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工作的通知
颁布机构: |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陕西省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2/09/17 |
颁布日期: |
2012/09/17 |
颁布机构: |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陕西省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2/09/17 |
颁布日期: |
2012/09/17 |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工作的通知
(陕环办发〔2012〕126号)
各设区市环保局、杨凌示范区环保局,韩城市环保局,各有关单位:
2010年,环保部印发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我省2011年制订了《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陕环发〔2011〕88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培训和演练等行为进行了规范,对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各单位务必与时俱进,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管理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应急预案编制的组织领导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依据,是加强责任主体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办法》,明确预案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要有重点的对本地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各级环保部门要督促指导下级环保部门和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及时编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有章可循、有案可依。
二、认真按要求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要按《办法》的有关要求编制,做到“要素齐全、重点突出、上下配套、左右衔接、实在管用”。编制单位要全面分析、评估本单位的环境风险源状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事故的特点,同时广泛听取一线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应急管理专家意见,组织人力自行编写。为提高环境风险意识、科学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自行编制,不得出资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中介机构编写。环保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不得向企(事)业单位介绍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或人员编写应急预案,若经查实,将严肃处理。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章节结构可参照省厅编写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点》(见附件)执行。
三、切实规范评估备案程序
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分级负责制,按照建设项目审批权限,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预案备案管理。企(事)业单位在环境应急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应邀请环保部门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组成评估小组进行评估。专家组成员根据企(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从各级环保部门专家库或行业内部专家中推荐产生。评估小组人数,按照大、中型企(事)业单位7-9人(其中环保部门应急管理人员3-5人),小型企(事)业单位3-5人(其中环保部门应急管理人员1-3人)执行。各级环保部门在企(事)业环境应急预案评审、备案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取任何费用。专家评估报酬支付标准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地域、特点规律,加大经费投入,采取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筹措必要的应急物资。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建立物资共享和队伍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资源和人力优势,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有预案、有物资、有队伍,提高处置工作的有效性。
四、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要将环境应急预案监督管理作为环境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审查,对企(事)业单位新建项目的环境应急预案在评估、备案前,不予办理试生产批复和竣工验收;对已经正式生产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其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和备案工作的检查,督促整改提高。环保部门在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备案后,应及时将其录入数据库,并报上级环保部门存档。
请各级环保部门将此通知转发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并督促落实各项工作。
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点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2年9月17日
附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点
章节 项目 要求 备注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应急能力,规范处置程序、明确相关职责。对实际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响应,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1.2编制依据 规范性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引用文件为最新版本
1.3事件分级 按环保部分级标准
1.4适用范围 说明预案适用范围,明确应急预案与内部企业应急预案和外部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表述预案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1.5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高效处置
2企业概况 2.1企业基本情况 包括隶属关系、地理位置、行业类别、规模、原料、产品、产能等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等(如上坡地)等;
(2)单位经济性质隶属关系、正常上班人数,来往人数(原料供应商及客户)等;
(3)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年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年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4)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5)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贮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
(6)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它环境保护措施等 厂区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附后
附生产工艺流程简图
2.2周边环境敏感点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周围的大气和水体保护目标,主要有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人口集中居住区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确定的其它敏感区域及其附近。
(1)周边区域居民点(区)、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人数,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周边企业的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及执行标准;区域地下水(或海水)执行标准;
(3)下游水体水源保护区的情况、功能区说明,流域名称、所属水系;
(4)下游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情况,供水设施服务区及人口、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地下水取水情况,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5)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距离,交通干线流量等;
(6)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7)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保护目标说明;
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说明; 企业与周边区域敏感点距离和方位图,下游水系图附后
3应急组织体系 3.1应急指挥机构 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其他环保、安全、设备等部门领导组成指挥部成员。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和应急救援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2)组织制定、修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的培训和演习。
(3)审批并落实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等的购置。
(4)检查、督促做好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消除有毒有害介质的跑、冒、滴、漏。
(5)批准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
(6)及时向上级报告环境污染事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增援请求,并向周边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7)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8)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配合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事故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负责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和基本防护方法的培训,向周边企业、村落提供本单位有关危险化学品特性、救援知识等的宣传材料。 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故的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并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将参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的部门或队伍列出来。
3.2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生产经营单位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包括应急处置专家组、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侦检抢救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应急环境监测组等专业救援队伍,并明确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便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快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以尽快处置事故,使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具体人员名单附后
4环境风险分析 4.1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可参照环评相关章节
4.2环境风险源分析 企业环境风险单元分析,辨识重大风险源
4.3最大可信事故及后果分析 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对风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事故波及范围进行分析。
对最大可信事故进行预测,重点突出有毒有害物质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5预防与预警 5.1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源安全措施、风险源管理、风险隐患排查
5.2预警分级与准备 针对环境污染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预警分为不同的等级
5.3预警发布与解除 预警发布与解除程序
5.4预警措施 预警相应措施等
6应急处置 6.1应急预案启动 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
6.2信息报告 明确信息报告和发布的程序、内容和方式。
(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2)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1小时内报告当地环保部门);
(3)事故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
(4)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说明;
(5)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6)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6.3分级响应 根据事故发生的级别,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故处置措施。 结合1.3中分级标准,分级别进行影响
6.4指挥与协调 (1)及时向上级报告环境污染事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增援请求,并向周边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2)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配合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事故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6.5现场处置 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环境应急监测内容。污染物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大气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1)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种类,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需确定以下内容:
(2)可能受影响区域的说明;
(3)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
(4)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
(5)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6)临时安置场所。
水类污染物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1)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以下内容:
(2)可能受影响水体说明;
(3)消减污染物技术方法说明;
(4)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6.6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的内容、对象
6.7应急终止 应急终止程序和措施
7后期处置 7.1善后处置
7.2警戒与治安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7.3次生灾害防范 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负责人和专业队伍;洗消后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7.4调查与评估
7.5生产秩序恢复重建
8应急保障 8.1人力资源保障
8.2资金保障
8.3物资保障 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生产经营单位要采用就近原则,备足、备齐、定置明确,能保证现场应急处理(处置)的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尤其是活性炭、木屑和石灰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生产经营单位应设计初期雨水收集池或事故应急池。
8.4医疗卫生保障
8.5交通运输保障
8.6治安维护
8.7通信保障
8.8科技支撑
9监督与管理 9.1应急预案演练 至少每年1次,包括(1)演习准备;(2)演习范围与频次;(3)演习组织;(4)应急演习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9.2宣教培训 至少每年1次,包括(1)应急救援队员的专业培训内容和方法;(2)本单位员工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3)外部公众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4)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培训内容和方法;(5)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9.3责任与奖惩 奖惩要细化,便于操作。
10附则 10.1名词术语
10.2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制定,并负责解释。
10.3修订情况 至少每3年修订1次
10.4实施日期
附件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
2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 政府、环保及相关部门、企业通讯录
3应急工作流程图
4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周边河流水系、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学校、村庄、居民区等分布
5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水、气、固废分颜色标注
6紧急疏散线路图 紧急疏散方向及线路
7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
8应急物资储备清单
9标准化格式文本 信息报送标准格式
预案格式要求 封面 封面格式和内容参照附录A
1预案编号:在封面的右上角第一行,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内部规定自行对预案进行编号。
2预案版本号:在封面的右上角第二行,要标明本预案的版本号。
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名称。
4预案名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名称。
5编制单位名称: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名称。
6编制日期:预案编制的时间
批准页 本预案简要介绍,本预案编制及修订情况,编制人员及职务。预案经企业内部审议通过情况,批准发布人(法人)签名。
目录
预案正文
附则
附件
备注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
(3)双面打印文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