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颁布机构: 龙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龙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龙岩市生态环境局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龙岩市 适用领域: “双碳”与气候变化
生效日期: 2025/01/17 颁布日期: 2025/01/17
颁布机构: 龙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龙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龙岩市生态环境局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龙岩市
适用领域: “双碳”与气候变化
生效日期: 2025/01/17
颁布日期: 2025/01/17

龙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三部门关于印发龙岩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工信科技局、发改局、各派出生态环境局,龙岩高新区(经开区)经发局,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龙岩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龙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龙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龙岩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1月17日

  

  龙岩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市“2+4”重点工业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钢铁工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为切实做好我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工作,根据《福建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福建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龙岩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围绕我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总体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能源低碳利用,数字赋能行业减碳,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为着力点,发挥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区位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低碳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引领。统筹行业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环境保护与低碳转型关系,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多措并举推动我市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行业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下游精深加工环节,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转型。对照国家和省里有色金属和钢铁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目标要求,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提高单位能源资源产出效率。加快绿色转型,强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安全发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市有色金属行业产品结构和用能结构明显优化,有色金属冶炼能效达到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超过30%,吨钢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十五五”期间,能源利用效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2030年前如期实现行业碳达峰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冶炼产能动态平衡。贯彻落实国家有色金属和钢铁产业政策要求,促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强化工业硅行业政策引导,积极发展锂钴镍等新能源材料产业,鼓励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进一步优化冶炼产能规模。推进存量优化,严格执行钢铁产能置换政策、煤炭减量替代政策。加强对福建龙钢智能化钢铁工业4.0定制化生产示范等项目节能降碳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严格落实节能审查意见,打造具备标杆水平的长流程钢铁生产示范项目。以提升钢铁产品供给与需求动态适配性为导向,引导企业发展高氮高强度不锈钢、H型钢、汽车用板、涂镀钢板、电工用钢等产品,着力提高钢材性能。加快发展金铜冶炼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推动实施金铜新材料循环产业园、高性能电子铜箔、冷轧高精铜板带等重大项目建设。(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严格行业准入门槛。新建和改扩建冶炼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等政策规定,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清洁运输、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等要求。加强有色金属矿采选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工艺装备、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水平,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落实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改造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在市域范围内重组,推动一批产能绩效低、工艺水平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做足下游精深加工。铜:加快构建特高压输变电产业链、电子通信产业链、新能源智能交通产业链三大铜产业集群。在特高压输变电产业链构建上,主要依托上杭太阳铜业开发和生产特高压直流传输电缆、特高压直流供电电缆、特高压变压器电磁绕组线、特高压换流站(变电站)用导电铜排(管)材料的生产。在电子通讯产业链构建上,依托福建紫金铜业、微波通、富鑫达等企业,重点发展覆铜板、挠性高密度互连多层印刷线路板、芯片电子封装、射频天线、连接器等多种电子产品,完成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产品延伸。在新能源智能交通产业链构建上,依托金艺铜业、太阳铜业、紫金铜业、清景铜箔、建润电子等企业,逐步向汽车同步器齿环材料、汽车变速箱、汽车束线、电动马达、锂电池生产、电动汽车产业等下游产品延伸,大力发展替代进口的新型铜镁、铜铬锆高铁接触线、承力索、电磁线、导环产品,向高铁用接触线、承力索和铁路动车组发电机等产业延伸。钨:依托厦门钨业品牌优势和带动作用,主要发展异型件、钨合金、数控刀片刀具、盾构齿、硬面材料、耐磨零件以及配套工具等细分领域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在硬质合金非标异型件方面,重点引进和对标台湾翊伟、日本戴捷等企业,主攻超硬合金切削刀片、各式模具、耐磨耗材等非标异型件产品。在配套整体工具方面,主要引进和对标河源富马等企业,聚焦于高性能硬质合金材料及超小、超薄硬质合金制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稀土:重点培育稀土产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晶体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链条化、精深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永磁及应用产业链方面,重点突破变频空调压缩电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高铁动车牵引电机、舰艇推进电机、工业智能微特电机等项目。晶体及应用产业链方面,重点突破民用医疗PET-CT、安检仪、国防军工应用等项目。催化剂应用产业链方面,重点突破石油催化剂、助剂、加氢催化剂等精细化工项目。合金及应用产业链方面,重点突破铝合金电缆、耙材等项目。电池正极材料:依托常青新能源、时代思康、清景铜箔、龙德新能源、金山锂科、国冠新能源、美亚瑞等企业,重点发展三元前驱体—三元材料、锂电铜箔、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核心电池材料,配套发展锂电回收、负极材料、锂电隔膜、铝塑膜、锂电池pack及封装等一批关键锂电新能源产品,将龙岩打造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完善、国内领先的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稀贵金属:依托金银等稀贵金属原料和紫金矿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围绕黄金珠宝加工、电子信息、光伏能源、燃料动力汽车、健康卫浴等产业,大力发展贵金属首饰和投资品、电接触材料、贵金属化工材料、催化功能材料、抗菌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丰富稀贵金属深加工产品,延伸稀贵金属产业链。在黄金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靶材制造、键合金丝、金蒸发料等,并可尝试发展金基钎料、Au/C纳米催化剂、3D打印用材料、金薄膜材料、金基厚膜浆料、新型电接触贵金属材料等。在白银应用领域,重点开拓发展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5G和柔性显示等领域服务的银粉、银浆、银纳米材料、靶材等产品。(市工信局、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产业协同耦合。鼓励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减少中间产品物流运输、共用园区或电厂蒸汽等,建立有利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模式。支持有色金属与化工、钢铁、建材、纺织等行业间耦合发展,鼓励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加强产业链协同布局,推动形成有色金属原材料—初加工—精深加工制品—下游应用—回收再生的循环性发展模式。推动钢化联产,利用高炉、转炉、焦炉产生的煤气等副产物为原料,延伸发展化工产品;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动钢渣以及含铁尘泥的综合利用,持续提升钢渣循环经济价值。持续改进钢铁产品可加工性,满足用户精准制造需求,提高钢材利用率,引导促进建筑、机械、汽车等下游行业绿色低碳消费。(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工厂与绿色矿山建设。引导有色金属生产企业选用绿色原辅料、技术、装备、物流,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引导下游行业选用绿色有色金属产品。(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能源低碳利用

