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苏州市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

颁布机构: 苏州市人民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政府规章
适用地区: 苏州市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生效日期: 2009/06/24 颁布日期: 2009/06/24
颁布机构: 苏州市人民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政府规章
适用地区: 苏州市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生效日期: 2009/06/24
颁布日期: 2009/06/24
关于印发苏州市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苏州市新材料 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府〔2009〕11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苏州市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苏州市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新材料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当前,我市的新材料产业主要涉及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有机硅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生态环保材料、金属增韧改性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等领域,渗透于多个制造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应用中。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提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新材料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快速提升。2008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亿元,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比10.4%,同比增长30%,已初具规模,拥有以下五个产业基地:   1.常熟市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常熟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是2003年10月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审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产值221亿元,出口额4.1亿美元。基地内有企业157个,已形成氟化工材料、环保纺织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群,技术优势进一步显现。   2.太仓特种功能新材料产业基地。太仓市的新材料产业涉及纺织、化工、电子、医药等门类。2008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3家。实现工业产值52.8亿元,同比增长13.69%,实现销售62.19亿元,同比增长16.37%。   3.昆山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昆山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列入昆山“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的目标,规划面积4350亩。2008年基地内共有可再生能源企业23家,其中投资总额超5000万美元3家,超2000万美元8家。2008年,茂迪产值3亿元,通用硅产值6亿元,中辰矽晶产值3亿元;恒辉新能源已于2009年4月投产。可再生能源产业之一的光伏产业新材料需求日益增长。   4.张家港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张家港市动力电池基地从电解质锂盐、电解液功能添加剂、电解液溶剂、一次锂电池电解液、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动力电池电解液、超级电容器电解液、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电动车电池制造设备生产线到电池检测设备等的开发和生产的整个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动力电池相关开发生产企业25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5.吴江新材料产业基地。吴江市新材料应用集中在纺织和光电缆行业中,纺织新材料主要有FDY、POY等纺丝产品,涤棉、锦棉等纺织品;光电缆行业以通信电缆、通信光缆、综合电缆、电力电缆、同轴电缆及数据电缆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先行、分步开发,相继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   一个研发平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引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以及相关先进制造技术,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三个重大项目:一是自主创新开展GaN衬底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获得2007年度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产品已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龙头企业共建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三是整合中国科学院与先进材料技术相关研究成果27个,通过强强联合,以传统材料升级、新材料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前瞻性材料的储备为目标,积极推进材料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存在问题   我市新材料产业正处在由初级向高级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跟踪仿制多、材料技术集成能力较差、加工技术及装备制造水平低;二是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相关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新材料亟待开发,前瞻性新材料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多数新材料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具体表现在: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新材料的工程应用开发发展滞后,成果转化率低,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材料的合成与加工设备相对落后。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支柱产业的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技术应用开发的多个领域,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和切入点,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光电材料、动力电池材料、有色黑色金属材料和纳米新材料技术,及在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医疗诊断等行业的应用;推进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新一代纺织材料、高性能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在大力解决传统行业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技术瓶颈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光电信息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有色黑色金属材料、纳米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的产业布局。同时加强新材料专业技术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整体提升苏州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为苏州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与人才资源。   (二)主要目标   ——到2011年,实现产值11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左右;   ——集聚和培养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千人以上;   ——到2011年,获取、掌握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上百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引进一批国际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形成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为我市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材料方面的有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   围绕苏州市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材料应用领域,加快生态环保材料、高性能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新一代光伏材料、GaN衬底新型光电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技术的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为技术集成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引导性支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完善已有的特色化工新材料、高分子基功能材料、新型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LED等产业基地的服务功能,推动产业集聚,促进规模扩张、层次提升,形成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一)聚焦于传统产业的改造   围绕我市印染、冶金、化工等三大传统领域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大力推广新材料技术,重点解决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技术瓶颈。以治理污染为目标和动力,开展新型纳米净化、生态环保、膜技术、LED紫外净化技术以及光电催化联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计开发满足工艺要求的关键专用设备,从传统产业的改造中促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二)聚焦于支柱产业的提升   围绕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在新型信息电子材料、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新一代纺织材料和高分子功能基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为支柱产业的提升壮大提供支撑。重点发展可提高纺织材料性能的超高性能复合碳纳米管批量制备技术,大力培育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型合成纤维、新型后整理丝绸、特殊性能装备用纤维和生态环保纤维等新一代纺织材料集群,加快推进具有电磁屏蔽、超净等功能的电子装备用纤维的产业化实施。   (三)聚焦于新兴产业的培育   围绕我市新能源、航天航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大力发展新型光电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技术。