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试行)
颁布机构: |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
生效状态: |
试行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成都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4/07/01 |
颁布日期: |
2014/07/01 |
颁布机构: |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
生效状态: |
试行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成都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4/07/01 |
颁布日期: |
2014/07/01 |
成都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试行)
2014年7月
前 言
为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指导本市建筑绿色施工活动,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绿色施工管理,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依据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和四川省住建厅《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与验收规程》的要求,在参考国内相关城市标准,并在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管理规定、各方责任主体职责、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在本规程的实施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市建委工程质量安全处,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编写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
成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成都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
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天建设集团西南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王建新 刘 建 赵亚军 刘火明 田 剑 宗 强 周 游 赵崇贤 雷洪波 高玉良 刘 超 刘 洪 刘明康 杨栓民 付修华 罗 通 蔡建华
目 录
1 总则 2
2 术语 2
3 管理规定 3
3.1 组织管理………………………………………………………………………………………………………………………………3
3.2 方案管理………………………………………………………………………………………………………………………………3
3.3 实施管理………………………………………………………………………………………………………………………………3
4 各方责任主体职责 3
4.1 建设单位职责………………………………………………………………………………………………………………………3
4.2 设计单位职责………………………………………………………………………………….…………………………………..4
4.3 监理单位职责………………………………………………………………………………………………………………………4
4.4 施工单位职责………………………………………………………………………………………………………………………4
5 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 4
5.1 节能与能源利用 4
5.2 节材与材料利用 5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
5.4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6
6 环境保护 7
6.1 扬尘控制 7
6.2 固体废弃物控制 7
6.3 噪声污染控制 8
6.4 光污染控制 8
6.5 水污染控制 8
7 职业健康 8
1 总则
1.0.1 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规范和指导成都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等建筑工程。
1.0.3 绿色施工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推进建筑施工工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1.0.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建筑工程 building engineering
为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2.0.2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2.0.3 建筑垃圾 construction trash
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加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料。
2.0.4 固体废弃物 solid waste
施工现场施工、管理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如现场施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建材废料、建筑垃圾、办公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本定义中不包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明文规定的危险废物。
2.0.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s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噪声 noise
在建筑现场施工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7 回收利用率 percentage of recovery and reuse
施工现场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施工现场所有建筑垃圾的比重。
2.0.8 光污染 light pollution
在建筑现场施工和建筑材料形成的反光中产生过量的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对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环境污染。
2.0.9 扬尘污染 dust pollution
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道路保洁、植物栽种和养护等人为活动中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2.0.10 水污染 Water pollution
在建筑现场施工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 管理规定
3.1 组织管理
3.1.1 施工单位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负责绿色施工管理工作。
3.1.2 施工单位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应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目标,指定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落实绿色施工管理措施,定期开展自检、考核和自评工作,接受建设行政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
3.1.3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配合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绿色施工管理工作。
3.2 方案管理
3.2.1 施工单位应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并按规定进行审批、实施。
3.2.2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四节一环保”目标。
2 节能与能源利用:进行施工节能策划,制定节能措施。
3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优化施工方案,尽量采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可再利用材料等。
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5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根据临时用地指标,确定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
6 环境保护:制定环境管理计划,保护地上和地下设施、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措施。
3.3 实施管理
3.3.1 加强绿色施工管理意识和环保意识,做好管理人员及建筑工人的分类培训。
3.3.2 建立激励与惩戒机制,开展绿色施工检查、评比活动。
3.3.3 应对绿色施工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加强对方案编制、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3.3.4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保证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绿色施工工作的落实。
3.3.5 对照本规程,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我评估。
3.3.6 采集和保存过程管理资料、见证资料和自检评价记录等绿色施工资料。
3.3.7 根据检查情况,制定持续改进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4 各方责任主体职责
4.1 建设单位职责
4.1.1 明确提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要求。
4.1.2 向参与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主体提供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相关的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1.3 保障实施绿色施工的场地、环境、资金、工期等方面的需要。
4.2 设计单位职责
4.2.1 参照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进行工程设计,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4.2.2 参与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做好绿色施工方面的设计变更,提出合理化建议。
4.2.3 做好统筹规划,使工程各专业的设计能够协调统一,并在工程设计中应用节能环保材料,避免资源浪费。
4.3 监理单位职责
4.3.1 承担建筑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理职责,协助建设单位进行绿色施工监理工作。
4.3.2 对施工单位的绿色施工专项方案进行审查,并做好绿色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记录。
4.3.3 及时指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实施单位进行整改。
4.4 施工单位职责
4.4.1 承担施工现场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承担所分包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
4.4.2 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场地周边资料和工程设计资料,充分利用拟建设施,减少对可再利用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除,统筹规划,合理组织施工。
4.4.3 定期对施工现场的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
4.4.4 保证绿色施工费用的有效使用,不得将作为绿色施工费用的资金挪作他用。
