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总结与2006年工作要点
颁布机构: |
昆山市环境保护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苏州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6/01/23 |
颁布日期: |
2006/01/23 |
颁布机构: |
昆山市环境保护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苏州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6/01/23 |
颁布日期: |
2006/01/23 |
昆环(2006)1号
关于印发《2006年度环保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科室,各直属部门:
现将《2006年度环保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认真贯彻落实。
在2006年工作中,各科室、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两会”精神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市,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推进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昆山市环境保护局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 总结 要点 通知
抄报:苏州市环保局,市委办、政府办、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秘书处,昆山开发区、江苏国际商务中心、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任雪元副市长
抄送:各镇人民政府、有关部委办局
昆山市环保局办公室 2006年1月23日印发
昆山市环保局
2005年工作回顾与2006年工作要点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全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生态市为中心,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推进突破环境瓶颈的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依法保护环境与诚信服务发展的能力,努力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创建全国生态市,城乡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2005年9月,我市创建全国生态市工作通过省级调研,得到省调研组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市委、市府十分重视全国生态市创建,将其列为2005年一号重点工作。我局作为生态市创建的主要职能部门,健全了工作机构,成立生态办,具体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建立了生态创建激励机制,制定了《生态市建设奖励办法》;落实创建目标责任,详细分解创建任务;加大生态市创建宣传,编发《生态昆山》期刊。全市,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全市生态功能区区划,建成了以马鞍山生态大道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工程、绿化工程。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又有五个镇通过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调研;12个村通过生态村省级调研,其中周庄镇评获“中华环境奖”,全镇所辖十个村全面创成生态村,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等系列创建有声有色,成绩明显。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培植了15个循环经济典型,1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48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南亚、协孚两个公司积极申报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开始启动。
(二)整治水环境,水质下降趋势有所遏止。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5年时间,对全市的水环境进行整治。2005年,我局牵头编制并经专家论证通过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达标尾水通道可行性研究方案》,协助市政府有效推进全市水环境整治工作。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工程持续实施,完成围堰拆除等年度水源保护工程,阳澄湖船餐整治有实质性进展,清理湖中餐船126条,渔家灯火项目通过苏州环保局验收。全市自来水厂水源水质监测得到加强,及时负责地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意见,力求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新建花桥等5个生活污水处理厂,铺设生活污水管网200多公里,生活污水接管速度加快,我局督促300多家企业完成了生活污水限期接管工作。河道清淤清洁活动深入开展,全市制定了河道疏浚方案,完成了200公里河道清淤任务。生活垃圾处置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置管理得到加强,建成40座村级垃圾中转站,第三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展良好。养殖业污染控制力度加大,阳澄湖、淀山湖拆网工作继续推进。
(三)维护环境安全,环境监管措施更趋严紧。注重源头控制,把好项目审批关,实施现场勘察与公示,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年共受理各类建设项目482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5.9%;劝退或拒批工业项目15个,投资额3亿元人民币;提出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招商引资与产业调整环保指导意见》报市府审核。创新监管方法,加重环境监管力度,按照“加快一个验收、加大两个力度、实行三个转变、突出四个重点”的环保监管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了“三同时”项目验收程序要求,加快了验收速度,完成200家企业验收工作,加大节假日和夜间执法检查力度,节假日与夜间检查116厂次,开展了“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以重点信访单位检查为主的各类专项执法检查14次,全年实施现场监察4997厂次,从严查处违法企业,对42家长期超标排放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施行政处罚115家,处罚金额416.5万元;全年排污费征收1790万元,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拓展工作项目,加大环境监测强度,强化对饮用水源水质、重点流域和省界交界断面等各类监测,组织开展十多项专题监测,获取环境监测数据6800多个。健全工作制度,加快环境投诉出警调处速度,制定实施《加强环保信访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信访工作责任与程序要求,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774件次,处理率为100%。贯彻排污许可制度,扩大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幅度,换发了47家苏州市级排污许可证,公示了200家工业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对不良环境行为企业进行曝光。克服困难,加强核与辐射和固废管理,在人员不到位、装备缺失情况下,核辐射管理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集中培训全市固废产生与处置单位法人代表,组织400多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调查申报;配合上级部门换发、核发9家固废处置企业许可证,审批危险废物转移申请表523份,拒批或退回30多份,公布全市所有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名录,妥善处置周庄遗存数十年的砒霜,开始探索加强我市固废管理办法。高度重视环保安全,开展环保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着手编制《危险污染源事故应急预案》。
