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颁布机构: |
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成都市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卫生) |
生效日期: |
2013/05/10 |
颁布日期: |
2013/05/10 |
颁布机构: |
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成都市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卫生) |
生效日期: |
2013/05/10 |
颁布日期: |
2013/05/10 |
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成都市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成安监〔2013〕90号)
各区(市)县安监局,市级有关部门,有关中央、省属在蓉和市重点企业:
根据《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省煤监局认真贯彻国家总局通知精神扎实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工作的通知》(川安监〔2013〕75号)要求,2013年至2015年在全市组织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现将《成都市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联系人:杨信林;联系电话:61885800。
附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表
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3年5月10日
成都市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为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根据国家、省关于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机制,按照近期与长远、治标与治本、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
二、活动主题
强化宣传,严格执法,夯实基础,防控职业病。
三、建设目标
(一)年度目标。 2013年,40%以上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达到基础建设要求;2014年,70%以上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达到基础建设要求;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全部达到基础建设要求。
(二)工作目标。按照先试点、后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基础建设活动,有效促进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完善责任体系、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改善作业环境,强化教育培训和落实前期预防,逐步规范“两档”建设,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确保全市职业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四、活动时间
2013年5月上旬至2015年12月31日。
五、建设内容
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从责任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前期预防、工作场所管理、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教育培训、健康监护、应急管理10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一)责任体系。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用人单位要明确本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事项和内容,并建立健全从第一责任人、分管责任人、总公司、分公司到厂矿、车间、班组、工种、岗位,特别是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车间、重点班组、重点工种、重点岗位的全员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
(二)规章制度。用人单位要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建立健全以下13项主要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劳动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制度;应急管理制度;职业健康奖惩制度;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三)管理机构。要健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建立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确保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职业危害严重或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劳动者超过100人的用人单位要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有关规定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四)前期预防。要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监管部门申报职业危害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危害和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存在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依照规定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真正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工作场所管理。用人单位要加强作业现场检查,明确每月检查的频次。职业卫生管理员要严格按照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制度,加强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警示标识、监测仪器、防护用品、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等的检查巡查,确保工作场所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六)防护设施。要确保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齐全有效,并定期维护、检测职业病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台帐。
(七)和个人防护。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采购计划,并按标准配备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并按使用周期及时更换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督促劳动者正确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八)教育培训。存在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特别是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培训考核成绩记入员工教育培训档案。要开展分工种、分岗位、分层次、分类别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使劳动者了解岗位职业危害情况,掌握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九)健康监护。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组织所有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离岗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的要求,如实、无偿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劳动者申请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以及劳动者职业健康体检结论、复查建议及治疗结果等相关资料。
(十)应急管理。用人单位要将职业危害应急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应急工作之中,依法编制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要定期开展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完善职业危害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防护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这次活动开展为契机,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同时,要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于2013年5月31日前报市安监局职安处。
(二)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充分发挥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开展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市安监局负责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统筹协调和日常工作。市上成立督查组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督查,每年年底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三)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各区(市)县要摸清辖区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底数,并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档案。
(四)加大宣传,强化指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职工的宣传要求,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职工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同时,要深入基层,督促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表》进行整改和落实。
(五)总结经验,及时报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本辖区或本单位在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上报;各区(市)县安监局要及时报送活动每阶段的进展情况和总结,并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本辖区年度建设活动开展工作情况及目标实现情况报送市安监局。
附件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表
企业名称: 联系人: 电话:
项 目 主要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结果
1
责任
体系
(B001) 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 查阅书面文件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责任制度应具体包括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劳动者等各类人员的职业病防治职责和义务,还应包括职业卫生领导机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2
规章
制度
(B002)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查阅书面文件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包括警示与告知制度、申报制度、宣传教育培训制度、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要求的管理制度。重点检查制度的针对性和落实情况。
3
管理
机构
(B003)
3
管理
机构
(B003)
3.1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查阅用人单位相关文件,文件应明确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并检查机构或组织工作开展情况。
3.2配备专职或兼职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查阅文件,危害严重或接害劳动者超过100人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并当面核实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
