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颁布机构: |
西安市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西安市 |
适用领域: |
大气环境 |
生效日期: |
2011/08/17 |
颁布日期: |
2011/08/17 |
颁布机构: |
西安市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西安市 |
适用领域: |
大气环境 |
生效日期: |
2011/08/17 |
颁布日期: |
2011/08/17 |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的通知
(市政办发〔2011〕13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西安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实施好我市散装水泥发展规划,促进我市资源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预拌商品混凝土的通知》、《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和《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特制定《西安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我市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十一五”以来,散装水泥发展承受住了冰雪灾害、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迅速,预拌砂浆发展势头良好
“十一五”期间,我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迅速,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供应量每年以40%和21.8%的速度增长,其中水泥散装率达到了46.3%,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在规划市区和郊区县城镇地区全部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目标,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满足了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第一部有关预拌砂浆地方法规--《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国内外企业纷纷看好西安市场,正在积极筹建一批具有现代化国际水准的预拌砂浆生产线,我市预拌砂浆产业已呈现出方兴末艾的局面。
截至2010年10月,我市水泥、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企业数量分别为6家、5家和86家,产能分别为433万吨、150万吨和5000万方。
(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为积极响应国家“禁止现场搅拌”的号召,贯彻落实“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方针,我市人大常委会及时颁布了《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有关预拌砂浆地方法规的出台对我国推广预拌砂浆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2008年预拌砂浆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对禁止建设工程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的区域作了明文规定,为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产业政策的完善及立法工作的突破,使散装水泥行政管理的协同力度和社会认知度迅速提升,有效推广了散装水泥的发展工作,促进了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专项资金征收工作稳步推进,有力引导设备配套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继续稳步增长,有力地引导并带动了散装水泥产、储、运设施设备配套能力建设。仅2009年,我市就将24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8户在建、拟建预拌砂浆企业的补助,直接带动企业投入8000万元,投产后形成150万吨预拌砂浆生产能力,可增加工业产值4.5亿元,进一步地推动我市整个预拌砂浆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有利环保及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提供的散装水泥节约资源和能源标准,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供应散装水泥638万吨,累计节约的综合经济效益为2.87亿元,可节约标准煤14.66万吨,减排粉尘6.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11万吨,二氧化硫1246.01吨。我市散装水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社会及综合效益,有利于我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五)有效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理念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发展,取代了施工现场搅拌方式,顺应了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建设的需求,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延长了建设工程寿命,加快了我市城市建设的速度,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现代化水平,符合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理念。
我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发展不平衡,我市散装率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散装率仍有较大提高空间;与城区基本实现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相比,我市农村发展水平较低。二是工作落实不到位,我市对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的服务、协调和监督乏力,目前有些建设工程仍存在使用袋装水泥的现象。三是强制性政策略为滞后,一些规定与措施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策的刚度不足,迫切需要编制出台可行的地方规范和标准以促进散装水泥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散装水泥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建筑施工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对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展望“十二五”,我市散装水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机遇
1.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促进产业良好发展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我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引领着西部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和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对城市进行功能规划,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带、西咸一体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骨架不断拉大,这无疑给未来散装水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市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3%、14.6%、15.6%和14.5%,始终高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出稳步攀升趋势。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保持在20%以上,建筑业、房地产开发投资等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综合有关机构的研究结果可以预测,“十二五”期间,西安的经济发展仍然会保持平稳增长,这将为我市散装水泥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3.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和谐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发展散装水泥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将成为推动我市散装水泥及其应用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4.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提高推广应用效率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及建设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建筑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水泥作为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建筑材料之一,促进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散装化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下,发展与推广散装水泥也成为了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之一,行业的发展趋势无疑会为散装水泥带来更大的社会需求。
(二)挑战
1.对建筑废弃物的利用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市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阶段,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如何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下,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走低碳绿色之路,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散装水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2.与国际化大都市要求仍存在差距