(四)开展法制宣教,“四进”活动更具针对性。全面加强生态市建设宣传,在各级新闻媒体刊登、播出环保信息、宣传文章260多条(篇),制作播放了《绿色系列创建巡礼》、《生态昆山》电视专题片,举办了生态创建巡展活动;面向民众提高法制宣教针对性和广泛性,结合6.5、4.22等环境节日宣传,编发了20万册《市民环保手册》,举办了玉山广场文艺晚会、柏庐广场万人签名、地球环保百企论坛、教师环保志愿者授牌、市长电视讲话、环保法制培训讲座和企业联谊公益活动等系列宣传纪念活动;教师志愿者到新昆山人集居区、外来民工学校开办讲座进行环境宣传教育。积极举办各类培训与环境教育活动,重点举办了企业职工环保技能培训、大中型企业法人代表环境法律培训、学校环境渗透教育教案评比、论文评比、本局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等活动,将环保“四进”活动推向深入,社会反响良好。配合上级环保部门,组织本市有关创建单位参加绿色系列创建培训,成功举办全省绿色学校环境科技教育交流暨现场观摩会议。
(五)提升效率效能,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上半年根据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全局按照“一步不缺、一拍不脱、一丝不苟”的要求,深入开展了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形成了本局党员集体先进性形象标准要求,结合“基石工程”和扶贫帮困工作,开展了“三结对三服务”活动,初步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经过群众测评,满意率为93.9%,基本满意率为6.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防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执法部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措施,全面清理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检查,开展“九个一”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巩固预防职务犯罪责任体系。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持续提升效率效能,围绕“创新、高效、进位”六字方针,定措施、抓重点、严考核、求实效,开展了环保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切实做细做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接受群众监督;提出环保执法“三个转变”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出台了本局《部门间牵连工作责任界定》,修订了《诚信服务个人承诺书》,开展机关服务“进位升级”和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环保工作全面提速。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全员整体素质,大力开展全员知识技能培训,多批次人员参加各类环保新法规新知识培训学习,坚持开展全员业务培训;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环保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环境监管与服务水平,开通运行了工业企业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新安装在线监控设备14套;新建市区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一座并投入试运行,增添和改进监测技术装备并投入使用;着手整合提升全局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GIS环保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初步通过验收。
(六)规划 “十一五”环保,用心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分解落实市镇长环保目标责任,督查推进环保实事工程,加大攻坚达标力度,基本完成了“十五” 环保规划任务;根据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委托省环科院编制完成了我市 “十一五” 环保专项规划,着眼未来,重点规划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用心当好市委市府环保参谋,2005年,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小康社会环境质量指标达标情况”、“当前环保现状与对策”、“乡村小水厂水质状况调查与建议”、“坚持环保优先,加大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昆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建议”、“农村保留村落生活污水处理途径探索”等调研报告,引起市四套班子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较早提出编制全市《危险污染事故应急预案》。2005年度,我市获得省环保委评选的环保重大贡献奖。
一年来,我市环保工作可以说是成效明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环保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而长久;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形势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全民环保参与意识还有待加强;全市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水环境质量令人堪忧;环保队伍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环保监管的能力和手段还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所有这些,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改进。
二、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实施环保“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全市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我局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昆山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及市“两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精神统揽环保工作,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法治,持续增强环境监管,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提高环保队伍素质,为实现“两个率先”第二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2006年主要工作有:
(一) 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力争进入全国首批行列
1、围绕指标抓落实,确保创建通过环保总局验收。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六项基本条件和36项指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细致做好基础支撑材料等相关资料,确保各项指标全部达标。重点是绿色有机食品指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各项创建工作,要精心组织、细心排查、踏实工作,力争顺利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
2、加快生态区域规划、建设和保护。根据全市总体规划,规划好我市的生态功能区划,包括生态区域、湿地等建设保护项目,制定分年度建设规划;持续推进绿化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绿量,美化环境、优化空气;大力推进生态园区建设,2006年重点是启动以覆盖马鞍山路、森林公园、阳澄湖公园、阳澄湖、傀儡湖、东阳澄湖即“一路两园三湖生态区”为主的,包括巴城湖、雉城湖和商鞅湖、白莲湖等范围的生态建设。我局的重点是解决好区域内畜禽养殖、自然村落的生活污水处理。
