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
颁布机构: |
陕西省卫生厅办公室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陕西省 |
适用领域: |
应急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9/09/28 |
颁布日期: |
2009/09/28 |
颁布机构: |
陕西省卫生厅办公室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陕西省 |
适用领域: |
应急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9/09/28 |
颁布日期: |
2009/09/28 |
陕西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陕卫办疾发〔2009〕185号)
安康、汉中市卫生局,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9〕122号)要求,为掌握我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病区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及居民炉灶使用和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现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方案印发你们,请根据每年度国家项目和省级的任务安排,按照方案开展监测工作。
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根据当年确定的监测任务县数,制定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1.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
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件1: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产煤区。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落实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全面加快了病区防治工作进程。为动态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变化趋势和防控措施效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掌握病区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及病情变化趋势,动态评价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范围。
在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8个省(市),共抽取31个监测县(市、区)。
(二)监测时限。
每年9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
(三)监测内容及方法。
1.改良炉灶工程进度。监测省(市)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汇集病区年度改良炉灶工程进度信息,结果填入表1。
2.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监测省(市)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根据每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确定的监测县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监测县(市、区)。在采暖季节,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个病区村,在抽中的每个病区村随机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转变情况,将结果填入表2;在非采暖季节,有条件的省(市)可调查上述家庭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
3.病情监测。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以完成改良炉灶工程的病区村为抽样总体,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监测村(所抽取的监测村不包括上述开展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调查的病区村),每年定期开展病情监测。
(1)一般情况监测。在采暖季节,调查监测村户籍人口数和户籍户数、常住人口数和常住户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查10户家庭的改炉改灶情况、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转变情况,将结果填入表3;在非采暖季节,有条件的省(市)可调查上述家庭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
(2)氟斑牙病情及尿氟监测。检查监测村所有8~12岁学生的氟斑牙患病情况,同时,按每岁年龄组采集10份尿样,男女各半,测定尿氟含量,结果填入表4。
(3)氟骨症病情监测。氟骨症病情监测每5年开展一次。对监测村25岁以上人群按照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划分年龄段,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20人,男女各半,共计100人,进行氟骨症X线检查。检查结果填入表5。
X光拍片工作由县级有资质的技师承担,须经由省级专家组集体阅片诊断。
(四)病例诊断及样品检测方法。
1.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氏氟斑牙诊断方法。
2.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7)。
3.尿氟测定采用尿中氟的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30-1996)。
三、质量控制
(一)人员培训。
1.采用逐级培训方式对各级监测人员进行监测方案的培训,确保监测方法统一、技术规范和协调有序。
2.从事氟斑牙和氟骨症诊断、尿氟检测、数据录入的地、县级相关业务人员需经省级统一培训,受训人员取得考核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实验室检测。
1.外部质量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制作并发放尿氟质控样,对承担监测任务的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考核。经外质控考核合格的实验室,方可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
2.内部质量控制。承担尿氟检测和质量管理任务的实验室,须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尿氟样品采集、保存、分析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样品采集、保存和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三)督导评估。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每年至少对1/3的监测县(市、区)和1/5的监测村进行现场督导;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要参与指导监测县(市、区)的工作。
