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解读

解读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
解读专家: 合规网 解读日期: 2025-09-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法律,其重点内容概括如下: 1. **文物保护范围**:明确了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类型,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艺术品、文献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2. **文物所有权**:规定了国家对文物的所有权,包括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文物,以及国有单位收藏的文物等。 3. **文物保护原则**: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4. **文物保护职责**: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5. **文物保护措施**:对不可移动文物和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等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6. **文物出境进境**:规定了文物出境、进境的审核、许可制度,以及禁止出境的文物范围。 7. **法律责任**:对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行为,明确了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该法规的实施对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规范了文物保护行为,还强化了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提升了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与原有法规相比,2017年修正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法律责任,增强了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需要履行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配合政府文物保护工作,不得非法买卖、转让文物等。同时,它们在文物保护方面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如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收藏文物,参与文物保护社会基金的设立等。合规红线包括不得从事非法文物交易、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厉惩处。
相关标准 more+
  •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