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颁布机构: 青海省人民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青海省 适用领域: 节能与资源利用
生效日期: 2011/08/15 颁布日期: 2011/08/15
颁布机构: 青海省人民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青海省
适用领域: 节能与资源利用
生效日期: 2011/08/15
颁布日期: 2011/08/15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政办[2011]202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关键时期。谋划好“十二五”能源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能源工业稳定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依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国家能源局“十二五”能源规划工作方案》编制,是“十二五”期间全省能源发展的蓝图,是政府指导能源发展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能源取得新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达到13463万吨标准煤,消费总量11355万吨标准煤;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   ---电力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省电力装机超过千万千瓦,达129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建成太阳能发电装机3万千瓦。   ---输配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750千伏电网西电东送两个通道,形成了330千伏骨干网架,电网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煤炭开采水平显著提高。建成青藏高原第一个综合机械化开采矿井--鱼卡一井田,煤炭产量达到1860万吨,较“十五”末翻了一番。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天然气开发持续增长,产量达65亿方;石油勘探有新突破,在昆北段发现亿吨级的优质规模储量,是青海油田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淘汰落后产能成绩显著。关停14.2万千瓦小火电机组。   电力。完成投资457亿元,年均增长13.17%。建成了一批水、火电机组。新增电力装机670万千瓦。其中,水电新增装机612万千瓦,建成了公伯峡、苏只、康扬等水电站,开工建设拉西瓦、积石峡等电站和果洛州通电工程,开展了龙羊峡以上班多、羊曲、茨哈峡等水电站前期工作;火电新增装机69万千瓦。建成大通华电、西海燃煤机组及格尔木燃气电站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万兆宁北2×13.5万千瓦燃煤机组。   太阳能建成并网光伏电站3万千瓦;开工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12.5万千瓦;推广太阳能户用电源2.7万套,太阳能采暖房7653平方米,太阳灶19.29万台。风电开工建设茶卡、小灶火、德令哈尕海3个风电场一期工程,装机14.85万千瓦。   电网新增750千伏线路421公里,330千伏线路1344公里。网架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750千伏环网结构,增强了“西电东送”通道输送能力。建成了330千伏湟源至格尔木、格尔木至甘森等输电线路,配套建设了330千伏民和桃园变、大石门变等输变电工程。实施了农网升级改造、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到2010年,全省农村电网合格率、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47%,97.98%,青海电网国土面积、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61%和91%。   煤炭。完成投资17.5亿元,年均增长11.8%。累计探明储量56亿吨,其中,动力煤资源储量18亿吨。2010年末,全省核定动力煤生产能力540万吨,煤矿25处。建成鱼卡、大煤沟、高泉昆源、海塔尔等煤矿,开工建设柴达尔、默勒、先锋等煤矿。   石油、天然气。完成投资175.5亿元,年均增长18.5%。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3454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068亿立方米。形成原油生产能力23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85亿方,油气当量800万吨。格尔木炼油厂升级改造,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建成涩--宁--兰等六条年总输气能力107亿方的输气管道;建成年输油能力300万吨花--格输油管道、年原油装车能力200万吨的铁路专用线。   通过五年来的持续投入与建设,全省能源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能源规划的各项目标,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能源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我省能源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电力供给能力仍然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预计“十二五”电量缺口将明显增大。   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季节性缺电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电网结构薄弱,覆盖率总体仍较低,新能源送出、资源开发电网瓶颈制约明显。   四是煤炭勘查程度低,全省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仅占预测储量的13%。   