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颁布机构: |
重庆市卫生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重庆市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卫生) |
生效日期: |
2012/08/28 |
颁布日期: |
2012/08/28 |
颁布机构: |
重庆市卫生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重庆市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卫生) |
生效日期: |
2012/08/28 |
颁布日期: |
2012/08/28 |
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局,北部新区社发局,万盛经开区卫生局,市级各医疗卫生单位,三医大各附属医院、解放军三二四医院、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现将《“十二五”重庆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十二五”重庆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一、编制依据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家卫生部关“十二五”期间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以下简称“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任务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三、规划定位
本规划为重庆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卫生专项规划,是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局、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依据。
第二章 全市卫生应急体系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一)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夯实卫生应急组织基础。市和区县两级41个卫生行政部门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其中,市卫生局和19个区县卫生局设置了独立的卫生应急部门,有独立的办公用房,其余21个区县卫生局指定办公室、公卫科和疾控科等部门承担卫生应急工作。此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了独立的应急办公室,局卫生监督所和市级各医院均明确指定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基本构建 “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二)建立完善预案体系,夯实卫生应急制度基础。制定实施《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保障预案》等25个市级卫生应急预案,其中,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定10个,以市卫生局名义制定和实施15个,初步建立了总体预案-部门预案-单项预案-专项预案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全市40个区县制定下发287个专项卫生应急预案。此外,市卫生局另制定《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重庆市重特大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处置方案》等一系列工作规范,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政策和技术保障。
(三)建立规范应急队伍,夯实卫生应急人力基础。市卫生局和各区县卫生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卫生应急专家队伍。市卫生局建立了包括360名专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库,成立了82人、6个专业组的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37个区县卫生局建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共有专家989人。全市建成了市和区县两级61支2860人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其中:市级卫生应急队伍17支740人,包括市医疗急救快速反应队、市化学中毒医疗救援队、市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医疗救援队,区县卫生应急队伍44支2120人,包括40支区县医疗卫生综合应急队和万州、涪陵、长寿、永川4支化学中毒医疗救援队。
(四)大力开展培训演练,夯实卫生应急能力基础。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卫生应急培训工作规划》,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0%以上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了医疗救援和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全市共对11.6万人次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包括卫生应急管理、风险沟通、化学中毒医疗救援、自然灾害及事故灾难医疗救援师资培训等内容的卫生应急知识培训。市和各区县卫生局举行医疗救援、传染病防控等各类卫生应急演练245次,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卫生应急专业知识和现场处置能力。
(五)初步形成经费物资保障机制,夯实卫生应急物质基础。2006年起,市财政局将市级卫生应急日常工作经费和卫生应急处置经费列入部门年度经费预算,投入专款储备卫生应急防护物资和装备。依托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市职业病防治院建立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200万元的卫生应急防护物资和消杀药械,包括应急传染、消毒防护服、全面具、防护面罩、防化手套、防化靴、车载式喷雾机等物资。2009年起,建立3000万元的市级医药器械储备库。开县、秀山县等18个区县将卫生应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渝北区、城口县等35个区县建立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应急物资价值近3000万元。
(六)建立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夯实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基础。市卫生局与农业、铁路、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民航、气象等23个部门建立了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协调机制、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极端气候天气卫生防病监测预警机制、反恐怖医疗救援协作机制等。武隆县、秀山县等37个区县卫生局与当地农业、气象、财政等部门建立了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和发布等制度。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过程中,全市上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为甲流感疫情的有效处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夯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基础。加强了鼠疫、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在全市40个区县375个县及县以上医院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主动搜索、疫情调查处理和高危人群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及健康教育工作。在万州、开县等8个三峡库区区县和渝中、渝北两个铁路、航空交通运输重点区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区新建4个流感网络实验室,提高全市应急检测能力。在全市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报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投资1025万元完成了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硬件项目建设,利用中央和市级资金2179万元全面推进省级指挥决策系统二期和区县级(40个)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二、卫生应急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形势。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严峻。十一五期间,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2006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4起,2009年高达218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均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随着对外交往扩大,我市发生各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增大,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隐患增多。SARS、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仍是潜在重大威胁。
(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任务繁重。重庆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的地区,常见的洪涝、干旱、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我市每年均有发生。2006-2010年,我市每年都有1-2次重大及以上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任务。“十二五”期间,重庆将迎来经济社会新一轮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可能将是更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的安全风险隐患以及频发的事故灾难、群体性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处置本市突发事件的同时,我市还承担着支援周边兄弟省市的医疗救援和救灾防病工作,卫生应急任务十分繁重。
(三)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仍不完善。到2010年,全市仅有19个区县卫生局设置了独立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其余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仍属挂靠部门,另有3个区县尚未建立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卫生部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全市尚有22个区县卫生应急处置和日常工作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仅靠临时补助,应急经费缺乏保障。全市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尚在建设中,与卫生部、市政府及其他单位联网工作尚未开展,还不能满足卫生应急工作需要。
(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卫生应急专业处置队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演练条件,队伍装备严重不足,后勤保障不到位,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相关技术的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完善;针对事件处置过程各环节的评估分析体系尚未建立;灾害现场救治、伤员的长途转运等机动救援能力严重不足,能够收治大批危重症患者的区域性医疗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滞后,信息报告尚不规范,与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实际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不足,实验室应急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和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不足;预警功能不够完备,尚未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专业队伍能力低下,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因素监测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六)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还需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还不完善,必要的储备场所和储备物资不足;现有的卫生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储备品目缺乏科学性,储备更新、轮换、补偿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和配送的科学评估机制,应急条件下的快速调配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调配能力明显不足。