  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引导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利用电解铝、工业硅等有色金属生产用电量大、负荷稳定等特点,鼓励和引导有色金属企业通过绿色电力交易、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推进铜冶炼企业开展高质量阳极技术研发,实施硫酸装置低温余热回收、燃料清洁能源替代改造、熔炼尾气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改。合理利用企业厂房及周边环境,建设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在企业和园区内逐步引进电动、氢能运输车辆,推行物料低碳运输。(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升级。在有色金属、钢铁等高能高碳行业,实施工艺深度脱碳、原燃料替代、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与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重点工程。鼓励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开展节能降碳示范性改造,开展重点设备能效提升工程,提升重点设备能效水平。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在铜、铝、硅、钨、稀土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环节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铜冶炼企业开展高质量阳极技术研发,实施硫酸装置低温余热回收、燃料清洁能源替代改造、熔炼尾气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改。发布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引导企业对标对表改造升级。(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鼓励实施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项目。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铝、钴、锰、镍、锂、钨等资源高效再生循环利用,鼓励建设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项目,支持常青新能源年处理15万吨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及年产10万吨锂电三元前驱体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完善有色金属回收体系。完善废旧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规范回收料场建设,建立完善回收料场废旧金属分级分类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规范回收企业管理,支持回收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行业有序发展,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市商务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龙岩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技术。鼓励回收利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智能控制铸造工艺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发展短流程冶炼工艺,提高再生铝、再生铜等再生有色金属生产能力。鼓励企业进口高品质再生资源,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市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围绕有色金属、钢铁等重点行业,推进尾矿、煤矸石、磷石膏、粉煤灰、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化规模化利用,促进多品种工业固废协同利用,提升工业固废资源利用率,支持紫金山金铜矿充填尾砂等项目建设。引导矿山企业提高矿山回采率,建设绿色矿山。(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强化绿色技术支持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铜火法冶炼中低温余热利用、离子型稀土矿绿色高效浸萃一体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废旧有色金属净化技术研发,加强铝合金熔体中氢、钠、钾、锂、钙等轻金属及非金属的杂质净化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废铝、废铜预处理、熔炼和精炼过程中除杂技术水平。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龙岩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开展双碳技术研发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推广铝电解能源管理、铜锍连续吹炼、全石墨阴极、电解铝整流系统等节能低碳技术。加快采矿智能化、电气化、绿色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快探索研究地下开采有色金属矿实现大规模高效益低成本“自然崩落法”采矿。(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数字赋能行业降碳

  开展智能矿山和智能工厂建设。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对矿山开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立具有工艺流程优化、动态排产、能耗管理、质量优化等功能的智能生产系统。鼓励和支持紫金铜业等大型有色金属企业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针对有色金属企业特点,完善产品方案,增强有色金属智能制造服务支撑能力。(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有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围绕铜、铝、工业硅、钨、稀土、锂等重点品种冶炼加工企业,以培育有色金属行业互联网平台、智慧矿山、智能冶炼工厂、智能加工工厂为抓手,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精准推进有色金属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工业化互联网+绿色低碳”试点示范企业。(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探索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大力推广智能化能源信息监控、企业能源数据中心、企业节能决策自动响应系统等能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持续加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力度。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持续推进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升企业稳定联网率和数据质量。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强化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加强能源与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与分析,实现能碳管理一体化。(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加大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碳达峰工作整体规划,坚持系统推进,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细化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压实各部门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各级各部门应主动对接、深入谋划,制定指导意见或细化专项推进方案,建立责任清单、业绩考核等考核评价机制,明确中期评估时间,对实施过程中因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资源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及时评估并调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推动财税、金融、节能、环保等各项优惠政策与有色金属、钢铁行业碳达峰工作衔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落实中央出台的资源综合利用、矿产品资源税,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税收优惠政策。贯彻执行“绿色税收”政策,落实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开发设计绿色低碳产品、进行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大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局、金融监管局、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发展绿色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有序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支持发行碳中和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有色金属行业低碳发展相关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市金融监管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发挥市场作用。发挥碳排放权、用能权、绿电交易市场作用,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能源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和“绿电”市场,通过扩大绿色能源大规模供给,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落实钢铁等行业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差别化调控政策,加快促进行业消耗水平下降。(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宣传培训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面向重点领域提供产业咨询、碳排放核算、技术验证、分析检测、绿色评价、人才培训、金融投资等专业服务,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参与组建低碳发展联盟等行业组织,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产业耦合等方式推动协同降碳。健全企业碳排放报告与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碳排放信用监管机制。发挥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作用,提高有色金属、钢铁企业绿色低碳意识,统筹企业发展与减碳,齐心协力推动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如期实现碳达峰,以绿色低碳转型带动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