3、大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环境友好企业等创建工作按照省厅要求加快推进,用1到2年时间,各类创建率要在全省保持领先势头。
4、启动农村“六清六建”试点工作。在市政府统一组织下,联合建设、农林、财政、水利和卫生等部门开展此项工作,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拆除乱搭乱建、清洁家园、畅通道路。每个镇结合生态村建设要有4个村开展工作试点。
(二) 着力整治水环境,有效提升水体水质
5、持续加快全市生活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年要建成开发区日本工业园、铁南区、吴淞江工业园西区、锦溪、石牌、南港等一批生活污水厂及其配套管网。对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要督促加快提高管网覆盖率,重点抓好生活污水接入率,着力提高城市和乡镇建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我局的重点是抓好管网覆盖区域工业企业生活污水的限期接管,把生活污水、管网、接管等列入市镇长考核内容。同时,加强已建生活污水厂的管理,做好培训与指导工作,监督各厂排污口安装监控仪并接入远程监控系统。
6、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再生利用步伐。协同相关部门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争取早日投产运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等管理机制,协助建设区域性农村垃圾中转站40个;同时研究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推进有回收利用价值生活垃圾的再生利用。
7、探索农村自然村落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途径。以投资省、操作简便、效果好、运行费用低为原则,结合生态村创建和“六清六建”工作,在全市选择一批试点对象,市、镇、村三级联动,探索地埋式微动力污水处理、生态绿地污水处理、污水-污泥同步生态处理、自然生态降解处理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途径,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市推广。
8、加强分类监管与专项整治力度。开展对化工、印染、电镀、喷涂、线路板等行业的环境监管行动,保持对重点污染源的“高压”监控态势,组织十个断面周边环境专项整治;着力开展农村废塑料回收清洗项目的整治,打击废塑料回收的非法排污行为。
9、继续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做好水质监测分析与报告工作,突出生态性建设和拆围治污整治重点,协助有关职能单位理顺管理体制,关停镇村水厂;制定太湖及阳澄湖水污染“十一五”防治工作计划,开展水源保护区各类建设项目环境监管专项行动。
10、有效推动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限制引进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限期治理、综合整治现有合法的养殖场,建议政府开展对全市非法牲畜养殖场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取缔非法牲畜养殖,特别是垃圾猪的养殖;鼓励畜禽粪便有机开发综合利用,支持生态化养殖。
11、持续推进河湖养殖拆围工作。按照水环境整治工作要求,用5年时间把全市围网养殖面积控制到占水面的25%以内。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从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机制,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12、推进典型示范。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探索,加大发掘、培植循环经济企业典型力度,引导企业走资源再生利用、污染减量排放、能源节约使用的循环经济之路。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积极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敦促、引导大型企业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建设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点。
13、实施园区先导。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在昆山开发区规划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全年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都要启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在全面规划基础上,迅速启动生态园区建设,鼓励各镇工业集中区做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协助开发区实施好《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14、发动全民参与。加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各层面的认知度,推动全社会各层面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践;促动全市推广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建设生态住宅,积极推行中水回用,逐步推广分类供水;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支持、踊跃参与全市的绿色系列建设活动,群策群力共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家园。
(四)致力提升公众环保参与意识,加大环境宣教法制力度
15、提高市民环保参与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示范,完善社会参与环保监督机制,在全市形成倡导绿色、推行节约、注重循环的共识,使全市上下遵循简朴、节俭、节能的生活消费方式,自觉养成不给或少给自然带来污染的生产、生活习惯。丰富4•22、6•5重大环境节日系列宣传活动,提高环保宣教针对性与有效性;组织教师环保志愿者深入中小学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开展环境法制宣教活动;加大对新昆山人环境法制宣教力度,在外来人口密集区进行资料发放、宣传板巡回展示活动。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四进”活动,着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尤其是参与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环保人人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16、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污染源的排放达标率,严厉打击是辅助手段,关键在于提高企业法人和设施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治理污染的技能水平。认真组织好企业法人环境法律培训,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操作人员职业培训活动,做到工作有计划、培训见实效;建立环境违法企业法人约见制度,通报企业违法情况,教育法人遵纪守法;建立违法行为曝光制度,公示企业违法行为,发动舆论和公众监督。
17、提高全市领导干部环保与经济双赢共生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各级领导是关键。进一步加大宣传领导的力度,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工作力度,促进各级各部门坚持环保优先,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各级领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五)努力把好源头准入关,有效控制排污总量
