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对象:江淮汽车
所属行业:汽车生产制造
所属地区:中国
罚款原因:排放检测数据造假
7月5日,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淮汽车”)因其车载诊断系统(简称“OBD系统”)不达标,被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罚款1.7亿元,创下车企最高环保罚单。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最近在依法开展的新车一致性检查中,对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江淮牌特定型号车辆进行抽检,发现抽检车辆的车载诊断系统功能性检测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52条明确规定,机动车的生产企业应当对其新生产的机动车进行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之后方可出厂销售。
该行为属于机动车生产企业对污染控制装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的行为。在2014年排放标准由“国三”升至“国四”期间,江淮汽车就发生过以“国三”冒充“国四”的行为,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
早在2017年,光曦国际就曾赴安徽对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进行:合规风险的识别。
当时得出的结论为:
合规管理能力风险评分:7 分(9分为风险最高),属于合规管理能力较弱、合规意识淡薄、其所面对的合规风险较高。
其中:在财务、人力、运营(质量管控)、信息、政府及行政六个子维度的得分中,运营得分最高,即为最高风险的职能部门。
(合规管理风险分类评测图解)
解读:
运营(质量管控)风险为该企业合规管理中高风险最多项。总体来说:江淮汽车发动机公司所反映出的合规管理问题可部分映射出整体江淮公司的合规管理能力:
❖合规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虽有零星合规职能但散落于各个职能部门,需要体系化整合和深入,专人专责;
❖部分重点行为(如质量管控)规范性等欠缺预防措施;
❖欠缺对于前期合规风险的识别和把握;
❖对于合规问题的发现和汇报尚待加强。易造成问题在内部尚未发现,但在外部已爆发,带来损失和影响的扩大化;
❖运营(质量管控)部门风险较多,需重点把控;
❖供应商管理机制缺乏合规审核;
❖内外部关联交易管理待加强;
❖合规意识薄弱,虽有部分认识,但缺乏准确与深入的理解。
附:职能部门合规风险等级分布矩阵
合规管理思考
1、在强制性行业标准进行新旧更替的时期内,是否也是产生“制造厂商利用各种方式将旧标准产品充当新产品标准产品进行违规销售”这种违规行为的高发时期?这可能并非只是汽车行业特有的现象。
2、一项新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出台,势必会影响到相关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尤其涉及到库存的消化、在售产品如何处理等问题,这些都对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业绩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虽然标准的更替不是频发事件,但对企业影响较大,企业是否应该对此类情况提前做好预警工作,并考虑将此类风险因素纳入到生产计划编制或库存管理的主动管控工作中。
3、虽然本案例中违规企业发布解释表示,称“该款被抽检出不合格的产品已经停产,因此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但5年内2次因几乎同样的问题被曝光甚至遭到巨额罚款,仅仅“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是否可以打消市场对企业信誉的疑虑?
4、除了解释澄清之外,违规企业是否也应该公布其对今后防止这类违规再次发生所作出的管控措施的内容,接受监管部门与市场消费者的监督,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以上观点非官方认证,仅为咨询师观点。主题图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