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即将到来,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知道3.12这个节日,却不知道植树节的来源,以及在这个双碳并行大前提下,植树节被赋予的更深层次意义。
植树节
2020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正式写入法律条文,而早在一个世纪前,植树节就已经被林学家们倡导并开始实施了。
1915年,凌道扬(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农学家、教育家、水土保持专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和韩安(林学家,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因而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之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将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56年,新中国政府发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而在全球范围内,植树造林一直都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旋律在各个国家的各个时期奏响。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碳汇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树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林木可以在光能作用下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并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森林成为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这种固碳能力又被称为碳汇。
“碳汇”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该议定书中,将碳汇(carbon sink)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与“碳汇”对应的概念是“碳源”,即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就是”碳排放“。
2020年底,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减少碳源,增加碳汇。
碳汇途径主要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森林、草原及海洋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以及”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说,CCUS和ECCUS都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增加森林、草原及海洋碳汇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目前,很多大型赛事、社会性活动,都会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活动筹备过程或大型赛事进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的目的。
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核算值达到102.8万吨。通过北京市造林工程产生的53万吨林业碳汇、张家口市造林工程产生的59万吨林业碳汇,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和三峡集团3家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20万吨CCER(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CER(核证减排量)的捐赠以及诸多世界领先的碳减排技术的运用,使得北京冬奥会已有的碳抵消额已经超过总排放量,实现了大型赛事碳中和目标。
由此,一百年前的植树造林,在一百年后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杨近
绿咨力-咨询顾问
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
能源管理师(高级)
擅长领域: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评估,清洁生产,能源审计,安全环保及职业健康体系内审,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具有专业完整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擅长风险评估和管理规划,运用自身现场案例经验,有效识别企业环境、安全及能源管理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专业知识全面,拥有环境领域综合技能与技术。
联系方式:yang.jin@csr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