⑽农民 ⑾牧民 ⑿渔(船)民
⒀干部职员 ⒁离退人员 ⒂家务 ⒃待业 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⒅其他
二、中毒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 (1)电话: (2)传真: (3)E-mail:
1.2发现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 ⑴电话 ⑵传真 ⑶E-mail ⑷网络直报 ⑸其它
2.3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⑴是 ⑵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三、 病例的中毒与救治情况
1.中毒日期: 年 月 日
2.中毒地点:⑴家中 ⑵单位 ⑶其他
3.中毒原因: ⑴燃煤取暖 ⑵炭火取暖 ⑶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⑷人工煤气泄漏 ⑸汽车尾气
4.最后诊断:⑴确诊一氧化碳中毒 ⑵排除(其他疾病名 )
5.诊断单位: 诊断日期: 年 月
6.病人救治方式:⑴ 脱离中毒现场 ⑵给予氧气 ⑶高压氧治疗 ⑷糖皮质激素 ⑸血管扩张剂 ⑹对症相关支持治疗 ⑺神经细胞营养药 ⑻其它
7。转归:⑴痊愈 ⑵死亡 ⑶转院 ⑷其它
7.1若痊愈: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7.2若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死亡原因:
7.3若转院:转院日期: 年 月 日 转往医院:
四、病例的临床表现
1.中毒症状(描述):
2.一氧化碳中毒表现: ⑴乏力 ①有 ②无 ⑵头痛 ①有 ②无
⑶眩晕 ①有 ②无 ⑷恶心呕吐 ①有 ②无
⑸心悸 ①有 ②无 ⑹皮肤红肿 ①有 ②无
⑺嗜睡 ①有 ②无 ⑻意识模糊 ①有 ②无
⑼惊厥 ①有 ②无 ⑽全身痉挛 ①有 ②无
⑾昏迷 ①有 ②无 ⑿瞳孔缩小 ①有 ②无
⒀呼吸衰竭 ①有 ②无 ⒁脑水肿 ①有 ②无
⒂大小便失禁 ①有 ②无 ⒃休克 ①有 ②无
3.其它临床表现(描述): 4.血压: / mmHg 脉搏: 次/分
4.实验室检查:
4.1 血常规: 年 月 日 结果:
4.2 脑电图: 年 月 日 结果:
4.3 头部CT检查; 年 月 日 结果:
4.4 血清学检测
标本种类 采样时间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结果
HbCO饱和度
心肌酶
五、中毒病例居住环境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1.住宅情况:⑴居民楼 ⑵合住院落 ⑶独立房屋 ⑷集体宿舍 ⑸其它
2.住宅性质:⑴城市 ⑵农村 ⑷ 棚户区 ⑶城中村 ⑸ 城乡接合部 ⑹其它
3.居住面积:人均 平方米
4.开窗通风:⑴经常 ⑵偶尔 ⑶不开
5.取暖方式:⑴燃煤 ⑵火坑 ⑶烧炭 ⑷燃气 ⑸其它
6.燃气热水器: ⑴每月检查 ⑵每季度检查 ⑶每年检查 ⑷从不检查 ⑸其它
7.燃气管网和设施年限:⑴低于5年 ⑵低于10年 ⑶低于20年 ⑷低于30年 ⑸30年以上
⑹其它
8.相关科普宣传:⑴经常听和阅读 ⑵曾经听和阅读 ⑶从未听和阅读 ⑷其它
六、调查小结(诊断、危害源、污染途径、控制措施、需进一步开展的调查或采取的措施等):
七、补充调查情况(时间、调查者、主要发现等):
调查单位: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