督导评估的重点:执行方案的一致性、样本采集和抽样方法的规范性、检测技术的准确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监测报告的及时性。
(四)数据管理。
1.数据录入采用Epi Info格式,由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负责数据质量复核。
2.承担监测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应有专人负责监测信息的管理,确保监测数据在收集、管理、分析和报送过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各种原始资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和备份光盘。
4.监测数据属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擅自在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
四、职责与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卫生部负责制定监测方案,组织领导监测工作。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测工作;向省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测工作;负责向市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测工作;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二)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指导监测工作,评估监测工作质量;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报送。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监测人员的培训;指导监测工作,评估监测工作质量;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报送。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参与和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指导监测县(市、区)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和形成监测报告。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监测工作;负责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报送。
五、报告与反馈
(一)县(市、区)级。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3月2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二)市(州、地)级。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4月1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县级监测数据的审核,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市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三)省(市)级。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4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省级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省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四)国家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5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国家级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将所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卫生部;卫生部负责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监测信息。
六、信息利用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做到监测有序、信息顺畅、响应及时、措施有力,确保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良炉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有效地落实。
卫生部门要及时将监测信息通报有关部门,提高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附录:1.相关术语和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2.监测表格(表1~5)
3.监测报告提纲
附录1
相关术语和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一、术语
(一)改良炉灶。
采取将煤烟排放到室外的措施(包括改炉、改灶、改烟囱),改变室内敞炉灶燃煤的方式,或配置专用炉具,使用沼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原煤,有效避免室内燃煤污染。
(二)合格炉灶。
1.燃煤炉(灶)坚固耐用不漏烟;炉桥、炉芯、炉盘、炉盖、排烟设施齐全无损;能够满足家庭做饭、煮饲料、取暖需求,热效率高于敞灶;符合农村有关建筑安全规范。
2.供沼气、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的灶具,符合国家质量技术标准。
(三)正确使用炉灶。
炉(灶)使用期间,勤除烟灰,保持烟道通畅,炉(灶)燃烧时必须加盖,避免煤烟逸漏室内;炉(灶)长期闲置时,清除炉渣、烟道灰,在铁部件暴露表层上油,并放置于干燥处保存。
(四)正确干燥玉米、辣椒。
采用避免煤烟污染的方式干燥玉米(辣椒),如室外晾晒、烤烟房烘炕、在有完善排烟设施的炉(灶)上方干燥等。
(五)正确保管玉米、辣椒。
将干燥脱水后的玉米(辣椒),采用密闭方式保存于室内,如储存在袋、箱、仓内,避免遭受煤烟污染。
二、监测指标
(一)监测覆盖率。
监测覆盖率= 实际按时完成监测工作的单位数 ×100%
应完成监测工作的单位数
(二)炉(灶)合格率。
炉(灶)合格率= 合格炉(灶)户数 ×100%
调查户数
(三)炉(灶)正确使用率。
炉(灶)正确使用率= 正确使用炉(灶)的户数 ×100%
调查户数
(四)供人食用玉米的正确干燥率。
供人食用玉米的正确干燥率= 正确干燥供人食用玉米的户数 ×100%
调查户数
(五)辣椒正确干燥率。
辣椒正确干燥率= 正确干燥辣椒的户数数 ×100%
调查户数
(六)供人食用玉米的正确保管率。
供人食用玉米的正确保管率= 正确保管供人食用玉米的户数 ×100%
调查户数
(七)辣椒正确保管率。
辣椒正确保管率= 正确保管辣椒的户数 ×100%
调查户数
(八)氟斑牙检出率。
氟斑牙检出率= 极轻度及以上的病例数 ×100%
被检查人数
(九) 氟斑牙指数。
氟斑牙指数= 可疑数×0.5+极轻度数×1+轻度数×2+中度数×3+重度数×4
被调查人数
(十)氟骨症检出率。
氟骨症检出率= X线诊断的病人数 ×100%
被检查人数
附录2
监测表格(表1~5)
表1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改良炉灶工程进度调查表
省(市) 市(州、地) 县(市、区)
病区乡名 病区行政村 完成改良炉灶情况 受益人口(万人)
村名 人口数 户数 改良炉灶户数 改良炉灶率(%) 完成时间 是否验收
合 计