第三章 “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发展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要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探索,夯实基础,突出重点,以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强化能力。坚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着力加强监测预警、资金物资、装备设施、应急队伍等能力建设。
(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按照卫生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根据事权与财权对应的原则,急用先上,分轻重缓急,落实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级分类分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四)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示范区县建设和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重点加强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等建设。
三、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到 2015 年,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体系,力争实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比“十一五”期间下降20%。
2.甲、乙类传染病疫情下降到320/10万,农村、学校等重点地区和单位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省级卫生监督机构设置独立卫生应急办公机构;全部区县卫生局设置独立卫生应急办公机构。
4.全面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和规范,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5.全面完成全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相关制度建设。
6.完善各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调整完善卫生应急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7.建立2-3个市和区域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争取建立1个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8.建立完善1个市级卫生应急培训基地。
9.创建3-5个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市);创建10个市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
10.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系统。
第四章 “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完整的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落实区县卫生局和市级医疗单位卫生应急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省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设置独立的卫生应急办公机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有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机构。进一步争取财政经费投入,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处置经费要争取全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保障日常管理、能力建设、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不断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成对市级和区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以及其他单项预案的修订。着力提升卫生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预案简明化、流程化、程序化和图解化工作,探索卫生应急预案数字化和结构化建设;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和动态管理。开展桌面演练、拉动演练等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工作,在实战中验证预案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促进预案的使用和完善,确保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处置有措施。
三、全面完成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全面完成重庆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建成市区县两级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和覆盖全市市级、区县级、乡镇(社区)级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提高系统的使用频率和效率,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和长效的运维机制,完成与全国卫生信息骨干网互联互通,实现与卫生部、市政府等上级指挥网络的无缝连接,实现与气象、地震、公安、交通等其他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实现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和指挥与决策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
四、大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全面完成国家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队建设,建成一支能承担全国范围内突发中毒事件及其他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队伍。全面完成市医疗急救快速反应队建设,在队伍基础上建设一个达到二级医院水平、能满足重特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需要的移动医院,并争取获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称号。全面推进区县医疗卫生综合应急队和化学中毒救援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人员配置和装备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卫生应急队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和培训演练,着力提高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
五、全力推进卫生应急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依托我市具备较好基础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医疗设备配置和功能扩展,建立1个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使其能够承担大规模人员伤亡和疾病的医学救援工作。全力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依托市级和区县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建立2-3市级和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承担中等规模人员伤亡和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大幅度提高我市医疗救援能力。依托现有三级综合医院或医药类高校,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各级卫生应急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全面开展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通过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县(区)建设,实现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基层卫生应急事业的发展,到2015年,创建10个市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争取创建3-5个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市),摸索形成有效的基层县卫生应急管理模式,为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指导。全面推进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制定重庆市评估标准、工作规范及管理办法,从2012年起,每年10月份前,开展市级和区县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自评和抽查复核工作,促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提高我市卫生应急核心能力。
七、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
以现有网络系统为依托,提升、优化已有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监测系统。建立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和机制,市和区县两级疾控机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日常风险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其他突发事件以及大型活动期间,还要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
八、建立完善物资储备和调运系统
完成卫生部、工信部“中央和地方医药储备整合试点项目”研究,整合中央在渝医药储备与重庆市市级医药储备,理顺医药储备调度机制,总结医药物资储备整合经验,为全国的医药储备提供参考模式。进一步制定完善市和区县两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合理确定储备种类、数量和方式;科学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完善卫生应急物资调运体系;建立卫生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资源。
九、加强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建设
提高现有市和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部门实验室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完善应急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推进病原微生物、化学、核与辐射实验室快速检测方法培训,着重提高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鉴定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现场病因快速调查能力和有毒物质快速检测能力,为突发事件的快速高效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十、加强卫生应急宣教体系建设
组织编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众宣传教育材料,与新闻媒体建立卫生应急宣传教育协作机制,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增加全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覆盖受众人数占辖区居民人口比例、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开展对红十字会或团委等部门下志愿者的卫生应急知识培训。
第五章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精心组织实施规划。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权责分明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应急体系建设行政领导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二、强化规范管理,分级分步实施
各区县卫生局、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要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要充分用好现有资源,规划布局好新增资源,发挥应急资源的整合效应,分级分类分步组织实施。
三、建立评估机制,做好规划衔接
各单位要制定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建立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情况的短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及时跟踪本规划实施情况。各区县卫生局、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以本规划为依据,编制本地区、本单位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要做好规划衔接,避免冲突和重复建设,确保目标任务一致。
四、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市卫生局制定年度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分解任务,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年度督促检查。要建立奖惩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对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