依托苏州纳维等企业的产品优势,开展GaN衬底晶片、低纯度晶硅材料、光伏电池关键技术以及系统集成开发;依托中科纳米所的纳米材料研发优势,推进热喷涂纳米表面工程材料在搪玻璃设备、阀门及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的产业化;依托德威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环境相容材料、环境降解材料、环境工程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环境替代材料等产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产业发展   成立苏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解决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各新材料特色园区的立项、规划和建设,发挥特色园区对产业的引导、集聚作用,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龙头型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成立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政府大力支持的苏州市新材料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和开展行业技术交流会、产品博览会、供需洽谈会和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等。依托高校院所,建立新材料专家库,为我市引进新材料领域重大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大财税支持,扶持产业壮大   加大我市现有各专项资金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新材料产业的重点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面落实技术开发费150%加计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促进金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财政引导支持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搭建专项投资服务平台。鼓励新材料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成战略联盟,优势互补,对重组方试行重组并购贷款。   (三)争取多方支持,完善发展环境   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用足用好国家新材料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研究单位相结合,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共同争取国家对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支持,更好地实现产业布局调整和完善。以江苏省科技计划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支持为契机,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依托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参与行业产品标准制定及各项标准化服务,推进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产业内部的配合与协作,促进产业链的配置和运行更为合理健全。建立有效的项目评价机制,对项目研发方向和重大合作项目实现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动态调整。   (四)打造人才高地,促进创新发展   加强培育和引进专业人才。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在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实施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专业人才策略,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制订新材料人才计划,积极从国内、外引进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   附件:1.关键技术      2.骨干企业      30重点项目      40工作分工 1.关 键 技 术   10智能材料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技术   2.安全状态监测的智能材料应用技术   3.高比能、安全型锂二次电池用新型电解质制备技术(不含碳酸酯)   4.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   5.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和纳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   6.基于纳米线的新型器件结构和特性分析技术   7.太阳能高效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   8.纳米发光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纳米红外探测材料及器件加工技术   9.结构和尺寸可控的纳米材料规模化稳定制备技术   10.纳米结构及性能测试与表征新技术   11.纺织用功能纳米复合纤维及绿色整理技术   12.绿色化工用高选择性纳米催化材料及应用技术   13.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用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4.资源节约型纳米催化材料及应用技术   15.环境污染防治与检测用纳米材料与技术   16.2吋以上III族氮化物高阻衬底材料及高功率微波器件技术   17.2吋以上半绝缘SiC材料与功率电子器件技术   18.InGaAs材料与器件技术   19.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复合结构与光电子器件技术   20.材料的低污染、低能耗仿生制备新技术   21.常压大面积MOCVD技术制备新型环境友好功能玻璃制备技术   22.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备技术   23.天然高分子材料水处理吸附剂制备技术   24.大飞机用亚微米/纳米颗粒增强铝基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25.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贴片专用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26.微电子和真空电子用新型高频高导热绝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27.功能性聚合物薄膜、高分子涂覆材料制备技术   28.复合材料用高性能新型纤维制备技术   29.碳纤维及新型成纤聚合物制备技术   30.高分辨率光刻胶及配套材料制备技术   31.新型生物催化剂及配套生产工艺技术   32.新型环保催化反应用催化剂制备技术   33.热致相法高分子膜材料制备技术 2.骨 干 企 业   1.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高岭土公司   3.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   4.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苏州弗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6.江苏瑞泰科技有限公司   7.常熟市长江化纤有限公司   8.苏州兆达特纤科技有限公司   9.江苏大象东亚制漆有限公司   10.苏州翰普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11.张家港市华盛化学有限公司   12.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有限公司   13.张家港联冠新材料有限公司   14.江苏德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15.江苏宝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16.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17.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常熟市亚源化工有限公司   19.苏州东华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20.江苏江南高纤股份有限公司   21.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22.苏州东南碳制品有限公司   23.张家港市亚源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   24.苏州永辉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5.苏州膜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3.重 点 项 目   1.GaN衬底晶片开发及产业化   2.超高性能碳纳米管纤维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   3.热喷涂纳米表面工程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4.重油高效裂化催化剂专用高岭土加工技术工艺及产业   5.高性能聚苯硫醚(PPS)纤维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6.高强高模对位芳纶的研发与产业化   7.连续聚合熔体直纺聚乳酸纤维研发与产业化   8.新型阻燃耐高温聚芳噁二唑纤维产业化   9.高性能聚羧酸混凝土外加剂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10.高纯纳米磷酸盐基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产业化   11.尼龙11(I)单体合成技术优化及高性能尼龙材料产业化   12.印刷电路板加工用隔膜法制备氰化亚金钾产业化   13.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防爆溶剂弗代碳酸乙烯酯开发   14.3000t/a常温固化水性涂料用聚三氟氯乙烯树脂的产业化   1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近熔点挤出成型技术开发   16.环保型高性能电缆料的关键技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17.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18.光纤预制棒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19.PET/L-PET(4080)复合皮芯短纤维产业化项目   20.全氟烷基碘(RfI)及环保“三防”整理剂工业开发   21.年产2万吨改性工程塑料项目   22.百万千瓦级大型高压空冷发电机组高导热双玻璃丝包绕组线项目   23.高导热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项目   24.水处理高分子膜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25.特种无醛冷芯盒树脂的研发与产业化 4.工 作 分 工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参与单位 1 在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四大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撑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 市发改委 市经贸委、科技局、财政局 2 优化产业布局,建设1个省级新材料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完善5个产业基地的公共服务能力,形成集群效应 市发改委 市经贸委 市科技局、财政局 3 加大原有市级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在关键领域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 市财政局 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 4 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市国税局 市地税局 5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市金融 服务协调办 市经贸委、有关商业银行 6 加大新材料产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发改委、经贸委 7 引进高端人才和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并重,将新材料产业确定的重点领域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列入我市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姑苏创新创业人才等相关计划 市人事局 市科技局、发改委、经贸委 注:本文包含图表内容或附件,未能在此全部显示。请点击下载查看全文!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