注:完成改良炉灶是指通过政府资助或自己出资改用有排烟设施燃煤炉、灶,或采用沼气、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作为生活燃料,采暖和非采暖季节均不再在室内敞炉敞灶燃煤。
调查人: 审核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2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县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抽样调查表
省(市) 市(州、地) 县(市、区) 乡(镇) 村 户数 人口数
户主姓名 炉灶使用情况 行为转变情况
炉灶类型 炉灶质量 炉灶使用
方法 食物干燥
方式 食物保管
方式 食物加工前淘洗
采暖季节 非采暖季节
炉 灶 炉 灶 铁炉 改良灶 铁炉 改良灶 食用玉米 辣椒 食用
玉米 辣椒 食用
玉米 辣椒
敞炉 铁炉 电热器 敞灶 改良灶 敞炉 铁炉 敞灶 改良灶 电炊具 沼气灶 天然气灶
合 计
注:1. 敞炉、敞灶指没经过改造的、无烟囱的炉灶。
2. 炉灶类型栏:有填1,无填0。
3. 炉灶质量栏:铁炉和煤灶的炉盘、炉盖和烟囱等设施齐全的填1,部分损坏但仍能使用填2,完全损坏不能使用填3。
4. 炉灶使用方法栏:正确使用填1,不正确使用填2。
5. 食物干燥方式栏:正确填1,不正确填2。
6. 食物保管方式栏:密闭储存填1,不密闭储存填2。
7. 食物加工前淘洗栏:淘洗填1,不淘洗填2。
调查人: 审核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3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村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抽样调查表
省(市) 市(州、地) 县(市、区) 乡(镇) 村 户数 人口数
户主姓名 炉灶使用情况 行为转变情况
炉灶类型 炉灶质量 炉灶使用
方法 食物干燥
方式 食物保管
方式 食物加工前淘洗
采暖季节 非采暖季节
炉 灶 炉 灶 铁炉 改良灶 铁炉 改良灶 食用玉米 辣椒 食用
玉米 辣椒 食用
玉米 辣椒
敞炉 铁炉 电热器 敞灶 改良灶 敞炉 铁炉 敞灶 改良灶 电炊具 沼气灶 天然气灶
合 计
注:1. 敞炉、敞灶指没经过改造的、无烟囱的炉灶。
2. 炉灶类型栏:有填1,无填0。
3. 炉灶质量栏:铁炉和煤灶的炉盘、炉盖和烟囱等设施齐全的填1,部分损坏但仍能使用填2,完全损坏不能使用填3。
4. 炉灶使用方法栏:正确使用填1,不正确使用填2。
5. 食物干燥方式栏:正确填1,不正确填2。
6. 食物保管方式栏:密闭储存填1,不密闭储存填2。
7. 食物加工前淘洗栏:淘洗填1,不淘洗填2。
调查人: 审核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4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表
省(市) 市(州、地) 县(市、区) 乡(镇) 行政村 学校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氟斑牙诊断结果 是否缺损 尿氟
(mg/L)
正常 可疑 极轻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注:1. 诊断结果栏:是填1,否不填写;2. 缺损栏:缺损填1,无缺损填0。
调查者: 审核者: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5 氟骨症病例X线诊断表
省(市) 市(州、地) 县(市、区) 乡(镇) 行政村
姓 名 性别 年龄 诊断依据 诊断结果
轻度 中度 重度
砂砾样或颗粒样骨结构、骨斑 骨小梁变细、稀疏、结构紊乱、模糊 单纯长骨干骺端硬化带并有前臂骨周软组织轻微骨化 单纯长骨干骺端硬化带并有小腿骨周软组织轻微骨化 挠骨嵴增大、边缘硬化、表面粗糙 前臂骨间膜钙化呈幼芽破土征 小腿骨间膜钙化呈幼芽破土征 骨小梁结构粗密、细密、粗布状骨小梁 普遍性骨疏松并有前臂骨间膜骨化 普遍性骨疏松并有小腿骨间膜骨化 干骺端骨小梁结构明显紊乱、模糊并旋前圆肌附着处骨皮质松化 肌腱、韧带附着处明显骨化 明显的骨质硬化、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并有前臂或小腿骨间膜骨化 多处骨周软组织明显骨化 肘曲伸肌腱明显骨化并骨周软组织骨化 大关节明显退行性改变并骨周软组织骨化 破毯样骨小梁或棉絮样骨结构、皮质骨松化、密度增高伴骨变形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注:诊断依据和诊断结果栏:是填1;否填0。
填表人: 审核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附录3
监测报告提纲
一、标题
××年度××省(××市、县)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报告。
二、前言
××年×月至×月,××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按照《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组织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三、材料与方法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
1.全省(市、县)氟病区改良炉灶工程进度。
2.××等×个监测村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
3.××等××个监测村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病情现状。
(二)监测方法。
1.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氏氟斑牙诊断方法。
2.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7)。
3.尿氟采用尿中氟的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30-1996)测定。
四、监测结果
(一)炉灶改良进度。
表1可见,本年度完成改良炉灶××万户,改良炉灶率为××%,覆盖××个病区行政村,受益人口为××万人;累计完成改良炉灶××万户,改良炉灶率为××%,覆盖××个病区行政村,累计受益人口为××万人。
(二)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
表2可见,本年度在××个行政村监测××户改良炉灶家庭,监测覆盖率为××%。在采暖季节,监测户使用铁炉××户,占××%;使用电热器××户,占××%;使用改良灶××户,占××%。在非采暖季节,监测户使用铁炉××户,占××%;使用改良灶××户,占××%;使用电炊具××户,占××%;使用沼气灶××户,占××%;使用天然气灶××户,占××%。
表3可见,在监测户中,铁炉合格户数为××户,合格率为××%;改良灶合格户数为××户,合格率为××%;正确使用铁炉的××户,正确使用率为××%;正确使用改良灶的××户,正确使用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干燥玉米的××户,正确干燥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干燥辣椒的××户,正确干燥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保管玉米的××户,正确保管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保管辣椒的××户,正确保管率为××%;玉米烹调前淘洗××户,淘洗率为××%;辣椒烹调前淘洗××户,淘洗率为××%。
(三)病情监测情况。
1.一般情况监测。表4可见,本年度在××个村监测××户改良炉灶家庭,监测覆盖率为××%。在采暖季节,监测户使用铁炉××户,占××%;使用电热器××户,占××%;使用改良灶××户,占××%。在非采暖季节,监测户使用铁炉××户,占××%;使用改良灶××户,占××%;使用电炊具××户,占××%;使用沼气灶××户,占××%;使用天然气灶××户,占××%。
