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入职,是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起点,也是劳动人事合规的 “第一道防线”。不少企业因入职流程不规范,轻则面临双倍工资赔偿,重则陷入劳动仲裁纠纷,甚至影响企业声誉。今天就结合合规实务,拆解入职环节的 6 个核心合规要点,帮 HR 和管理者守住风险底线。
一、把握劳动合同签订"黄金30天"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企业需在用工之日起 30 天内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是不可逾越的法定时限。但实务中,常有企业因 “等员工转正再签”“HR 忘记跟进” 等理由拖延,最终引发劳动争议。
实务要点:
1.入职当天同步启动合同签订流程,避免 “先试用后签约” 的误区;
2.若员工故意拖延签约,需在 30 天内书面发送《限期签署劳动合同通知书》,明确 “到期仍不签署将依解除关系”,并留存送达证据;
3.合同签订后,务必让员工签署《劳动合同签收单》,证明已将合同文本交付员工,避免日后员工主张 “未收到合同”,引发劳动稽查风险。
二、试用期约定:别踩 “超期”“重复” 两大红线
试用期不是 “灵活考察期”,其期限和次数受法律严格限制,一旦违规,企业需支付赔偿金。
法定试用期标准:
实务要点:
1.同一员工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即使员工调岗或离职后重新入职,也不得重复约定;
2.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80%;
3.务必签订《试用期录用条件确认书》,明确 “业绩指标”“考勤要求” 等可量化标准,避免日后以 “不符合录用条件” 解除合同时缺乏依据。
三、入职文件:这 6 类表单缺一不可
完整的入职文件体系,是企业防范风险的 “证据盾牌”。不少企业因文件缺失,在劳动争议中陷入举证困境。以下 5 类核心文件,必须让员工签署并妥善保管:
1.《入职声明》:让员工承诺 “个人信息(学历、工作经历等)真实有效”“已与前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若存在虚假陈述,企业可依法解除合同。这是在实操过程当中非常实用的文件,可以依据不同的企业的合规要求,对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劳动者入职时是否有尚未了结的劳动争议案件等类似征询以及声明;
2.《员工手册》及签收单:员工手册需经民主程序制定(征求员工意见→公示),并让员工签字确认 “已阅读并遵守”,避免日后员工以 “不知晓制度” 抗辩;
3.《保密协议》:针对接触商业秘密的岗位(如技术、财务),明确保密范围(如客户数据、技术图纸),建议在工资中单列 “保密费”,强化员工保密意识;
4.《竞业限制协议》:适用于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最长不超过2年,注意结合《劳动司法解释二》以及人社部《企业实施竞业限制合规指引》的通知当中对于竞业限制的特殊规定。例如适用人员,竞业范围,补偿标准,违约金上限等;
5.《送达地址确认书》:确认员工的常住地址、电子邮箱等,后续公司发送通知(如解除合同通知)时,可按此地址送达,避免 “员工失联” 导致通知无效;
6.《背景调查授权书》:若需调查员工过往工作经历、学历真实性,需提前获得员工书面授权,避免侵犯隐私。
四、特殊用工:4类用工要签对合同
对实习生、退休返聘人员等特殊群体,企业常因 “混淆用工关系” 引发纠纷。不同用工类型,对应不同合同和管理方式:
1. 实习生
需签订《实习协议》或三方协议(企业、学校、实习生),明确 “实习补贴”“安全责任” 等,避免约定 “工资”“社保” 等劳动关系专属条款;
收取学校出具的《实习证明》,确认实习生 “在校学生” 身份(非在校生签订实习协议,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2. 退休返聘人员
签订《劳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明确 “劳务报酬”“服务期限”,因退休人员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企业无需缴纳社保;
为降低意外风险,建议为其购买商业意外险(如雇主责任险)。
3. 外籍员工
需先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再签订劳动合同,未取得许可证直接用工,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用工,面临行政处罚。
4、非全日制用工
签订《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明确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24 小时;
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15 日,企业需为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其他社会保险可由劳动者个人缴纳;
双方均可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企业终止用工时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五、文件送达:电子、邮寄都要留痕
企业发送通知(如录用通知、调岗通知)时,若未保留送达证据,可能被认定为 “未送达”,影响法律效力。
实务要点:
1.电子送达:例如《员工手册》发送至员工确认的电子邮箱,要求员工回复 “已阅读”,并截图留存邮件记录;
2.邮寄送达:使用 EMS,封面注明 “《限期签约通知》”,保留快递单号和签收记录;
3.当面送达:让员工在《通知签收单》上签字,一式两份,企业和员工各执一份。
六、文件保管:解除合同后至少存 2 年
《劳动合同法》规定,已解除或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企业需至少保存 2 年备查。
实务要点:
1.纸质文件分类归档,电子文件(如扫描件)备份至加密服务器;
2.建立 “劳动合同台账”,记录 “签订日期”“到期时间” 等信息,避免遗漏续签;
3.员工离职时,切勿立即销毁其入职文件,至少保存 2 年。
结语
入职合规,是企业的 “长期投资”。入职管理看似繁琐,却是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建议企业建立 “入职流程清单”,从 “合同签订” 到 “文件归档” 逐项核查,确保每个环节合规。毕竟,一次合规的入职操作,能为后续劳动关系的稳定打下坚实基础,避免 “小疏忽” 酿成 “大损失”。
来源:劳动法力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