表1 “十一五”能源完成情况统计表 指 标 200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 标准煤 1731.91 3240 13.3 3638 16.0 能源消费总量 1670.36  2860 11.4 2752 10.5 装机 万千瓦 593  1275 16.5 1293 16.9 其中:水电 473  1000 16.2 1085 18 火电 120  275 18 205 11.3 太阳能 亿千瓦时 3 发电量 215.9 385 12.2 468 16.7 其中:水电 164 252 8.9 371 17.2 火电 51.9 133 20.7 97 13.3 电网国土面积覆盖率 % 57 61 1.4 61 1.4 电网人口覆盖率 % 89 91 0.4 91 0.4 煤炭产量 万吨 550 1500 22.2 1860 27.6 探明石油储量 亿吨 3.3 4 3.9 4.3 5.4 探明天然气储量 亿立方米 3000 3000 0 3000 0 原油产量 万吨 221.5 255 2.6 186 -9.1 天然气产量 亿立方米 22.3 65 23.8 63 23.1 第二章 “十二五”能源生产和消费预测   一、能源生产预测   一次能源:水电,黄河大中型电站按多年平均发电量及近期平均来水量计算,其它流域电站发电小时数按4500小时计,太阳能年利用2000小时,风电年利用1800小时,火电按年利用小时数5500小时计算。煤炭、原油、天然气按照项目建设进度进行测算。   表2 能源生产预测(实物量) 类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电力(亿千瓦时) 484 516 564 659 900 1.水电(亿千瓦时) 384 397 410 424 439 2.火电(亿千瓦时) 98 114 140 208 422 3.太阳能(亿千瓦时) 1 3 8 17 27 4.风电(亿千瓦时) 1 2 6 10 12 煤炭(万吨) 2106 2200 2299 2400 6000 原油(万吨) 200 240 280 300 300 天然气(亿立方米) 65 72 78 84 90   表3 一次能源生产预测(标准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 类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水电 1343 1388 1436 1484 1535 太阳能 3.5 10.5 28 59.5 94.5 风电 3.5 7 21 35 42 煤炭 1053 1571 1642 1714 3789 原油 286 343 400 429 429 天然气 865 958 1037 1117 1197 合计 4004 4278 4564 4839 7083   二、能源消费预测   能源消费按照叠加法计算。电力需求根据“十二五”期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区、东部城市群、其他工业集中区等项目用电量测算;煤炭消费需求按照火电、工业及民用需求考虑;原油、天然气消费量根据“十五”和“十一五”全省消费平均增速预测,原油增长7.2%,天然气12.9%。“十二五”能源消费预测如下:   表4 能源消费实物量预测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煤炭(万吨) 1670 1850 2179 3064 4970 原油(万吨) 159 170 182 195 210 天然气(亿立方米) 35 40 45 50 55 水电(亿千瓦时) 329 361 396 434 477   表5 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表   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标准量 比重 标准量 比重 标准量 比重 标准量 比重 标准量 比重 原煤 1193 39.3 1321 39.4 1556 41 2189 47 3550 56.8 原油 227 7.5 243 7.2 260 6.8 279 6 300 4.8 天然气 466 15.3 532 15.8 599 15.7 665 14.3 732 11.7 水电 1152 37.9 1264 37.6 1386 36.5 1519 32.7 1670 32.6 合计 3037 100 3360 100 3801 100 4651 100 6251 100   三、能源平衡预测   1.电量平衡预测   “十二五”期间,发电量按照青海电源建设情况预测;用电量年均增长14%预测,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14.3%,第三产业10%,城乡居民生活消费8%,平衡情况如下:   表6电量平衡情况表   单位:亿千瓦时 年度 发电量 用电量 平衡 备注 合计 3123 3486 -407 2011 484 574 -90 2012 516 602 -86 2013 564 685 -121 2014 659 779 -120 2015 900 890 10   2.动力煤平衡预测   煤炭产量按煤矿建设进度预测,消费量按照火电项目投产计划及工业和民用需求预测,平衡情况如下:   表7 动力煤供需平衡预测表   单位:万吨 年度 产量 消费量 平衡 备注 合计 3123 3486 -407 2011 648 1112 -464 2012 798 1225 -427 2013 1413 1479 -66 2014 1833 2204 -371 2015 3800 3470 330   3.能源平衡预测   表8 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消费平衡表   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生产总量 4004 4278 4564 4839 7083 消费总量 3037 3360 3801 4651 6251 平衡情况 967 918 763 188 832 自给率 1.32 1.27 1.20 1.04 1.13   “十二五”末,能源供需总体平衡,但结构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一是电力由“十一五”季节性缺口成为“十二五”的全年刚性缺口。二是动力煤缺口将持续到期末。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以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统筹水电、火电和新能源建设,统筹电源和电网建设,优化电源结构、电网结构和用电结构,加大煤炭、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需求为向导,适度超前,积极平衡,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保障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省能源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年均增长14%;一次能源五年累计生产总量24768万吨标准煤,消费总量21100万吨标准煤,年均分别增长15.3%和17.8%;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   ---电力装机达到2705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109.2%。   ---电网国土面积覆盖率99.9%(不计可可西里无人区),人口覆盖率99%,比2010年分别提高39和8个百分点。   ---煤炭产量达到60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22%。