表5可见,在监测户中,铁炉合格户数为××户,合格率为××%;改良灶合格户数为××户,合格率为××%;正确使用铁炉的××户,正确使用率为××%;正确使用改良灶的××户,正确使用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干燥玉米的××户,正确干燥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干燥辣椒的××户,正确干燥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保管玉米的××户,正确保管率为××%;采用避免煤烟污染方式保管辣椒的××户,正确保管率为××%;玉米烹调前淘洗××户,淘洗率为××%;辣椒烹调前淘洗××户,淘洗率为××%。
2.氟斑牙病情监测。表6可见,本年度共监测××个自然村,检查8~12岁学生××人,氟斑牙检出率为××%,缺损型氟斑牙检出率为××%,氟斑牙指数为××,尿氟几何均值为××mg/L。其中可疑病例××例,占××%;极轻度××例,占××%;轻度××例,占××%;中度××例,占××%;重度××例,占××%。
表7可见,本年度共检出氟斑牙病例××例,其中8岁组病例为××例,占××%;9岁组病例为××例,占××%;10岁组病例为××例,占××%;11岁组病例为××例,占××%;12岁组病例为××例,占××%。
3.氟骨症病情监测。表8可见,本年度共监测××村,X线拍片××人,检出氟骨症病例××人,检出率为××%。其中轻度病例检出××例,占××%;中度病例检出××例,占××%;重度病例检出××例,占××%。
表9可见,在检出的氟骨症病例中,25~34岁的有××例,占××%;35~44岁的有××例,占××%;45~54岁的有××例,占××%;55~64岁的有××例,占××%;65岁以上的有××例,占××%。
五、主要结论
(一)本年度病区改良炉灶完成率达到××%,距《规划》目标尚差××百分点。
(二)本年度在××个行政村监测××户改良炉灶家庭,监测覆盖率为××%。
在炉灶使用方面,在采暖季节监测户铁炉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电热器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在非采暖季节监测户铁炉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电炊具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沼气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天然气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
在相关行为形成方面,监测户铁炉合格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合格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铁炉正确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正确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玉米正确干燥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辣椒正确干燥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玉米正确保管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辣椒正确保管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玉米烹调前淘洗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辣椒烹调前淘洗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
(三)病情监测情况。
1.一般情况。本年度在××个村监测××户改良炉灶家庭,监测覆盖率为××%。
在炉灶使用方面,在采暖季节监测户铁炉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电热器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在非采暖季节监测户铁炉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电炊具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沼气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天然气灶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
在相关行为形成方面,监测户铁炉合格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合格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铁炉正确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改良灶正确使用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玉米正确干燥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辣椒正确干燥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玉米正确保管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辣椒正确保管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玉米烹调前淘洗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辣椒烹调前淘洗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
2.8~12岁儿童氟斑牙病情。本年度共检查8~12岁学生××人,氟斑牙检出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缺损型氟斑牙检出率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氟斑牙指数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尿氟几何均值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倍。
从氟斑牙病情程度分布看,可疑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极轻度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轻度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中度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重度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
从氟斑牙病例年龄分布看,8岁组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9岁组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10岁组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11岁组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12岁组病例占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减少)××百分点。
3.成人氟骨症病情。本年度共拍片××人,氟骨症检出率为××%,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
从氟骨症病情程度分布看,轻度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中度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重度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
