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关于切实做好松华水源区流域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通知
颁布机构: |
昆明市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昆明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7/12/25 |
颁布日期: |
2007/12/25 |
颁布机构: |
昆明市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昆明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7/12/25 |
颁布日期: |
2007/12/25 |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松华水源区流域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通知
(昆政发〔2007〕59号)
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嵩明县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昆明市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切实做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区的保护治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作。松华水源区是昆明主城区最重要的两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松华坝水库水质五年来呈持续恶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政策,增加投入,采取科学而切实有效的多项措施,治理松华水源区的多种污染,保护松华坝水库的水源安全,是维护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一、松华水源区基本情况
松华水源区包括嵩明县滇源镇、阿子营乡和盘龙区松华乡、龙泉街道办事处、双龙乡,共5个乡(镇) ,325个自然村。保护区面积629.8平方公里,总人口8.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8万人,为传统农作区。保护区内耕地面积12950.8公顷(约20万亩),径流区内森林覆盖率63.3%。水源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为烤烟、蔬菜、花卉等。松华水源区是松华坝水库的完全产水区域。
松华坝水库位于昆明主城区东北部,始建于700多年前,水库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扩建后,设计总库容2.19亿立方米,蓄水库容1.05亿立方米,控制径流面积593平方公里,主要入库河流有牧羊河、冷水河,属长江水系金沙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亿立方米。至2006年止,作为最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承担着昆明主城区超过75%以上的城市供水。2007年初,云龙水库向昆明主城供水后,松华坝水库作为距主城区距离最近、输水保障最为安全的重要供水水库,日均供水量仍占昆明主城区总供水量的50%以上,是昆明主城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和生命线;同时,也是昆明市重要的防洪工程。
随着昆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松华水源区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也不断地增长,流域内污染总量随之增加,水源水质呈下降趋势。据市环保局监测,自1991年起,松华坝水库水质在Ⅱ、Ⅲ类之间波动。2005年及2006年水质类别下降为Ⅳ类水。2007年1至11月松华坝水库水质指标分别出现1次Ⅱ类,4次Ⅲ类,5次Ⅳ类和1次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总磷。根据调查,农业面源污染占流域污染负荷的90%;其次,由于水源区涵养林比例较少,林分结构单一,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是形成面源污染的第二重要来源;同时,水源区人畜粪便及固废垃圾的逐年增加也是形成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目前,松华坝水库水质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被遏制,流域环境污染仍在加重。
二、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松华水源区保护治理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松华水源区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为切实保护松华水源区生态环境、治理流域内的各种污染、遏制松华坝水库水质逐渐恶化的趋势,确保主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确保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保护治理污染的重要政策和重大措施。2005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松华坝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昆政发〔2005〕8号),提出了加强松华水源区管理和保护的15条意见。同时,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区主要领导任成员的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并制定了对水源区的一系列扶持补助政策,于下半年起对水源区群众实施生产生活补助。2006年5月1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市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将城市主要饮水供水区变为林业区”;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报告中提出要“以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加大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松华坝水源区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采取一切可能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并长期坚持下去,切实做好松华坝水源的安全保障工作。
三、大力调整水源区产业结构
松华水源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直接关系到松华坝水库水质,关系到主城区饮用水源安全。松华水源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取消花卉、控制蔬菜”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采取行政的、教育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和“消、调、控”的管理办法,调整优化水源区内农业与林业结构比例和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