4.4.5 通过方案比较、工艺改革、施工流程优化等技术措施,创新绿色施工技术与工艺。
5 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
5.1 节能与能源利用
5.1.1 施工现场应优选节能设备,主要耗能设备应设有节能控制装置。
5.1.2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成都市建筑项目施工单位面积耗电量参考表
工程类型 平方米耗量
工业建筑 单层 4.29度/平方米
多层 7.4度/平方米
民用建筑 多层(7层以内) 9.99度/平方米
小高层(8-23层) 9.98度/平方米
高层(24-33层) 11.86度/平方米
超高层(34层及以上) 14.48度/平方米
5.1.3 设备位置布局合理,电线路径选择应以减少距离、减少线损为原则。
5.1.4 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定期进行耗能计算与核算,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5.1.5 施工现场应尽量减少夜间作业和冬季低于-5℃的施工时间,节约能源。
5.1.6 机械设备与机具
1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 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带动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3 选择使用变频技术的施工机械设备,节约电能。
5.1.7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布置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2 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降温、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 宜采用信息化管理,无纸化办公,减少资源损耗。
5.1.8 用电及照明
1 施工临时用电平面布置,在满足国家规范和安全检查标准的前提下,应满足国家节能要求。
2 临时用电宜选用节能电线,线路宜采用永久性管线。
3 临时照明采用节能灯具的数量应大于80%。
5.1.9 节能优选项目
1 根据具体气候及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能源。
2 临时用电设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5.2 节材与材料利用
5.2.1 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采用新型建筑材料,逐步扩大结构材料、装饰材料、结构构件的工业化程度,改善现场密集作业状况,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5.2.2 采用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等安全防护措施达到重复使用、减少用材的目的。
5.2.3 合理划分施工流水段,优化施工方案,组织科学适用的流水施工,平衡劳动力和周转材料的配置,减少临设和周转材料用量。
5.2.4 推行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在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全过程实施节约措施。
5.2.5 合理规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堆场设计合理,布置有序,减少二次搬运。
5.2.6 城市禁止现场搅拌区域内应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5.2.7 合理安排工期,减少季节性施工措施所需资源。
5.2.8 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提高回收利用率。
5.2.9 现场临时道路应与永久性道路统筹考虑,宜使用永久路基兼作临时路基,也可采用固体废弃物或可再利用材料铺筑。
5.2.10 材料管理
1 编制材料需求计划,运用新型管理措施,减少材料损耗,材料损耗率宜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 各类材料应根据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并采取可靠的覆盖或防雨措施,防止撒落或变质。
3 优化钢筋和型钢配料方案,下料长度计算准确,宜采用工厂化加工的钢筋。
4 混凝土泵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混凝土,应按预先确定的再利用方案使用。
5 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宜采用定型钢模、铝合金模板等代替木模板。
6 砌块类材料应正确砌筑,预埋件、安装预留洞口位置准确,防止二次剔凿。
7 临时用房、临时围挡的材料二次使用率不低于70%。
5.2.11 节材优选项目
1 采用建筑配件整体化及建筑构件装配化安装的施工方法。
2 主体结构施工选择自动提升、顶升模架或工作平台。
3 建筑材料包装回收率应达到100%。
4 水平承重模板支架采用早拆支撑体系。
5 使用高强钢筋。
6 采用钢筋焊接网技术。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3.1 施工现场对生活用水与施工用水进行计量管理,将节水考核指标纳入合同条款。
5.3.2 合理布置施工现场供水管网,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成都市建筑项目施工单位面积耗水量参考表
工程类型 平方米耗量
工业建筑 单层 0.22吨/平方米
多层 1.27吨/平方米
民用建筑 多层(7层以内) 0.77吨/平方米
小高层(8-23层) 0.41吨/平方米
高层(24-33层) 0.71吨/平方米
超高层(34层及以上) 0.43吨/平方米
5.3.3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宜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
5.3.4 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5.3.5 水资源利用
1 施工现场宜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2 处于基坑降水阶段时,宜将地下水回收合理利用。
5.3.6 节水优选项目
1 施工现场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的设施。
5.4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5.4.1 临时设施占地面积应根据施工生产规模、职工人数、材料设备需用计划及现场条件等建立用地控制指标。
5.4.2 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应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5.4.3 临时设施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有效利用率大于90%。
5.4.4 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中应考虑阶段施工平面布局调整。
5.4.5 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期和近期结合,应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5.4.6 节地优选项目
1 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的二层轻钢活动板房。
2 构件制作应工厂化,减少施工现场用地。
6 环境保护
6.1 扬尘控制
6.1.1 主要道路应根据用途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6.1.2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应在建筑外立面设置喷雾降尘设备。
6.1.3 施工现场大门口应设置冲洗设施,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车辆不得污损场外道路,货物运输车辆出入现场时应进行防尘处理。
6.1.4 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
6.1.5 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6.1.6 遇有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应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
6.1.7 进行机械剔凿或切割作业时,作业面局部应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降尘措施。
6.1.8 施工现场应建立封闭式垃圾池。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应采用相应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高空抛掷。
6.1.9 结构施工、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
6.1.10 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6.2 固体废弃物控制
6.2.1 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按照不同的建筑施工内容,核定建筑垃圾排放量,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统计。
6.2.2 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制度,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再利用率应大于50%。
6.2.3 采取余料回收措施,将建筑余料回收至指定地点,并合理利用破碎后建筑余料进行回填、制砖等。
6.2.4 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
6.3 噪声污染控制
6.3.1 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的降噪措施。
6.3.2 应设置噪音监控点,并实施动态监测。
6.3.3 宜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
6.3.4 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应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
6.3.5 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6.3.6 施工作业时间应严格遵守施工禁令时间规定。
6.4 光污染控制
6.4.1 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要时的夜间施工,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6.4.2 在高处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弧光外泄。
6.5 水污染控制
6.5.1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6.5.2 应设置沉淀池及排水沟。
6.5.3 食堂应设置隔油池,并及时清理。
6.5.4 厕所的化粪池应做抗渗处理。
6.5.5 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过滤网,并应与市政污水管线连接,保证排水畅通。
7 职业健康
7.0.1 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及劳动保护用品。
7.0.2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
7.0.3 危险设备、地段、有毒物品存放地等易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和设备、场所设置警示标识或警示说明,避免对施工人员造成职业伤害。
7.0.4 采取有效的防毒、防污、防尘、防潮、防辐射、通风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职业伤害的发生。
7.0.5 加强施工操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定期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和体检,指导其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
7.0.6 在高温天气下作业时,施工现场应配备防暑降温用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寒冷天气下作业时,施工现场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