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

颁布机构: 福州市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福州市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生效日期: 2004/04/20 颁布日期: 2004/04/20
颁布机构: 福州市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福州市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生效日期: 2004/04/20
颁布日期: 2004/04/20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琅岐经济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福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四月二十日 福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公共场所:   (一)宾馆、饭店(就餐场所、宴会厅)、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   (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茶座、各种活动中心;   (四)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公园内有围护结构的公共场所);   (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六)商场(店)、书店;   (七)候诊室、候车室。   第三条 公共场所的下列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一)空气、微小气候(温度、湿度、风速);   (二)水质;   (三)采光、照明;   (四)噪声;   (五)顾客用具和卫生设施。   第四条 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监督制度。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公共场所监督监测工作。   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场所实行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制度。   第五条 工商、建设、规划、公安等职能部门应尽职尽责,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的执法工作,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工商行政部门先查验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   (二)建设、规划部门须先查验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办理施工许可;   (三)公安部门应配合、支持卫生监督部门的执法工作。   新闻部门应积极宣传《条例》和本办法。   第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督机构的领导,健全机构,充实技术人员,为开展公共场所监督、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装备,以适应执行《条例》的需要,并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卫生管理   第七条 各类公共场所的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并对执行《条例》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为本系统经营单位提供改善卫生状况的必要条件。   第八条 经营单位应负责所经营的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和申领卫生许可证。   (一)公共场所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学时学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培训大纲规定的内容,掌握培训大纲规定的有关卫生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卫生操作技能;   (二)从业人员应在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   第九条 凡从事公共场所服务的人员,每年定期由卫生监督机构或监督机构指定的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经营单位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季节工和新参加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明”方可上岗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第十条 公共场所经营单位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多功能公共场所,按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要求,分别发放“卫生许可证”。在本办法公布前已开业的,须经卫生监督机构验收合格后,补发“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两年复核一次。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建设单位,必须将有关部门批准的投资计划文件、批准工程项目文件、设计任务书(其中应有卫生篇章)或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及有关图纸(要求审报图纸与送审政府各部门的图纸一致)和其它资料报送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监督机构审查后,建设项目各项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申请领取“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   “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   第十一条 公共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单位应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   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范围包括:   (一)因微小气候不符合卫生标准造成虚脱、休克;   (二)空气质量恶化造成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三)强烈眩光刺激造成短暂性视力损害;   (四)强烈噪声造成短暂性听力损害;   (五)饮用水水质污染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或中毒 ;   (六)公共用品和公共设施不符合卫生要求引起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副霍乱,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皮肤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   (七)因游泳池水质不洁造成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皮肤病、肠道传染病流行;   (八)因意外事故造成一氧化碳、氯气、氨气,消毒杀虫剂中毒;   (九)造成严重和较大范围的环境恶化,污染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   (十)虽未造成明显的危害健康事故,但存在潜在性危害因素。   事故报告责任人是经营单位卫生负责人,当班职员和参加诊治、抢救受害者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也有义务报告。   第十二条 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含三名)受害病人,报告责任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主管部门;如重大事故和可疑刑事案件,必须同时报告公安部门。   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报告二十四小时内,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及时写成“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现场报告书”,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监督机构,重大恶性事故同时抄报卫生部,事故主管部门和主管单位,并建立档案。   第十三条 公共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单位应按照下列要求妥善处理:   (一)抢救受害者脱离现场;   (二)迅速送病人到医疗机构就医;   (三)防止事故的继续发展,确保不扩大危害范围和不继续恶化环境;   (四)在不影响实施上述措施的前提下保护好现场。 第三章 卫生监督   第十四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分级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一)市卫生监督机构对同级以上(包括同级)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中外合资、合营,跨省、市、地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对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   (二)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县及县以下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对投资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   (三)国际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办理。国内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的卫生监督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并接受当地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指导,本系统对外营业的公共场所由当地卫生监督机构负责进行监督。   上级卫生监督机构有责任对下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有权对各类公共场所进行抽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之间分工要明确,避免重复监测,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对下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当地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卫生监督机构处理不当的违反本办法的案件有权纠正。   第十五条 卫生监督机构应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员必须由专业人员担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可按每30至60户公共场所设一人的比例设置,一般不少于三人。市、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从事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符合监督员条件者,可作卫生监督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设置兼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由同级人民政府发给证书。   第十六条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职责:   (一)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技术指导;   (二)监督检查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   (三)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四)根据有关规定对公共场所换发“卫生许可证”。   (五)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 卫生监督员有权对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检查,索取有关资料,经营单位不得拒绝或隐瞒。卫生监督员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有保密的责任。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在执行任务时,应着装整齐,佩戴证章,出示证件。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卫生监督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一)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而继续营业的;   (二)未获得“健康证明”而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   (三)拒绝卫生监督的;   (四)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   (五)未取得“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擅自施工的。   第十九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造成严重危害公民健康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受害人赔偿损失;致病残或者死亡,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但对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控制的决定应立即执行。对处罚的决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诉的,由卫生监督机构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造成严重后果及阻挠、谩骂、殴打卫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检举、揭发人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应当尽职尽责,依法办事,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