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颁布机构: 南宁市人民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南宁市 适用领域: 应急管理
生效日期: 2011/12/03 颁布日期: 2011/12/03
颁布机构: 南宁市人民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南宁市
适用领域: 应急管理
生效日期: 2011/12/03
颁布日期: 2011/12/03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南府办〔2011〕25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南宁市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市十二届人民政府第1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市委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南宁市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震灾防御体系、紧急救援体系、监测预报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地震监测预报网络逐步建立,震害防御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南宁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科技体系创新力度,依靠法制和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一)在现有地震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地震立体监测监控能力。   (二)逐步具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三)实施首府地震安全工程,开展城区地震小区划。   (四)建立农村民居抗震示范区,提高示范区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逐步改变农村普遍不设防状况。   (五)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对突发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宏观监控、应急处置和紧急救援能力。   (六)加快建设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逐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现代化地震立体监测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成立地震监测中心,引进地震监测科技人才,充实地震监测科技人员队伍,逐步解决地震监测预报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   开展对已建水库等重大建设工程基本情况调查,对于坝高30米,库容1亿立方米,可能引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以及受地震破坏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依据相关规定规划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   加快现有台站的改造升级,巩固现有的地震监测科技成果,建立一流的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指导县级地震台网建设。   改善现有7个遥测台、2个强震台、3个前兆台和7个动物远程观测台的观测环境,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群测群防网络。用现代高新科技对传统观测手段进行改造,进一步调整完善布局,加大投入,增建51个网点,加强对群测群防点的观测员和速报员的培训。   (二)开展防震减灾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数据库   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地震监测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信息网络数据库;开展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调查,建立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数据库;开展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调查,建立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避难场所、科普教育基地、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等地震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提升城乡及重要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   继续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完成编制涉及五个开发新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的《南宁市城区地震小区划方案》。   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工程,继续推进地震安全小区建设。结合广场、园林、休闲场所建设,逐步在县(区)、大中专院校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力争每个县(区)都建成一处以上、可容纳10万人左右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市县两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必备内容,将地震行政审批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南宁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机制,依法严格把好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和容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关。积极做好重点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行政执法检查工作。   加大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力度,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市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进行农村民居防震技术的研究,编制《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图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引导农民建造经济实用、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符合民族生活习俗的新民居。   (四)强化地震应急响应和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中国-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和重点时段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实施地震安全保障;编制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社区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   加强应急预案的检查和落实,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   建立和完善区市、县(区)及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地震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共享平台。   建立市县乡三级政府部门的灾情速报渠道,并结合群测群防网点建设,建立健全灾情信息速报人员网络。   (五)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加大投入,装备以消防部队为骨干的专业救援队伍,壮大地震灾害社会救援力量;建设专业地震救援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地震紧急救援与指挥网络系统。将城市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等内容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依托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强化政府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建立地震、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和学校国民教育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继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基层宣传员的培训。成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创造条件。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建设南宁市防震减灾中心   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的建设已列入2011年度投资计划,总投资1607万元,目前完成征地工作。   主要建设内容:   1.市防震减灾中心基本建设;   2.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3.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设备的搬迁、改造和升级;   4.市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培训基地建设;   5.市地震科技研究、震害防御科学试验中心建设;   6.市地震局办公场所建设。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1.完善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2.在五象新区建设一处可容纳20-30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   3.各县(区)分别建设一处以上可容纳10万人左右的应急避难场所。   (三)地震立体监测系统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   1.大型水库测震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2.强震地震动参数监测台网和烈度速报台网系统建设;   3.计算机通讯网络系统建设;   4.地震前兆信息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5.地震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建设。   (四)首府地震安全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新开展涉及仙葫区、五象新区、东沟岭、相思湖新区、良庆区等5个片区共250平方公里的地震小区划工作。   (五)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1.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防震能力评价;   2.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研究开发;   3.制定《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图集》;   4.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   5.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   6.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服务网建设。   (六)建立防震减灾基本数据库   主要建设内容:   1.地震灾情监测评估系统数据库建设;   2.地震灾害协同响应系统数据库建设;   3.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数据库建设;   4.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   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保障防震减灾战略目标的实现。   加强防震减灾规章建设,根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要求,研究修订完善我市相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地震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加强执法培训,加大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执法管理、责任追究、行政复议、行政监督监察等制度。   (二)完善防震减灾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防震减灾领导指挥机构,提高统筹、指挥和协调能力。推进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发挥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在防震减灾中的基层组织作用。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   将防震减灾事业按照事权范围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捐赠、地震保险等多种资金渠道共同支撑的投入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使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增强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地震科学基础研究,改善地震科学研究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保障地震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强防震减灾重大科技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五)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树立人才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观念。要以提高人才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总体结构,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资源的竞争力,提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将防震减灾领域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才体制和人才机制的创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地震科技发展和我市防震减灾战略需求的地震科技队伍。 ------End------
相关法规解读 more+
  •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