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2008年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
颁布机构: |
市政府办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苏州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8/05/27 |
颁布日期: |
2008/05/27 |
颁布机构: |
市政府办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苏州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8/05/27 |
颁布日期: |
2008/05/27 |
2008年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
为全面实施《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加快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步伐,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精神以及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和苏州生态市建设总体部署,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各类污染综合防治,严格环境监督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切实维护环境安全,有效提升环境质量,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张家港、常熟、昆山市巩固、提高生态市建设成果并通过省复查,太仓、吴江市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吴中、相城区基本达到国家县级生态市标准。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市力争基本达到国家地级生态市考核标准。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在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细化划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完善全市重要(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确保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7%以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0%以上,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示范典型。全市新增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0家,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200家,新增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00家,7家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验收,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到100%。
(二)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把节约资源落实到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抓好重点行业和能耗大户的节能降耗工作,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关闭落后化工企业220家,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4%以上,并小于0.9吨标煤/万元。加快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小于20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8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小于0.55。综合运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科技减排等多种手段,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5%以上。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
(三)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太湖、阳澄湖、长江水源水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认真实施《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州市河(湖)水质断面控制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办法(试行)》,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市区和五市城区无劣Ⅴ类水体。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及五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85%。继续实施《蓝天工程方案》,着力治理发电厂大气污染以及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餐饮业油烟污染,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杜绝较大环境事件发生。加大“绿色苏州”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相城荷塘月色(二期工程)、三角咀生态公园、太湖湿地公园、白洋湾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继续抓好环古城景观建设,市区新增绿地450公顷,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700公顷,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1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四)积极开展“细胞工程”创建。全面加快苏州生态市“细胞工程”创建步伐。张家港、常熟、昆山市巩固、提高生态市建设成果并通过省复查,太仓、吴江市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吴中、相城区基本达到国家县级生态市标准。全市建成并获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镇12个,达标并通过省级调研考核的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达到省环保厅出台的新标准并通过市级调研考核的省级生态村174个(包括2007年已通过市级调研考核的省级生态村),建成并获命名的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村2个。全市建成省、市绿色社区150个,省、市绿色学校130所,省、市绿色宾馆(饭店)100家。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结合修订后的国家地级生态市考核标准要求,调整、充实苏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资料、宣传、现场等工作小组,保证建设工作顺利展开。各市、区和市有关部门也要调整、完善相应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管,并把工作目标和责任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位。健全、完善生态市建设领导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生态市建设列入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市政府对年终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生态市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条块结合、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主要责任部门作为责任指标达标的牵头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紧扣责任指标及考核要求,认真组织编制和实施指标达标工作计划;各配合责任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牵头部门开展工作。主要责任部门要加强与各地的沟通、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责任指标如期达标。各市、区政府(管委会)要对照要求,落实措施,全面如期完成各自的责任目标和任务,同时要积极配合各主要责任部门对责任指标的达标管理。
(三)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生态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安排和落实一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资金;按照地方财政收入3‰的比例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和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污染防治,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营运,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产业化,环保投资(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占GDP的比重达3.0%以上。要贯彻“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快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广泛宣传,全面发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和信息亭、显示屏、广告牌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广泛宣传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倡导清洁的生产方式、节约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程,确保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努力营造全体市民人人知晓、干部群众个个关心、整个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市建设良好氛围。