从氟骨症病例年龄分布看,25~34岁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35~44岁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45~54岁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55~64岁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65岁以上病例占的比例较5年前增加(减少)××百分点。
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改炉改灶进度方面。
(二)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方面。
(三)病情监测方面。
(四)监测技术及质量控制方面。
七、防治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工作建议。
×××疾控机构(盖章)
××年××月××日
表1 省(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良炉灶工程进度汇总表
病区县名 病区人口数(万) 病区户数(万) 病区行政村数 改良炉灶完成情况 受益人口
(万人)
本年度完成情况 累计完成情况
病区行政村完成情况 病区户完成情况(万) 病区行政村完成情况 病区户完成情况(万) 本年度 累计
村数 % 户数 % 村数 % 户数 %
合 计
表2 省(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县炉灶使用调查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
村数 监测
户数 采暖季节 非采暖季节
铁炉 电热器 改良灶 铁炉 改良灶 电炊具 天然气灶 沼气等灶具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合 计
表3 省(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县相关行为调查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
村数 监测
户数 炉灶质量 炉灶使用方法 食物干燥方式 食物保管方式 食物加工前淘洗
铁炉 改良灶 铁炉 改良灶 食用玉米 辣椒 食用玉米 辣椒 食用玉米 辣椒
合格
户数 % 合格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淘洗户数 % 淘洗户数 %
合 计
表4 省(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村炉灶使用调查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
村数 监测
户数 采暖季节 非采暖季节
铁炉 电热器 改良灶 铁炉 改良灶 电炊具 天然气灶 沼气等灶具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户数 %
合 计
表5 省(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监测村相关行为调查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
村数 监测
户数 炉灶质量 炉灶使用方法 食物干燥方式 食物保管方式 食物加工前淘洗
铁炉 改良灶 铁炉 改良灶 食用玉米 辣椒 食用玉米 辣椒 食用玉米 辣椒
合格
户数 % 合格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正确
户数 % 淘洗户数 % 淘洗户数 %
合 计
表6 省(市)8~12岁人群氟斑牙分度构成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村名 检查 人数 正常 人数 可疑 极轻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病例 总数 氟斑牙检出率(%) 缺损型氟斑牙 氟斑牙 指数 尿氟几
何均值(mg/L)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病例数 %
小 计
小 计
合 计
表7 8~12岁氟斑牙病例年龄构成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自
然村名 病例数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岁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小 计
小 计
小 计
合 计
表8 省(市)X线诊断氟骨症病例分度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村名 检查 人数 正常 人数 轻度 中度 重度 病例 总数 检出率(%)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小 计
小 计
小 计
合 计
表9 省(市)X线诊断氟骨症病例年龄构成汇总表
监测县名 监测村名 病例数 25~ 35~ 45~ 55~ 65~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小 计
小 计
小 计
合 计
附件2: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是发生于我国贵州省和陕西省产煤区的特有地方病,病区呈点状分布。通过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砷病防治项目,上述病区现已全部落实了改良炉灶措施。为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病情变化及防控措施效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动态监控高砷煤矿管理情况、居民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范围。
贵州省和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每个省监测2个县,每个县监测2个村。
(二)监测时限。
每年9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
(三)监测内容及方法。
1.高砷煤矿管理情况。由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向县(乡)煤炭安全管理部门索要高砷煤监督管理相关信息,通过询问村干部和实地检查,了解高砷煤矿是否被再次采挖利用,结果填入表1。
2.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在采暖季节,调查监测村户籍人口数和户数、常住人口数和户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并从中抽取5户家庭,采集煤样测定砷含量;在非采暖季节,有条件的省份可调查上述家庭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结果填入表2。
3.病情监测。对监测村内高砷煤暴露人群进行体检,搜索新发病例,观察原有病例病情变化情况。采集30名成人砷中毒病人尿样,男女各半,测定砷含量,结果填入表3。若监测村的病人数不足30人,可补充检测疑似病人或正常人尿样。体检应答率需大于90%。
4.死亡人口登记。将监测村死亡人员相关信息填入表4。
(四)病例诊断及实验室检测方法。
1.病例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
2.煤砷采用煤中砷的测定方法(GB/T 3058-1996)测定。
3.尿砷采用尿中砷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三乙醇胺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28-1996)测定。
三、质量控制
(一)人员培训。
1.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负责对地、县级监测人员进行监测实施培训,确保监测方法统一、技术规范和协调有序。
