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
颁布机构: |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江西省 |
适用领域: |
节能与资源利用 |
生效日期: |
2009/06/15 |
颁布日期: |
2009/06/15 |
颁布机构: |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江西省 |
适用领域: |
节能与资源利用 |
生效日期: |
2009/06/15 |
颁布日期: |
2009/06/15 |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
(赣交科教字[2009]25号)
各设区市交通局、公路局,厅直属各单位、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办:
现将《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五日
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江西省实施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意见》、《公路、水路交通实施办法》和《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结合我省省情和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以营业性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和内河港口生产为重点领域,以2007年为基期,2015年和2020年为目标年,确定了中长期交通节能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近期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一、交通节能现状与形势
(一)交通节能现状
1、交通能源消费现状
公路水路交通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全省重点终端用能行业,特别是石油消费的大户。近年来,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改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品种以石油为主,总量增长迅速
江西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2007年能源消耗为362.3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17%。公路水路交通的能源消费结构,以营运车船消耗的汽油和柴油为主。2007年全省营运车船汽柴油消费总量为243.17万吨标准煤,同比2000年的109.02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23倍多,年均增长12.01%。
(2)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主体
从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费比例构成来看,公路运输所占比重快速上升,是能源消费的主力。2007年全省营运车辆的汽柴油消耗总量为230.43万吨标准煤,同2000年相比增长了1.21倍,年均增长11.98%,占全省营运车船油品消费的94.76%,占全省石油消费总量的26%。倘若加上私人车辆的油耗,比重将更为可观。
专栏1: 2000-2007年江西省交通行业能源消费总量
指 标 单 位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0-2007年增幅 2000-2007年年均增长率
全省能源消费
总量 万吨标准煤 2505.0 4286.0 4660.1 5053.8 101.7% 10.55%
其中:石 油 万吨 304.46 511.29 544.73 544.04 78.7% 8.6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万吨标准煤 177.97 328.52 344.90 362.38 103.6% 10.69%
其中:石 油 万吨 105.17 211.49 223.49 227.81 116.6% 11.67%
公路水路
交通合计 万吨标准煤 110.69 177.38 216.96 248.80 124.8% 12.27%
营运车船 万吨标准煤 109.02 171.84 211.13 243.17 123.1% 12. 01%
1. 公路运输
营运车辆 万吨标准煤 104.37 161.93 200.43 230.43 120.8% 11.98%
营运货车 万吨标准煤 86.94 134.31 177.84 207.01 138.1% 13.19%
营运客车 万吨标准煤 17.43 27.61 22.60 23.43 34.4% 4.31%
汽油车 万吨标准煤 43.54 22.59 34.81 28.99 -33.4% -5.64%
柴油车 万吨标准煤 60.83 139.34 165.62 201.44 231.2% 18.65%
2. 水路运输①
营运船舶(柴油) 万吨标准煤 5.55 9.91 10.70 12.74 129.5% 12.59%
#货船(内河) 万吨标准煤 4.39 9.68 10.51 12.56 186.1% 16.22%
客船(海运) 万吨标准煤 1.17 0.22 0.17 0.17 -85.5% -23.74%
3. 内河港口生产② 万吨标准煤 0.76 5.55 5.83 5.64 642.1% 33.07%
注: 根据2001-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江西省交通统计资料汇编》测算。
① 水路运输营运船舶能耗总量数据由于期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00-2002年数据为按内河、沿海、远洋分航区划分;2003-2007年数据为按货船、客货船、客船划分。
内河港口能耗总量依据交通部长航局长江干线20个港口生产综合单耗平均水平和九江港典型调研数据测算。
(3)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营运车辆综合单耗呈上升趋势。2000~2007年间,江西省营运货车单耗呈上升的趋势,营运客车单耗小幅波动。2007年营运车辆综合单耗为9.27千克标准煤/百换算吨公里,同比2000年上升了37.91%,年均增幅为4.70%。其中:营运货车比2000年上升了45.31%,年均增幅为5.48%、营运客车单耗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3.59%,年均降幅为0.51%。
--营运船舶单位能源消耗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07年间,江西省营运船舶单耗由2000年的16.55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下降至2007年的14.34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下降了13.33%,年均降幅为2.03%。其中内河货船单耗由2000年的18.40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下降至2007年的16.65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下降了9.51%,年均降幅为1.42%。
专栏2: 2000-2007年江西省交通行业主要能耗强度指标现状
指 标 单 位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0-2007年
增幅 2000-2007年
年均增幅
1. 营运车辆
综合单耗 千克标准煤
/百换算吨公里 6.72 7.83 8.16 9.27 37.91% 4.70%
营运货车 千克标准煤
/百吨公里 6.29 7.20 7.93 9.14 45.31% 5.48%
营运客车 千克标准煤
/千人公里 10.30 13.56 10.53 10.67 3.59% 0.51%
2. 营运船舶
综合单耗 千克标准煤
/千吨公里 16.55 14.43 14.98 14.34 -13.33% -2.03%
内河货船① 千克标准煤
/千吨公里 18.4 18.39 16.82 16.65 -9.51% -1.42%
海运货船 千克标准煤
/千吨公里 8.99 - - 7.91② -12.01% -1.81%
3. 内河港口
生产综合单耗③ 吨标准煤
/万吨吞吐量 4.17 4.07 4.11 4.0 -4.08% -0.59%
注:以上表中数据除特殊说明外,主要依据2001-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江西省交通统计资料汇编》测算。
① 为依据江西省航运管理局调研提供的2000-2007年内河船舶能耗数据测算。
② 为“江西省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2008年调研数据。另据典型调研,2007年九江市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能耗数据为11.71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
③ 依据交通部长航局长江干线20个港口生产综合单耗平均水平和九江港2006、2007典型调研数据测算;另据江西省第二次港口普查结果2008年全省内河港口生产综合单耗为3.55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
2、交通节能现状
近年来,全省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监督管理,主要举措有:
(1)调整优化交通结构,推进节能
近年来,江西省交通行业十分注重加强战略规划引导,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国省道干线路网、内河航运等重要规划和前期工作卓有成效,加快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对交通节能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从而大大提升了交通系统整体节能水平。综合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注重内河航运的发展,突出显现了其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2007年江西省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占全省全社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比重分别为10.10%和5.76%,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5.30%和2.75%。