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亿吨、天然气4000亿立方米,比2010年分别增长50%和33.3%;原油产量300万吨,天然气90亿立方米,比2010年分别增长61.3%、42.9%。   表9 “十二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规划目标 指 标 2010年 规划目标 2015年 年均增长(%)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3638 7083 14.3 能源消费总量 2752 6251 17.8 装机 万千瓦 1293 2705 15.9 其中:水电 1085 1385 5 火电 205 967 36.4 新能源 3 35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468 900 14 其中:水电 371 438 3.4 火电 97 423 34.2 新能源 39 电网国土面积覆盖率 % 61 100 10.4 电网人口覆盖率 % 91 99 1.9 煤炭产量 万吨 1860 6000 26.4 探明石油储量 亿吨 5.3 6 8.4 探明天然气储量 亿立方米 3000 4000 6 原油产量 万吨 186 300 10 天然气产量 亿立方米 65 90 5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省内资源开发与周边省份资源合理利用,妥善处理好能源总量与结构、开发与保护、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关系,促进能源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优化结构。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火电,积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着力培育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产业,推动我省能源消费结构和方式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立足我省能源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方面取得突破。   ---坚持发展支撑。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城市群、海东工业园区、环湖工业园区以及重要资源开发地区和“一圈三线”旅游景区提供能源保障。   ---坚持普遍服务。把新农村、新牧区能源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玉树、果洛电网与青海电网联网,全面改善广大藏区用能条件,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用能水平。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电源布局与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1412万千瓦,其中水电300万千瓦,火电762万千瓦,太阳能200万千瓦,风电150万千瓦。投资900亿元。   “十二五”末电力装机达到2705万千瓦,其中,水电1385万千瓦,占51.2%;火电967万千瓦,占35.7%;太阳能203万千瓦,占7.5%;风电150万千瓦,占5.5%。   水电。加快拉西瓦、积石峡、黄丰、羊曲水电站建设,推进黄河龙羊峡以上玛尔挡、班多、茨哈峡、宁木特等水电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开发通天河、澜沧江、黑河等流域水电资源。投资300亿元。   专栏1 水电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项目 拉西瓦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黄丰水电站、羊曲水电站。   新建项目 黄河上游玛尔挡水电站、班多水电站、茨哈峡水电站、宁木特水电站、尔多水电站、大河家水电站、贵德梯级水电站、门堂水电站、塞纳水电站、塔格尔水电站。通天河、澜沧江、黑河流域水电站建设。   火电。建成万立宁北27万千瓦扩建工程。新开工火电项目10个,装机985万千瓦,建成装机735万千瓦。投资200亿元。   专栏2 火电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项目 万立宁北改扩建工程。   新建项目 西宁热电联产、西宁火电厂、民和火电厂、中铝自备电厂、乐都热电联产、格尔木热电联产、德令哈热电联产、热水电厂扩建、桥铝扩建、格尔木燃气电站扩建工程、庆华格尔木火电厂。   新能源。力争把柴达木建设成为国家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格尔木建设为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海西、海南、黄南、海北等地区太阳能大型并网电站建设,推动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建设;推广太阳能光伏户用电源、太阳能采暖房、太阳灶等在农村牧区广泛利用。“十二五”末太阳能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投资300亿元。   专栏3 太阳能重点建设项目   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柴旦等地建设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项目,建成柴达木国家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和格尔木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海南、黄南、海北、玉树等地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风电,建成德令哈尕海、茶卡、格尔木小灶火风电场一期工程,适时开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诺木洪、锡铁山、沙珠玉、刚察等风电场;加快推进冷湖、茫崖等风电场前期工作。“十二五”末建成风电装机规模150万千瓦。投资100亿元。   专栏4 风电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项目 德令哈尕海一期、茶卡一期、格尔木小灶火一期工程。   新建项目 诺木洪、锡铁山、沙珠玉、刚察等风电场。   二、煤炭布局与建设   加大动力煤资源勘探力度,探明资源储量16亿吨左右;加快煤矿建设,柴达尔、先锋等续建煤矿按期建成投产;以省能源发展集团和省木里煤业开发集团为主,开工建设一批煤矿,实现鱼卡地区3000万吨动力煤、木里煤田2200万吨焦煤两个矿区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炭产能达到6000万吨,其中动力煤3800万吨,基本满足我省火电和特色产业发展用煤需求。投资50亿元。   专栏5 煤矿建设项目   续建项目 卡洼掌煤矿、红山沟煤矿、默勒煤矿、先锋煤矿、柴达尔煤矿。   