(一) 农业与林业结构的调整
到2005年止,作为传统农作区的松华水源区流域内农业种植业用地约20万亩,森林覆盖率63.3%。按照《松华水源区保护治理规划》,“十一五”期间,将统一租用松华水源区约2万亩农田(占总量10%),改为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租用的农地,主要是松华水源区一级保护区内的农业用地,特别是牧羊河、冷水河两岸农业面源污水直接进入两河水体的地区、地块,及沿岸对地表径流、农灌污水进入牧羊河、冷水河能起到控制和生态净化作用的地区、地块。
同时,大力开展面山造林绿化、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性工作。流域区内的嵩明县、盘龙区及有关乡镇(办事处)和市、县区两级林业部门要广泛动员组织当地群众,扎实有效、持之以恒地做好荒山、缓坡、疏林地等的造林绿化工作。松华水源区地面山造林绿化工作,要因地制宜,以适生经济林和生态林为主。市、县(区)两级财政给予政策性补贴扶持。“十一五”期间,嵩明县、盘龙区面山造林绿化面积应不少于30000亩。对造林条件较差的地方,也可选种一些适生地灌木、以利涵养水源。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到2010年底,松华水源区内农业种植业用地控制在18万亩以下,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以上。
(二)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松华坝水库水质持续恶化的第一大污染源,松华水源区保护治理对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要不断降低农业种植业因施用农肥、农药而造成对水源区环境的污染。统计数据说明,由于鲜花、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用肥量往往数倍乃至十数倍于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是松华坝水库水质加倍污染的重要基础性原因。因此,必须下决心逐步减少乃至取消流域内的鲜花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同时,运用科学的、经济的、政策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当地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不断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通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生态种植,合理选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控制大田蔬菜种植面积,切实把农业面源污染降下来。
到“十一五”末,要基本取缔鲜花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控制大田蔬菜种植。据统计,流域内现有大棚鲜花种植约8000多亩,主要分布嵩明县阿子营乡境内。嵩明县要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逐年减少鲜花和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从现在起,不允许增加鲜花和大棚蔬菜种植面积,鲜花和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只能减少不得增加。不允许外地的个人和企业到流域内租用地块种植鲜花和大棚蔬菜。对已有的外地个人和企业在流域内租地种植鲜花和大棚蔬菜的,嵩明县、盘龙区要认真研究管理控制性措施,教育疏导这些个人和企业制定计划和措施,逐步在限定时间内结束鲜花和大棚蔬菜种植。对农民收回出租用于鲜花和大棚蔬菜种植用地的,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四、配套政策和措施
政策和措施是松华水源区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常务会进行专题研究,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2006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松华水源区保护治理的工作要求,实际工作中又不断产生和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深化。嵩明、盘龙两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保护和治理松华水源区的各项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把此项工作做好,努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松华坝水库水质安全。
(一)关于农业与林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松华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要控制化肥施用量,切实解决由于花卉、蔬菜及其它作物种植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
1.租用农地建设永久性林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改林”工作的政策,在冷水河、牧羊河两岸纵深100米范围内及其它适宜地点开展“农改林”工作是松华水源区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地由市政府统一租用,每亩每年租金不超过600元,年租金递增5%,政策一定10年不变。自2006年以来,松华水源区“农改林”已实施1.6万多亩。“十一五”期间,还将续建租用一部分农用地,总量应超过2万亩。
2.按照《昆明市松华水源区群众生产生活补助办法》(昆政办〔2007〕100号 )对退耕还林工作给予扶持补助,水保林、经济林每年每亩以粮食折现金补助300元,补助管理费20元,并给予嵩明县1984年至1986年退耕还林每年定补100万元。
3.鼓励农民退耕还林,推动发展生态经济型核桃种植,给予政策扶持。水源区当地农民将农业种植用地改为核桃种植的,参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予补助;核桃种植补助由市、县区两级政府给予每亩每年180元的经济补偿。其中,市级财政150元/亩,县级财政配套30元/亩;连续补助8年。
市、县区财政对退耕还林种植核桃的工作经费和农民投工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市级财政按每株1元补助(其中,农民投工补助不得低于每株0.5元),苗木按每株4元补助; 县区财政按苗木费每株4元补助(即一次性补助苗木费每株8元)。其余部分由种植户自行承担。
4.对面山绿化给予鼓励扶持。市级财政对在水源区内开展面山绿化工作参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予经济补助,由县区组织开展经济和生态林木的种植。市、县区两级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亩250元的绿化种植经费;其中,市级财政对每亩补助220元,县区财政每亩补助30元;市级财政补助经费每亩220元分两阶段给予兑现,前期给予补助70%,即每亩先期补助155元,待检查后,林木成活率在70%以上的,拨付剩余30%补助经费;对达不到70%成活率的由县区补种并合格后再给予拨付剩余30%补助经费。
5.在牧羊河、冷水河两岸沿河推进永久林带建设。永久林带建设的树种以滇白杨和红柳树为主,市级财政对沿河永久林带建设按每株5元给予一次性补助,由县区负责种植,成活率不低于70%;若成活率低于70%,低于部分的补种经费由县区自行承担;成活率高于70%的,市政府将视情况给予奖励。
6.鼓励和支持个体和企业经营户在水源区流域内租用土地,特别是荒坡、荒林用于发展林业产业,并根据种植情况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