18、贯彻“绿色招商”要求。按照市委要求,推进“绿色招商”,落实“招商选资”措施,坚持经济开发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选择工业项目要优先考查污染排放指标,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用工、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产业项目,以资源节约利用、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为评价标准,优先支持发展“两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和项目,推动全市根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19、严格执行工业园区规划,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分类进入各专门工业集中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对我市环境影响的项目进入,注重研究规范环评单位评估行为的方式和路径,使环评报告真正能够体现被评项目的实情。
20、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继续关停一批重污染、无法治理的工业企业。敦促并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镇,加快实行高耗低效工艺设备和生产企业强制转型或淘汰制度;协助各镇采取收购或政府贴补办法,关闭一批高污染、低产出或无法治理的企业,逐步实施项目转移,腾出土地、厂房和环境容量,发展高新产业。
(六)重力加大环境监管,提升工业排放达标率
21、创新环境监管思路方法。在坚持“一个加快,两个加大,三个转变,四个重点”的基础上,从昆山环境监管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管方式方法的创新力度。完善环境违法、超标排放企业法人约见制度和向当地政府、民间组织通报制度,以提高企业法人知晓度和环保意识;动员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监管。研究、探索、推进对违法排污企业加大处置的方法、路径,建议市政府对四类企业进行停产整顿:一是违反“三同时”规定,长期假借试生产超标排放,限期验收通不过企业;二是年度内连续出现违法行为两次以上的企业;三是长期超标排放,限期治理后通不过验收或仍超标的企业;四是年度内连续出现违反固废法的企业。
22、继续做好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能力,特别是做好饮用水源水质监测,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23、加大固废和核辐射监管力度。昆山是IT产业集聚地,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迫在眉睫。要严格执行固废法和危废转移联单制度,严厉打击危废非法转移。一季度出台“固废管理办法”并报市政府核准。要切实加强核与辐射管理,确保安全无事故。
24、继续加快“三同时”项目验收。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加大“三同时”项目验收,争取到2006年底将“三同时”项目验收压缩到正常范围;要注重研究验收程序和要求,确保验收质量。
25、继续实施限期治理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排查一批长期超标排放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按照上级环保部门要求,继续抓好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同时扎实推进乡镇政府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
26、继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的监管。根据全市污染源分散、门类众多特点,以“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和环境安全执法大检查为重点,组织各类环境执法专项检查,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现场执法检查,重点开展对化工、印染、固废违规处置、废塑料回收、无证无照畜禽规模养殖专项整治行动。
27、做好危险污染源事故处理应急预案。面对全国重大污染事故频发现状和全市污染点源众多的实际,抓紧做好《昆山市危险污染源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力争一季度通过论证,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8、持续加大环境信访案件调处力度。完善局信访接访、查处、督办、反馈等管理体系,优化举报案件调处程序,切实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高群众对环保信访调处工作的满意度。
(七)用力建设环保现代化,有效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29、推进监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染源远程监控网络,确保远程监控系统正常运行;从实际出发,逐步扩大远程监控的监控范围,全年重点是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排污企业。
30、推进信息现代化建设,建立全局业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好运行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保业务工作系统,要研究、探索建设项目网上申报审批办法,建设网上审批平台。
31、推进监测现代化建设,着力完善全市环境监测设施,拓展监测新项目,开发监测新领域,提高环境质量分析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以适应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年内开工建设监测大楼,在城市建成区扩建两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
32、加快核与辐射监管站的现代化建设,核与辐射管理是环保部门的一项新职能,要着力研究有效管理的思路和办法,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全年着重配好配全人员,上半年确保人员到位;添置必要的装备器材。
(八)强力加大队伍建设,提升环保依法行政水平
环保队伍素质,是干好环保工作的基础,不断加大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效率效能,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要切实加大全员“使命、责任、奉献、守纪”四个方面教育,增强“进取、危机、责任、依法”四种意识。
33、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五好”党组织建设成果,组织参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讨论和“全省学昆山,昆山怎么办”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精神,增强创新意识,走创新路、干创新事、做创新人,敢于为创新担风险,勇于为发展尽责任,甘于为事业奉献;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完成党总支换届选举,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扎实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加强“三德”教育,提升全员文明素质,营造“务实创新、勤政廉洁、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34、加强作风效能和队伍建设。结合机关中层干部评议工作,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制,不断提升队伍素质,保障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环保工作队伍,一支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实干型的环保干部队伍;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和政务公开工作,全局形成争先创优、进位升级、效率效能优先的氛围;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信息发布、社会监督制度;不断加强效率效能建设,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大力建设效率型机关。
35、加强内部管理与建设。明晰管理关系,理顺工作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强化考核奖惩,提高依法行政和诚信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机关。加强全局内务管理,提升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