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健康,这几点你必须知晓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企业必须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这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安全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来说都是首要大事,保证安全才能让生产、生活稳步持续的发展。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切实保护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知晓职业病危害因素,主动做好预防工作,共创健康中国,共享职业健康。
职业卫生基本概念
01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职业病防治法》
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劳动保护条例》...
行政规章:《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02 关键词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2015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6大类459种)
粉尘类52种:矽尘(游离SiO2含量≥10%)、石棉粉尘、电焊烟尘...
化学因素375种:硫化氢、甲苯、甲醇、一氧化碳...
物理因素15种:高温、噪声、振动...
放射性因素8种:密闭放射源产生的电离辐射、X射线装置产生的电离辐射...
生物因素6种:艾滋病病毒(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其他因素3种: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限于井下工人)、刮研作业(限于手工刮研作业人员)...
03 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04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2.职业性皮肤病
3.职业性眼病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5.职业性化学中毒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8.职业性传染病
9.职业性肿瘤
10.其他职业病
05 职业禁忌症
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有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例如:血液疾病是接触苯作业的职业禁忌症;肺结核是接触硅尘作业的禁忌症;视力减退对于机车乘务员;恐高症、高血压对于电力工、架子工;高血压、心脏病对于巡道工均属职业禁忌证》。
06 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职业病防治重在预防,职业病预防重在职业卫生管理。
07 法定职业病三要素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
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范围(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发布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08 职业病的特点
病因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
发病需达到一定条件:职业病危害因素强度或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过卫生标准),才能使劳动者致病。存在时间、剂量(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即接触时间越长,强度(浓度)越大,机体反应越明显。具有隐匿性、群发性、迟发性:隐性职业病—职业病症状体征与常见病多发病难以区别;相同岗位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以尘肺为例,潜伏期长的可达数年,但是急性大量接触粉尘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急性发病,病情迅速进展直至危及生命。
可以预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预防;可以通过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预防措施。
09 职业病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及个人防护用品,减少工人接触危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
二级预防(发病预防):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对职业病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合理康复处理。
职业病防护措施
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或者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坏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三同时”: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粉尘
粉尘的危害
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可燃性粉尘还具有爆炸危险。常见的粉尘有电焊烟尘、水泥粉尘、压裂砂尘等,可燃性粉尘包括棉尘、煤尘等。院元素录井分析样品制作过程中产生粉尘,实验中心制片岗制样过程产生粉尘。
粉尘防护措施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革”: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以低毒粉尘代替高毒粉尘,是防止粉尘危害的根本措施;具体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各行业粉尘工作场所实行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管道化,密闭化、自动化及远距离操作等。
“水”:即湿式作业。采用湿式作业来降低作业场所粉尘的产生和扩散,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
“密”:即密闭尘源。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如采用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机结合,使密闭系统内保持一定负压,可有效防止粉尘逸出。
“风”:即通风除尘。通风除尘是通过合理通风来稀释和排出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一种除尘方法。
“护” :即个体防护;“管”,即加强管理;“教”,即宣传教育;
“查” :即加强对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危害因素场所检测等。
佩戴符合要求的防尘口罩后的情况:接触粉尘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纱布口罩不得作防尘口罩使用。
噪 声
噪声的危害
噪声可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噪声容易导致人员听力下降,严重时造成噪声性耳聋(噪声聋)。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容易使人精神烦躁,影响操作行为,甚至导致精神损害。
产生噪声的作业场所警示标识
噪声防护措施
控制噪声源:这是解决噪声危害的根本办法。购置低噪声设备、减振、消声器。
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噪声传播过程中,应用吸声和消音技术,如车间内表面采用吸声材料。
人体防护:生产场所的噪声强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必须正确佩戴防噪用品,如耳塞、耳罩,尽量缩短接触噪声时间,合理安排休息。
健康监护:定期对接触噪声人员检查听力和心理咨询,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听力明显下降人员应及早调离接触噪声岗位。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配备耳罩、耳塞
毒 物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刺激人的皮肤、眼睛、呼吸系统;引起过敏、昏迷和麻醉、全身中毒;导致癌症和畸形,是引起职业中毒的病因。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硫化氢、苯、氯气、氨气等。
生产性毒物防护措施
改革工艺,根除毒物。尽量选择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有毒物质的工艺,如采用无氰电镀工艺替代以氰化物为络化剂的电镀工艺,消除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以无毒、低毒物料替代有毒、高毒物料,是控制有毒物质危害的根本措施。如采用水溶性漆替代油漆、无苯涂料替代含苯涂料、无铅汽油替代含铅汽油、无铅焊丝替代含铅焊丝等。生产过程的密闭化是防止有毒物质从生产过程中散发、外逸的关键。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包括设备本身的密闭以及投料、出料,物料运输,粉碎、包装等过程的密闭和毒物不逸散,以及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隔离操作,就是把工人操作地点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避免工人接触有毒物质。采取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等工程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口含式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正压式空呼。
生产性毒物防护措施
检测和体检
每年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测、评价,超标场所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严禁有职业危害禁忌症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对于减少职业危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劳动防护用品按照防护部位分为十类:
头部护具类:常见安全帽。
呼吸护具类 :常见有口罩、空气呼吸器和防毒面罩。
眼面护具类:有眼镜、护目镜、眼罩和面罩。
听力护具类:有耳塞和耳罩。
防护手套类:有手套和袖套。
防护鞋类:有安全鞋和防护鞋。
防护服类:阻燃防护服、防酸工作服、防静电工作服。
护肤用品类:有护肤剂和洗涤剂。
防坠落护具类:有安全带和安全网。
其他个体防护装备:有救生衣和救生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
劳动者的健康影响的不单单是他一个人,
影响的会是他守护下的整个家庭,
也会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安宁社会,
希望每一名劳动者,
每一名职业卫生从业者,
为了劳动者职业健康,
用心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来源:安运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