到“十一五”末,要确保“农改林”达到2万亩以上。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将松华水源区不仅在总用地面积上、而且在经济产业上从一个传统农业区转变为一个林业区。
(二)关于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松华水源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是实现库区面源污染控制的基础重点和关键,切实解决好由于花卉、蔬菜及其它作物种植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是最终改善并恢复松华坝水库水质的基础性工作。
1.按照“消花控菜”的总体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嵩明县、盘龙区政府要基本消除水源区花卉和大棚蔬菜种植,改种其它控氮作物,切实减少因大量施用氮、磷肥所造成的严重面源污染。
2.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对大田蔬菜种植进行产业调整。对当地群众原种植大田蔬菜,积极响应松华水源区保护政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的,给予在政策方面的扶持补助。
3.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测土配方工作。对水源保护区推广平衡施肥的,每年每亩补助100元。在今年开展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推广力度,以达到水源区内农田基本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方式开展农业种植。
4.推行有效的政策引导措施。对在水源保护区种植花卉、蔬菜和出租、转让土地给单位和个人用于种植花卉、蔬菜的农户,只给予在生活能源方面的补助,免减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其他补助。鼓励和引导水源区农户改植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低的农业作物。
通过对约20万亩农田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使松华水源区农业结构发生大的变化,以达到控氮减磷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逐步提高松华坝水库水质质量。
(三)关于实施工程治理的政策措施
入库河道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项目工程和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工程是有效减轻和消除入库污染的重要工程措施。市政府已确定在明年建设实施以上项目。
1.针对冷水河及牧羊河水质下降的情况,通过在入库河道适宜河段建设生态修复湿地,采取生态改造、修复等措施,提高入库河道水体净化功能,减少污染。
2.针对农村生活、生产垃圾及污水无序堆放、排泄的现状,启动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项目和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工程,减少农村固液废弃及污染物对松华水源区的直接污染。
3.“十一五”期间,在滇源镇和阿子营乡要各建成一个集镇污水处理系统和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同时,在一些人口较为集中区域,要因地制宜,新建不同规模和处理能力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
相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项目在明年实施并投入运行,并在示范的基础上,在松华水源区内逐步推广实施,最大限度减轻对入库主要河流的人为污染,为今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工作总结和提供可行经验。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扎实抓好水源区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松华水源区的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关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松华水源区保护和治理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松华水源区保护治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政策引导的原则,将松华水源区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逐步向林业为主转变,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逐步消减污染负荷,使水源区主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四城区、嵩明县政府、市林业局、市园林绿化局要立足于保护水源这一根本出发点,对在冷水河和牧羊河两岸已租用土地开展“农改林”工作情况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措施要求,确保土地按要求用于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带,同时对已栽种的各类林木要切实加强管理和养护,对苗木品种不适、死苗等情况要及时改种、补种,提高成活率,确保“农改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嵩明县、盘龙区政府要采取“消、调、控”的办法,按照“消花控菜”的总要求,到“十一五”末,消除花卉和大棚蔬菜种植,对施用化肥量大的经济作物改种为其它控氮作物。做好松华水源区各项保护、控制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使群众成为水源区的治理工作的主动执行者和监督者。
嵩明县要按照以滇白杨和红柳树为主建设永久林带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牧羊河及冷水河两岸永久性林带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并在2008年底初见成效。
市农业局要详细掌握整个水源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各种农作物的栽种面积及亩均化肥施用量,特别是加大对两河沿岸土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力度,集中联片推广平衡施肥、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要做好土地规划,严格控制每一类作物的栽种面积,以实现在2010年内所有治理项目产业结构的调整。
市林业局要做好对四城区及相关部门“农改林”、退耕还林及面山绿化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和研究对改善松华水源区生态环境具有实际作用和效果的林业种植计划,加大核桃种植管理力度,确保核桃种植工作成效。
市城管局、市水源办、市滇投公司要认真做好松华水源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的各项前期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在成功示范的基础上在水源区范围内逐步推广规模不同、适应性强、处理效果明显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