新建项目 鱼卡一号井改扩建,鱼卡二号井、三号井、四号井,鱼卡干盐湖、云雾山、羊水河、古炮台、小红山,江仓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四号井、五号井、六号井,聚乎更矿区一号井、二号井,旺尕秀煤矿,三岔矿区、小煤沟煤矿、东柴旦分矿。   三、石油天然气   “十二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到“十二五”末,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亿吨、天然气4000亿立方米。投资260亿元。   石油勘探:主攻区带为柴西南区昆北段、乌南斜坡、七个泉---砂西斜坡、跃进斜坡、柴北缘马北---南八仙构造带;加大已有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马海、盐湖、驼峰山等6个气田周缘勘探力度。加快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建设国家级冻土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验基地。   专栏6 石油天然气项目 新开工项目 勘探开发:石油,西南区昆北段、乌南斜坡等地带;天然气,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马海、盐湖、驼峰山等6个气田周缘。   四、能源输送存储   通过铁路、电网、管道建设,建立煤炭、电力、天然气外联通道,逐步消除运输瓶颈制约。同时,加快成品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存储设施建设,提高我省及周边省份能源安全供给保障能力。   1.煤炭运输通道   开工建设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和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工程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建立我省疆煤运输通道,年利用疆煤2000万吨。   2.电力布局与输送通道   构建750千伏骨干网架,加强330千伏主网架,优化11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到2015年,形成东西750千伏环网、330千伏双环网,南北330千伏电网贯通。投资290亿元。   构建750千伏骨干网架,加强省际间联络。建成青藏直流联网工程、750千伏哈密---格尔木、玛尔挡---西宁和羊曲---日月山输电线路。新建750千伏线路2644公里。   加强330千伏主网架。围绕东部城市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海东、环湖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布局,以及茫崖、冷湖等重点资源开发区,完善电网布局,建成330千伏向阳、汉东、小寨、平乐、下川口等输变电工程。   开工建设柴达木盆地等新能源电站送出工程,加强新能源并网建设,主要建设格尔木东出口、南出口、锡铁山、德令哈、乌兰等地光伏送出线路。   建设黄河上游、通天河水电送出工程;实现果洛、玉树电网与青海电网联网。开展智能电网研究与试点,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新建330千伏线路2400公里。   优化11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紧紧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的机遇,提高农牧区电网覆盖面,增强农牧区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新建110千伏及以下线路5900公里。   专栏7 电网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项目 750千伏西宁格尔木双回线路工程、格尔木至西藏±400千伏直流。 新建项目 750千伏格尔木至鱼卡至哈密联网工程、750千伏羊曲至日月山变输变电工程,330千伏甘森至花土沟、盐庄子、向阳、门源、八宝、化隆、泉吉等输变电工程等,班多、羊曲、玛尔挡水电站送出工程,玉树、果洛与青海电网联网工程。   专栏8 重点园区电网建设项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德令哈和大柴旦工业园:750千伏哈密南至格尔木输电线路,330千伏团结湖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格尔木中心变、宗务隆、大柴旦输变电工程。 西宁东川、甘河、南川和生物园工业园区:330千伏向阳、汉东输变电工程,330千伏杨乐变、康城变扩建工程,110千伏朱家庄、汉东、祁家城、清水河输变电工程。 海东曹家堡、乐都、民和工业园区:750千伏佑宁输变电工程、330千伏小寨、平乐、民和下川口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平乐输变电工程。 一圈三线旅游园区:110千伏青海湖、鲁沙尔输变电工程。   专栏9 柴达木新能源送出工程建设项目 格尔木东出口光伏电站至750千伏格尔木变电站送出工程、格尔木南出口光伏电站至330千伏格尔木变电站送出工程、锡铁山光伏电站至330千伏锡铁山变电站送出工程、德令哈光伏电站至330千伏巴音变电站送出工程、乌兰光伏电站至330千伏乌兰变电站送出工程。   3.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   完善我省新能源汽车配套能源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建设电动汽车大型充换电站7座、中型充电站24座、小型充换电站12座、充电桩428个。   专栏10 青海省新能源汽车网络建设 新开工项目 大型充换电站:西宁市4座,平安、格尔木、民和各1座。中型充电站:西宁市6座,海东7座、环青海湖4座,湟源、格尔木各2座,湟中、乌兰、德令哈各1座。   4.油气输储设施及应急能力   加大涩宁兰、涩格输气管道沿线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采用管道、液化天然气等多种形式,实现海南、黄南、玉树、果洛等藏区天然气利用。合理安排天然气调峰工程,开工建设西宁、格尔木液化天然气工程,保证人口集中区天然气供应。推广车用天然气。建设格尔木500万吨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格尔木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格尔木至拉萨输气管网、不冻泉至玉树输气管网;适时建立藏区煤炭储备,提高应急救灾能源保障能力。   五、农村能源   加快农村牧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用能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实效”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以提高农牧区人民群众用能水平为目标,以优化用能结构为重点,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保障和满足农牧区人民用能需求。