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解读
《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是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法规,旨在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管控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法规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
**法规重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2. **监管职责**: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农业部负责全国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等工作。
3. **技术规范**:环境保护部与农业部共同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监测等技术规范。
4. **信息共享**:建立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
5. **土壤污染预防**:要求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壤污染。
6. **调查与监测**: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和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7. **分类管理**: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农产品质量情况,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
8. **监督管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有权对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活动进行现场检查。
**法规意义和影响**:该法规对于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影响。
**新法变化内容**:该法规是新制定的,没有替代原有法规,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的。
**企事业单位义务与权利**:
- **义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确保废水、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符合国家规定,防止土壤污染;从事固体废物和化学品储存、运输、处置的企业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农用地。
- **权利**:遵守法规的企事业单位可以依法进行生产活动,同时享有通过合规操作保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权利。
- **合规红线**:违反法规规定的专业机构将被记入环境信用记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开,触及合规红线将面临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