附件:1.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责任指标分解表
2.2008年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表
3.2008年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细胞工程”创建任务表
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八年五月
1.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责任指标分解表
1.基本条件
条件内容
责任部门
主要部门
配合部门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
市法制办
市环保局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市委组织部
市人事局
各市、区政府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市经贸委
市环保局
各市、区政府
市农林局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市环保局
各市、区政府
市农林局
市园林和绿化局
市国土局
市水利(水务)局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各市政府
市环保局
2.建设指标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指 标
说 明
责任部门
主要部门
配合部门
经济发展
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8000
约束性指标
市农办
市统计局
2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
≥40
参考性指标
市发改委
市经贸委
市统计局
3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9
约束性指标
市经贸委
市发改委
市统计局
4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20
约束性指标
市水利(水务)局
市经贸委
市统计局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
市农林局
5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
%
100
约束性指标
市环保局
市经贸委
生态环境
保护
6
森林覆盖率
平原地区
%
≥15
约束性指标
市农林局
市园林和绿化局
7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7
约束性指标
市环保局
市发改委
市园林和绿化局
市农林局
8
空气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市环保局
市建设局
市公安局
市交通局
市市政公用局
9
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V类水体
约束性指标
市水利(水务)局
五市、吴中区、相城区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
市环保局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2)
千克/万元
(GDP)
<4.0
<5.0
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约束性指标
市环保局
市经贸委
11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市环保局
市水利(水务)局
12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约束性指标
市水利(水务)局
各市、区政府
工业用水重复率
≥80
市经贸委
13
噪声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市环保局
市公安局
市建设局
市城管局
1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90
≥90
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约束性指标
市市政公用局
市环保局
1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11
约束性指标
市园林和绿化局
各市、区政府
16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
≥3.5
约束性指标
市财政局
各市、区政府
市发改委
市环保局
社会
进步
17
城市化水平
%
≥55
参考性指标
市规划局
市建设局
18
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
≥65
参考性指标
-
-
19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0
参考性指标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新局
市环保局
市统计局
2.2008年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表
序号
类别
名 称
工 作 任 务
责任部门
张
家
港
常
熟
昆
山
太
仓
吴
江
吴
中
相
城
园
区
高新区
平江
沧浪
金
阊
主要部门
配合部门
1
基
本
条
件
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完成苏州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
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市经贸委
市环保局
各市、区政府
市农林局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10名
--
-
-
-
-
-
-
市环保局
各市、区政府
市农林局
市园林和绿化局
市国土局
市水利
(水务)局
3
全市80%的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巩固成果,通过省复查
建成县级生态市
基本达到县级
生态市标准
建成国家生态
工业示范园区
开展绿色系
列创建活动
各市政府
市环保局
4
考
核
指
标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40%
36
40
33.9
36.9
34.6
36.9
40.4
29.4
17.0
81.3
78.6
82.2
市发改委
市经贸委
市统计局
5
单位GDP能耗≤0.9吨标煤/万元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市经贸委
市发改委
市统计局
6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 m3/万元
20
20
20
20
20
20
20
9
9
20
20
20
市水利
(水务)局
市经贸委
市统计局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
0.55
-
-
-
市农林局
7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100%
1家
1家
-
1家
3家
1家
-
-
-
-
-
-
市环保局
市经贸委
8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到功能区标准
-
-
-
-
-
-
-
市环保局
9
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V类水体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区无劣V类水体
-
-
-
市水利
(水务)局
五市、吴中区、相城区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
市环保局
10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
-
市环保局
市水利
(水务)局
11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
85
85
85
85
85
85
85
90
85
完成污水管网建设任务
市水利
(水务)局
各市、区政府
工业用水重复率≥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市经贸委
12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 m2/人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4
14
市园林和绿化局
各市、区政府
13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3.5%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市财政局
各市、区政府
市发改委
市环保局
3.2008年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细胞工程”
序号
细胞工程
张家港
常熟
昆山
太仓
吴江
吴中
相城
平江
沧浪
金阊
园区
高新区
合计
1
全国环境优美镇(个)
巩固成果
1
5
3
2
3
-
-
-
巩固成果
2
16
2
省级生态村(个)
15
25
32
8
34
34
21
-
-
-
-
5
174
3
绿色学校(所)
20
20
19
12
10
5
8
3
10
3
10
10
130
4
绿色社区(个)
33
33
17
5
4
7
5
6
14
5
10
11
150
5
绿色宾馆(家)
11
7
10
8
12
11
2
39
100
注:1.全国环境优美镇指:昆山市锦溪镇,太仓市沙溪镇、璜泾镇、浮桥镇、双凤镇、浏河镇,吴江市平望镇、横扇镇、桃源镇,吴中区光福镇、胥口镇,相城区渭塘镇建成并命名。相城区阳澄湖镇、黄埭镇,高新区通安镇、东渚镇达到考核要求并通过省级调研考核。
2.省级生态村为达到省环保厅2008年出台的新标准且通过苏州市级调研考核数(包含2007年已通过苏州市级调研考核数)。
注:本文包含图表内容或附件,未能在此全部显示。请点击下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