利用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建设契机,加快海南、黄南、玉树等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增加天然气等清洁燃气供应,提高城镇燃气覆盖率。紧紧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的机遇,加强输配电网络建设,提高农牧区电网覆盖面。争取到2015年基本消除无电人口,基本消除薪柴、畜粪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直接燃用。   六、能源节约   1.提高综合能效   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优化用能结构,在继续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到重要位置,制定并落实鼓励推进技术进步,节约能源的相关政策,发挥市场杠杆作用,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强高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加快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全民节能活动,培育全社会节能意识。   2.集约利用资源   努力提高煤炭回采率,大型煤矿实现综采综掘,中型煤矿运输、掘进、回采主要工艺实现机械化,小型煤矿运输等实现机械化,力争到2015年青海煤炭回采率达到70%。   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到“十二五”末,洗煤废水封闭循环率100%,煤矸石利用率达到28%,矿井水利用率达到45%,排放达标率100%。   3.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我省电网延伸情况,“十二五”,适时关停电网已覆盖地区的小火电、小燃油、小燃气机组,同时根据天然气管网延伸情况,关停小锅炉,建设替代燃气锅炉。   4.加强需求侧管理   煤炭需求侧管理。鼓励煤电企业利用丰水季节安排设备检修,增加电煤储备,应对冬季用电高峰。优先保障居民生活、优势产业等涉及公众利益和重大安全单位用煤需求。加大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   天然气需求侧管理。优化天然气用户结构和资源配置,建设液化天然气存储设施,采取措施引导用户用气高峰时避峰,提高供气效率,优化用气方式。鼓励涩宁兰输气管道沿线及有条件地区普及天然气。   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用电高峰时段避峰,加强无功管理,鼓励利用余热发电。优先保障居民生活、优势产业等涉及公众利益和重大安全单位用电需求,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5.减少污染物排放   逐步安排发电企业安装除尘、除硫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电网建设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加大中央资金支持,推进玉树、果洛、海西花土沟、茫崖、冷湖地区与青海主电网联网工程建设以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和稳定性。依托新疆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推进青海与新疆、四川联网工程,同时开展玉树地区电网与西藏昌都地区330千伏电网联网研究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打造新能源基地   进一步落实我省太阳能上网电价,抓住机遇加快建设。研究新能源发电项目临时和二次补贴办法,促进我省新能源有序快速发展。   三、加大勘探开发,保障电煤供应   在加大鱼卡等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加快兰新第二双线、敦格铁路建设,主动商新疆自治区政府签订供煤协议,争取2013年底开始利用疆煤。   四、深化能源改革,健全市场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开展发电企业与配电企业以及大用户的自由交易。继续推行电网企业与重点资源开发用电企业以协议形式共担电网建设风险机制,加快电网建设,促进资源开发。进一步推进农网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开放油气加工、输送、销售中下游环节。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发展水平   重点开展新能源、新能源并网科技攻关,加大新能源材料、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柴达木盆地太阳能、风能互补发电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与省内外高校、技术研究单位合作,加强新能源技术、材料科研人员培养,提高能源发展水平和技术含量。 第六章 规划实施   一、落实实施责任   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区、部门,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对电源建设实行合约管理,落实电源建设企业的责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强化政策措施   围绕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部署,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能源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三、加强规划衔接   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专项规划的衔接与落实,取得理解支持,力争我省“十二五”能源发展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   四、完善考核体系   强化责任、质量和效率意识,提高执行力;坚持依法行政,增强监督意识。完善考核体系和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五、重视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统计工作,对项目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附: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项目表(略) ------End------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