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自此,“碳中和”与“碳达峰”便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彰显出的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令人为之振奋。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尽管2060年的时间节点仍比较遥远,但对于中国这个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来说,“碳中和”意味着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金融政策、观念意识、国际合作等方面均需要进行深度改革,过程中也必然蕴含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一、工业企业将成为碳中和“头号玩家”
根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我国能源和工业部门合计贡献超过80%的碳排放。因此,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偏高以及工业生产碳排放量偏大等现实问题。
去年12月,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企业限产停产的情况,虽然此次事件是受到了外贸需求激增、极端异常气候、发电机组故障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工业体系用能效率问题的紧迫性。
国家“碳中和”战略的落地无疑将进一步深化绿色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对于广大工业企业来说,如何理解“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深刻含义,并尽早规划“碳中和路线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碳中和路线图”构建中的关键要素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碳中和路线图”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发展战略、生产现状、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并且需要遵循“减排成本由低到高、减排难度由易到难”的原则。绿咨力认为,企业在构建“碳中和路线图”中,应重点考虑“边界”与“模式”这两大要素的选择。
1. 碳中和边界的选择
碳中和边界的选定应从企业的战略出发,技术上参考ISO14064与ISO14067中有关碳足迹核算边界的规定,基于生命周期的理念,分别从Scope1(直接排放)、Scope2(外购能源排放)以及Scope3(原料供应链排放)这三个方面思考碳中和的管理边界,但为了便于理解,同时更加匹配《中国制造2025》的体系要求,我们建议在设定碳中和路线图时,将其转化为“打造零碳工厂”、“打造零碳供应链”以及“打造零碳体系”等三大标的。
这三大标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层层递进、不断扩展的关系,每前进一层都需要企业制定更为宏大的战略和更为细致的减排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最终边界划定范围的大小,都要求企业在未来不断提升碳排放数据的测量、追踪能力,以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
2. 碳中和模式的选择
近两年,以跨国企业与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组织已经纷纷开展碳中和实践。从具体实践经验来看,可以将碳中和的行动模式分为管理减排、技术减排、交易减排这三类。
管理减排的内容十分宽泛,主要包括企业通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由上至下,由内至外进行全方位碳排放管理,同时不断强化组织内外部的减碳意识,以人为本,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
技术减排在深入核算企业碳排放、碳足迹与碳资产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替代化石能源、提升用能效率、排放端吸收、产生端削减等技术手段,实现整体碳排放量的不断下降。
交易减排主要指的是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或者通过使用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绿证)、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来满足自身碳中和需求的推进模式。
三、描绘你的“碳中和路线图”
基于以上两个关键要素的交互,我们便能得出一个“碳中和矩阵”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地赋能企业碳中和决策者与执行者,使其在碳中和路线图制定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理清需要开展的工作事项,由此不断扩展碳中和边界,并不断深化碳中和模式,从而制定出一张目标明确、节点清晰、方法有效的“碳中和路线图”。
碳中和矩阵
以上是绿咨力针对工业企业碳中和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拓展,作为绿色环保倡导者,绿咨力团队也可为各行各企业提供碳中和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碳中和矩阵”内的项目内容),如有需求,可联系我司量身定制碳中和路线图与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