3.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档案内容应当包括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以及其配置、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记录;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置情况记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技术资料,以及其备案、审核、审查或者验收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要求的档案。
4前期
预防
(B004)
4
前期
预防
(B004)
4
前期
预防
(B004) 4.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查阅安监部门申报回执,重要事项变更是否及时进行变更申报。
4.2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经安监部门审核通过 检查用人单位2012年6月1日后即《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颁布以来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首先查建设项目清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批复。
4.3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防护设施设计经过安监部门审查 检查用人单位2012年6月1日后即《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颁布以来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审查及有关批复。
4.4建设项目竣工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经安监部门审核通过,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监部门验收合格 检查用人单位2012年6月1日后即《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颁布以来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及验收批复。
4.5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综合评估用人单位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的先进水平(与现阶段国内同类用人单位相比,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较为先进,主要考虑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低毒或无毒原料等因素)。
4.6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监管机构查阅最新国家产业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工信部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并进行核对。
4.7对有危害的技术、工艺和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主要原材料有MSDS(物质安全数据表)。 主要检查原辅材料的有毒有害成分是否明确(检查用人单位对供应商有无提出书面要求,且供应商是否提供)。
4.8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有中文说明书 现场查看有无中文说明书。
4.9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现场查看主要产生粉尘、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的设备,有无警示标识、中文警示说明和告知卡(重点检查存在矽尘、石棉粉尘、高毒和放射性物质危害的设备)。
4.10使用、生产、经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有中文说明书 现场查看原料包装,有没有中文说明书。
4.11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有中文说明书 现场检查(《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豁免的放射性同位素除外)。
4.12不得转嫁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查阅有关用人单位文件和外包合同是否明确职业卫生管理责任,重点检查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状况,是否落实劳动合同告知、职业健康监护与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等情况。
5
工作场
所管理
(B005)
5
工作场
所管理
(B005)
5
工作场
所管理
(B005) 5.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查阅检测报告(关注检测时工况与气象条件),重点检查矽尘、石棉粉尘、高毒物品和放射性物质浓度或强度达标情况。
5.2有害和无害作业分开 现场检查,主要检查接触矽尘、石棉粉尘、高毒物质岗位是否与其他岗位隔离,接触有毒有害岗位与无危害岗位是否隔开;有毒物品和粉尘的发生源是否布置在操作岗位下风侧。
5.3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工作场所不得住人 现场检查。
5.4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 按照《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233)要求的设置要求进行现场检查。
5.5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现场检查(可参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附录A.4,急救箱配置药品应与现场易致中毒物质相匹配,劳动者可及时获取药品)。
5.6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冲洗设备 在酸、碱作业场所必须配备应急喷淋洗眼器,保证一旦发生事故,劳动者及时获得冲洗。
5.7放射工作场所配置安全连锁与报警装置 现场检查。
5.8一般有毒作业场所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场所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
现场检查。
5.9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查阅用人单位监测记录或报告,重点检查粉尘与高毒物品日常监测。
5.10按规定每年至少一次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查阅用人单位由具有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并注重检查检测点是否满足《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选点原则与数量要求。
5.11职业病危害严重用人单位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检查重点:职业病危害严重且未开展过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颁布后是否开展现状评价情况。
5.12在醒目位置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现场检查核实公告栏。
5.13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现场重点检查存在矽尘、石棉粉尘、高毒和放射性物质的岗位。
5.14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并载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 抽查劳动合同是否有相关条款进行告知,或者有没有补充合同或专项合同。
5.15在醒目位置公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仅针对可能产生急性中毒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5.16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告知 检查通过公告栏、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告知情况,现场询问3名劳动者。
5.17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现场选择劳动者3名,进行询问核实。
5.18对于患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企业应告知本人 如存在职业病或职业禁忌,抽查询问1名存在职业禁忌劳动者。
6
防护
设施
(B006)
6.1职业病防护设施台帐齐全 现场查阅台帐。
6.2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 重点检查矽尘、石棉粉尘、高毒或放射性工作场所的设施配备情况。
6.3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 查阅设施设计方案、检测报告,并现场测量。
6.4及时维护、定期检测职业病防护设施 查维修和检测记录。
7
个人
防护
(B007)
7.1有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采购计划,并组织实施 查阅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采购发票。
7.2按标准配备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 查防护用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以及产品说明书。配备标准参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
7.3有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并及时更换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现场查阅,有无个人领用和更换签字。
7.4劳动者正确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现场检查,记录未按要求佩戴劳动者数量。
8
教育
培训
(B008) 8.1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受职业卫生培训 核查培训证书(可对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考试)。
8.2对上岗前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检查培训记录,特别是接触危害岗位劳动者的培训。
8.3定期对在岗期间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检查培训记录,特别是接触危害岗位劳动者的培训。(现场抽考3名劳动者)
9
健康
监护
(B009)
9
健康
监护
(B009) 9.1按规定组织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劳动合同和上岗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2按规定组织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在岗劳动者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重点检查体检项目与体检周期是否满足《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标准要求。
9.3按规定组织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离岗劳动者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4禁止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害的劳动者 检查有关劳动者调岗记录,抽查1~3名有职业健康损害的劳动者,有无调令。
9.5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检查离岗劳动者劳动合同,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自愿离岗者应有书面签字。
9.6如实、无偿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查阅劳动合同有关制度,以及现场询问劳动者。
9.7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和医
学观察 查阅有关制度、报销单据。
9.8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查阅劳动合同,现场抽查劳动者。
9.9不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殊规定》,现场抽查询问3名女职工。
9.10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补贴 查阅发放和领取记录。
10
应急
管理
(B010) 10.1建立健全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本项目针对存在急性中毒风险的用人单位,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责任人、组织机构、事故发生后的疏通线路、技术方案、救援设施的维护和启动、救护方案等(检查包括特殊应急救援药品的准备、没有救援条件的单位是否与最近有救援条件的医疗单位签订救援协议等)。
10.2定期维护应急救援设施,并保证其完好 现场查看有关记录。
10.3定期演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查演练记录。
10.4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及时向所在地安监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查阅报告情况。
总计
(60项) 合格 项,不合格 项,合格率 %。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检查人签字: 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