公路网络化程度、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结构有所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为交通节能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江西省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不含村道)由2000年的11.95%上升到2007年的15.42%;路面铺装率由30.37%增长到49.93%。
车船运力结构有所改善,运输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交通节能的规模效应逐步增强,2007年江西省营运货车平均吨位为4.05吨,同比2000年提高了0.66吨。汽车柴油化进程加快,柴油车在营运货车、营运客车中所占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60%、50%上升为2007年的87.9%和77.6%。内河船型标准化、大型化趋势明显,2007年全省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为236.1吨,同比2000年的82.2吨提高了1.87倍。
道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企业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各类运输企业采取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形式,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企业集约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全省道路、水路运输的能源利用效率。
(2)加强交通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节能
近年来,江西省交通行业通过切实加强节能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节能的技术基础。全省交通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扎实推进,开展了江西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部级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大力推广应用不停车收费技术,建成了8条高速公路ETC车道;首次实现了系统路径识别;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交通运输安全GPS监控统一平台已投入使用。同时,还积极推进采用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开展了推荐车型、客运车辆等级评定和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交通节能技术、产品。
(3)强化行业管理,促进节能
近年来,江西省交通行业通过切实注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节能监督管理,实现管理挖潜增效。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江西省和交通运输部相关法规政策,大力开展节能教育培训,全行业节能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二是以体制改革为保障,强化交通市场监管,促进运输市场体系的完善,不断提升江西省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改进行业能源利用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开展清理客运车辆挂靠工作,全省挂靠车辆占全省营运客车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81%下降到2007年的16%。2007年江西省营运货车的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分别约为78%和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交通行业在节能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面对全国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和不断提高的节能减排要求,江西省交通行业在结构性节能、技术性节能、管理性节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结构性节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西省交通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综合运输结构不尽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缺乏统筹规划,交通运输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特别是内河航运发展滞后。
--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公路网络结构还不完善,国省干线仍然是薄弱环节,局部路段交通拥挤,绕行等不合理运输现象时有发生;公路干支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二级以上公路、高速公路所占比重分别仅为9.30%和1.54%,等外公路所占比重高达44.55%;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衔接不顺畅;内河高等级航道偏少,码头泊位大型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007年三级以上航道所占比重仅为7.10%,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所占比重仅为11.79%,影响了内河航运和港口生产节能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
--运输装备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公路普通货运运力供给过剩,车辆技术状况较差,甩挂运输发展滞后,2007年全省营运货车平均吨位仅为4.05吨,大型车、专业化车辆比重不高,2007年所占比重分别仅为33.1%和20.0%;内河船舶标准化、系列化水平较低,2007平均吨位仅为236.1吨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船龄结构不合理,平均船龄较高。
--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交通行业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几乎为空白。
(2)交通技术性节能存在的问题
--交通节能科技创新能力弱。节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节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滞后,特别是对替代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
--缺乏鼓励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
--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ITS、ETC、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公众出行和货物交易信息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
--交通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交通管理性节能存在的问题
--运输市场发展滞后,道路运输和内河航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低,运输组织覆盖网络有限,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2007年全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平均拥有车辆数仅为1.87辆,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道路货运里程利用率较低,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输效率有待提升。
--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交通建设工程节能设计标准建设滞后。
--交通节能监督管理亟待加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交通行业节能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交通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行业主要耗能设备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目前仍为空白,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落实不到位,节能的源头控制不力。
--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财税、规费等经济性政策激励力度不足,总体上处于“经济上好处不够、政策上推动不够、法制上约束不够、工作上力度不够”的薄弱状态,节能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