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防御与减轻滑坡灾害管理办法(2011修订)

颁布机构: 陕西省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政府规章
适用地区: 陕西省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生效日期: 2000/06/15 颁布日期: 2011/02/25
颁布机构: 陕西省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政府规章
适用地区: 陕西省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生效日期: 2000/06/15
颁布日期: 2011/02/25
陕西省防御与减轻滑坡灾害管理办法 (2000年6月1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根据2011年2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滑坡灾害(以下称防滑减灾),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滑坡灾害是指山坡、黄土塬、梁、峁边缘斜坡及人工边坡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产生滑动(含崩塌)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35°以上斜坡地带进行的各种生产建设和生活活动。   第四条 防滑减灾工作实行“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管辖单位负责,建设单位保护,受益单位防治”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滑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滑减灾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防滑减灾工作的需要,保证资金和物资的投入,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滑坡灾害监测、预报、治理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工作,编制全省防滑减灾工作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滑坡监测、预报及治理工作的实施、管理和监督。   水利、气象、公路、铁路、电力、建设、农业、民政、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防滑减灾工作。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保护斜坡环境、防治滑坡灾害的责任,有权对破坏斜坡环境、诱发滑坡灾害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八条 对在防滑减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滑坡监测与灾害预测   第九条 滑坡监测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分级分行业管理的原则。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滑坡普查和监测工作,划定滑坡危险区,及时掌握滑坡动态,编制防滑减灾预案并组织实施。   威胁人身安全超过300人的滑坡监测方案由省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批;威胁人身安全50至300人的滑坡监测方案由设区市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批;威胁人身安全少于50人的滑坡,由县级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制定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当滑坡危及铁路、公路、电力等设施或者企业安全时,危及的单位应当及时编制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没有条件监测的,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监测。重大滑坡的监测方案报省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滑坡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业务培训,培训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滑坡监测人员应当按照监测方案的规定,及时分析监测资料,判断滑坡发展趋势,发现险情,及时报告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妨碍滑坡监测工作,不得破坏、盗窃滑坡监测设施。   第十四条 对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险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对滑坡可能发生的时间、规模、受灾范围、经济损失提出预测意见和应急措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预测意见,编制防滑减灾预案,做好应急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滑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防滑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章 滑坡防御与治理   第十六条 限制在斜坡地带安排各种建设项目,确需安排建设项目的,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七条 黄土塬边禁止大水漫灌,引水渠道应衬砌。   第十八条 在斜坡地带生产、建设、生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斜坡稳定,防止滑坡灾害发生。   当斜坡出现裂缝、变形时,受威胁的居民及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斜坡稳定性评估,提出应急方案和具体治理措施。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划定的滑坡危险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在滑坡危险区内禁止建设居民区(点)、进行开挖坡脚、修渠引水、坡顶堆载等影响坡体稳定的活动,确需实施建设项目的,应当报经设区市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建设的工程项目须制定防滑治理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在滑坡危险区内,除对威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或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全的滑坡进行有效治理,对其他受滑坡威胁的单位和居民以搬迁撤离为主,搬迁撤离后的建筑物予以拆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签发的搬迁、撤离通知书要求搬迁、撤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搬迁、撤离完毕。有关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协调解决搬迁、撤离中的有关问题。   第二十一条 因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险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责成建设单位限期整治排除。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及省级风景名胜区确需治理的滑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申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进行治理。   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立项报告,由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上报。申请省专项资金的立项报告,由设区市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三条 国家出资的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由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财政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批;按规定由国家审批的,由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上报。   省财政出资的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经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审核后,由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滑坡治理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管理。   滑坡治理工程竣工后,由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业主单位负责组织验收。   第二十五条 承担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或施工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滑坡治理工程实行监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 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等行业的滑坡治理工程,按本行业的规定执行,涉及面较大的滑坡治理方案报设区市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抢险与救灾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威胁人身安全30人以上的滑坡编制预防、抢险、撤离方案(以下称滑坡预防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将威胁50至300人人身安全的滑坡预防方案,报设区市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将威胁人身安全超过300人的滑坡预防方案报省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滑波预防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抢险救灾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二)监测方案及灾害预测意见;   (三)报警信号及发布;   (四)人员撤离路线和临时安置位置;   (五)排险及救灾对策;   (六)抢险物资准备。   第二十八条 监测人员发现临滑征兆时,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并同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接到报告后可以启动滑坡预防方案。   第二十九条 滑坡灾害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抢险救灾,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灾害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同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 紧急抢险需要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障碍物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抢险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障碍造成损失的,在抢险结束后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在滑坡危险区内进行开挖坡脚、修渠引水、在坡顶堆载等影响坡体稳定活动,或者在斜坡地带进行工程建设诱发滑坡险情、未采取防治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滑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实施非经营性活动的公民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实施非经营性活动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实施经营性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对造成的损失依法追究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破坏、偷盗滑坡监测设施,阻挠、妨碍防滑减灾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防滑减灾工作人员在防滑减灾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铁路、公路、水利、电力行业的滑坡监测与灾害预测、滑坡防御与治理、抢险救灾执行本行业的有关规定,但本办法有明文规定的,按本办法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对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防、治理、抢险救灾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