2.从事地砷病诊断、煤砷和尿砷检测、数据录入的地、县级相关业务人员需经省级统一培训,受训人员取得考核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实验室检测。
1.外部质量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制作并发放质控样,对承担监测任务的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考核。经外质控考核合格的实验室,方可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
2.内部质量控制。承担煤砷、尿砷检测和质量管理任务的实验室,须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煤砷、尿砷样品采集、保存、分析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样品采集、保存和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
(三)督导评估。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每年对1个监测县和1个监测村进行现场督导;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要参与指导监测县(市、区)的工作。
督导评估的重点:执行方案的一致性、样本采集和抽样方法的规范性、检测技术的准确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监测报告的及时性。
(四)数据管理。
1.数据录入采用Epi Info格式,由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数据质量复核纠错。
2.承担监测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有专人负责监测信息的管理,确保监测数据在收集、管理、分析和报送过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各种原始资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和备份光盘。
4.监测数据属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擅自在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
四、职责与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卫生部负责制定监测方案,组织领导监测工作。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测工作;负责向省级人民政府通报监测信息。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测工作;负责向市级人民政府通报监测信息。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测工作;负责向县级人民政府通报监测信息。
(二)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指导监测工作,评估监测工作质量;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报送。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监测人员的培训;指导监测工作,评估监测工作质量;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报送。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参与和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指导监测县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和形成监测报告。
4.监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监测工作;负责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报送。
五、报告与反馈
(一)县(市、区)级。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3月2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县级人民政府和煤炭安全监督管理局通报监测信息。
(二)市(州、地)级。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4月1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县级监测数据的审核,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市级人民政府和煤炭安全监督管理局通报监测信息。
(三)省级。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4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省级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省级人民政府通报监测信息。
(四)国家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5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国家级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将监测报告报送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六、信息利用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做到监测有序、信息顺畅、响应及时、措施有力,确保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良炉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有效落实。
卫生部门要及时将监测信息通报有关部门,提高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附录:1.相关术语和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2.监测表格(表1~4)
3.监测报告提纲
附录1
相关术语和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一、术语
(一)改良炉灶。
采取将煤烟排放到室外的措施(包括改炉、改灶、改烟囱),改变室内敞炉灶燃煤的方式,或配置专用炉具,使用沼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原煤,有效避免室内燃煤污染。
(二)合格炉灶。
1.燃煤炉(灶)坚固耐用不漏烟;炉桥、炉芯、炉盘、炉盖、排烟设施齐全无损;能够满足家庭做饭、煮饲料、取暖的需求,热效率高于敞灶;符合农村有关建筑安全规范。
2.供使用沼气、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灶具符合国家质量技术标准。
(三)正确使用炉灶。
炉(灶)使用期间,勤除烟灰,保持烟道通畅,炉(灶)燃烧时必须加盖,避免煤烟逸漏室内;炉(灶)长期闲置时,清除炉渣、烟道灰,将铁部件上油,并放置于干燥处保存。
(四)正确干燥玉米(辣椒)。
采用避免煤烟污染的方式干燥玉米(辣椒),如室外晾晒、烤烟房烘炕、在有完善排烟设施的炉(灶)上方干燥等。
(五)正确保管玉米(辣椒)。
将干燥脱水后的玉米(辣椒),采用密闭方式保存于室内,如储存在袋、箱、仓内,避免遭受煤烟污染。
二、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一)监测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