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修订)》解读

解读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修订)
解读专家: 合规网 解读日期: 2025-09-03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中国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行政法规。该条例于2010年1月27日公布,2017年10月7日修订。重点内容包括: 1. **适用范围与气象灾害定义**:适用于中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包括台风、暴雨等灾害。 2.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3. **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 **部门职责**: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5. **联防制度**: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建立联防制度。 6. **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意识和能力。 7. **科研与国际合作**:鼓励科研,支持先进技术应用,加强国际合作。 8. **公民义务与奖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有贡献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9. **预防措施**:包括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防御规划、设施建设等。 10. **监测、预报和预警**:建立监测体系,提高预报准确率,统一发布预警信号。 11. **应急处置**:根据灾害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12. **法律责任**:对违反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该条例的修订强化了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律地位,对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事业单位而言,需遵守预防措施,参与联防,响应应急措施,并可能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