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马上就要进入10月,全国尤其是北方各地都已进入了秋季,而就在上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这也是连续第三年由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10部委以及京津冀地区6省市联合发布此项行动方案。
谈起京津冀地区的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整个中国空气污染中的痛点与难点。
2016年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2+26”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比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浓度高65%,而在秋冬季节又会进一步增加30%,导致重污染天气在秋冬季节犹如“家常便饭”。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困扰京津冀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问题的成因似乎显而易见,无外乎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较为聚集,燃煤量居高不下以及秋冬季节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于雾霾天气的具体贡献度,或者说重污染天气的形成机理目前还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理论解释,因此推行具有针对性行动方案仍然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图1 2015年与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变化
(颜色越深,浓度越高)
可以说,经过了过去两年的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此次《行动方案》指出,目前秋冬季的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在去年的秋冬季,PM2.5浓度不降反升,重污染天数同比更是增加36.8%,显示出之前的改善成果并不稳固,一些典型的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年的《行动方案》较之去年,有了以下的变化:
总结上表所列出的这些变化,可以明显的看出针对2018年秋冬季出现的污染反弹,有关部门希望通过加大监管力度进行遏制,并且显著提高了各地PM2.5浓度的下降目标。同时,对于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和重点行业的错峰生产,相关部门正在往更为精细化的管理路线行进,防止“一刀切”的粗矿管理的同时,给予了地方有效的评级方式来推进错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