根据国家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规模将不断扩大,水泥使用量将持续攀升。如何在我市水泥使用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散装水泥供应量,并实现水泥散装率的逐年提升,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散装水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散装水泥发展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善技术标准,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宣传培训,努力实现我市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混凝土“三位一体”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散装水泥及其应用领域的规划工作,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的协调发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其与西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各部门“十二五”规划相协调。
2.坚持政策引导、法规规范的原则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散装水泥及其应用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推进政府引导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法规的强制性与企业的自觉性有机结合;
3.坚持积极作为、不断创新的原则
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管理体系,积极作为,为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保护环境,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做出新贡献。
4.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先抓好重点区域的重点工程建设,分期推进,保持连续,不断提高水泥散装率及混凝土在农村市场的使用率,全面实现我市禁止现场搅拌预拌砂浆和混凝土目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在基本实现水泥散装化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泥散装率,提高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供应量,全面实现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目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布局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搅拌站,科学控制生产规模,避免盲目建设,产能过剩,初步形成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三位一体”产业框架的发展新模式和管理体系,为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保护环境,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做出新贡献。
2.年度预期目标
(1)供应量目标
2015年我市水泥企业散装水泥供应量须达到368万吨,水泥散装率须达到80%;散装水泥供应量每年增长15%,水泥散装率每年须提高6个百分点。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度分解目标见表1。
表1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产的散装水泥供应量年度分解目标
年 份
我市生产的散装水泥
供应量(万吨)
散装率
(%)
2010
183
50%
2011
210
56%
2012
242
62%
2013
278
68%
2014
320
74%
2015
368
80%
合计
1601
-
2015年我市预拌砂浆供应量须达到850万吨,预拌砂浆在全市的使用率须达到60%。我市生产的预拌砂浆供应量须达到511万吨,其中城区的预拌砂浆供应量须达到409万吨,县城和农村的预拌砂浆供应量须达到102万吨。预拌砂浆供应量年度分解目标见表2。
表2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产的预拌砂浆供应量年度分解目标
年 份
我市砂浆
需求量
(万吨)
预拌砂浆
在全市的
使用率
(%)
我市生产
的预拌砂
浆供应量
(万吨)
城 区 的
预拌砂浆
供 应 量
(万吨)
县 城 及
农 村 的
预拌砂浆
供 应 量
(万吨)
2010
397
2.5%
10
10
0
2011
455
15%
68
66
2
2012
525
25%
131
125
6
2013
612
35%
214
184
30
2014
719
45%
324
264
60
2015
850
60%
511
409
102
合计
3558
-
1258
1058
200
说明:2009年我市预拌砂浆的产能约为230万吨,实际供应量仅为万余吨,预计2010年全市预拌砂浆的供应量约为10万吨,占全市砂浆供应量的2.5%,为保证我市预拌砂浆使用率在“十二五”末达到60%(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和农村砂浆用量占全社会总用量的60%和40%,而城市和农村预拌砂浆使用率分别达80%和30%,则全社会的预拌砂浆使用率V=1×60%×80%+1×40%×30%=60%),设定我市预拌砂浆使用率的年增长幅度为10%-15%,由此可计算我市生产的预拌砂浆供应量,再综合考虑县城及农村推广预拌砂浆的实际情况,由此设定我市“十二五”期间每年的预拌砂浆供应量。
2015年我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须达到6447万方,预拌混凝土年度增长率为22.6%。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年度分解目标见表3。
表3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产的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目标
年 份
我市生产的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万方)
2010
2324
2011
2832
2012
3463
2013
4247
2014
5224
2015
6447
合计
24537
(2)节能减排目标
根据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提供的最新标准,“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供应的1601万吨散装水泥,可节约综合经济效益7.21亿元,节约标准煤36.78万吨,减排粉尘16.0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5.6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126.75吨。散装水泥节能减排年度分解目标见表4。
表4 “十二五”期间我市散装水泥节能减排目标
年 份
散装水泥供应量
(万吨)
综 合
经济效益
(亿元)
节 约
标准煤
(万吨)
减 排
粉 尘
(万吨)
减 排
二氧化碳
(万吨)
减 排
二氧化硫
(吨)
2010
183
0.82
4.20
1.84
10.93
357.40
2011
210
0.95
4.82
2.11
12.54
410.13
2012
242
1.09
5.56
2.43
14.46
472.63
2013
278
1.25
6.39
2.79
16.61
542.93
2014
320
1.44
7.35
3.22
19.12
624.96
2015
368
1.66
8.46
3.70
21.98
718.70
合计
1601
7.21
36.78
16.09
95.64
3126.75
说明:根据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每万吨散装水泥可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5万元,节约标准煤229.76吨,减排粉尘100.5吨,减排二氧化碳597.38吨,二氧化硫1.953吨。
(3)产能及布局目标
①预拌砂浆生产项目规划产能及布局目标
截至“十二五”末,预拌砂浆规划总产能须达到1000万吨,其中东区规划产能270万吨,西区规划产能280万吨,南区规划产能220万吨,北区规划产能230万吨。预拌砂浆规划产能及布局年度分解目标见表5。
表5 “十二五”期间我市预拌砂浆生产项目规划目标
年 份
规 划
总产能
产能规划布局目标
2010
300万吨
东区规划产能81万吨;西区规划产能84万吨;
南区规划产能66万吨;北区规划产能69万吨;
2011
440万吨
东区规划产能119万吨;西区规划产能123万吨;
南区规划产能97万吨;北区规划产能101万吨;
2012
580万吨
东区规划产能157万吨;西区规划产能162万吨;
南区规划产能128万吨;北区规划产能133万吨;
2013
720万吨
东区规划产能194万吨;西区规划产能202万吨;
南区规划产能158万吨;北区规划产能166万吨;
2014
860万吨
东区规划产能232万吨;西区规划产能241万吨;
南区规划产能189万吨;北区规划产能198万吨;
2015
1000万吨
东区规划产能270万吨;西区规划产能280万吨;
南区规划产能220万吨;北区规划产能230万吨;
其中东区包括:新城区、灞桥区、临潼区、蓝田县、西安浐灞生态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区包括:莲湖区、周至县、户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沣渭新区;南区包括:碑林区、雁塔区、长安区、西安曲江新区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北区包括:未央区、阎良区、高陵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②预拌混凝土生产项目规划产能和布局目标
截至“十二五”末,将预拌混凝土总产能控制在8100万方左右,其中东区规划产能2268万方,西区规划产能2025万方,南区规划产能1944万方,北区规划产能1863万方。
2011年至2013年,原则上不新批预拌混凝土企业,将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全市预拌混凝土空间布局调整,支持预拌混凝土企业资产重组,注重提高现有预拌混凝土行业集中度,注重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提升。2014年至2015年,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控制各个区域总量的条件下确定各个区域的新增产能,通过提高搅拌站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预拌混凝土规划产能及布局年度分解目标见表6。
表6 “十二五”期间我市预拌混凝土生产项目规划目标
预 拌
混凝土
规 划
总产能
布局目标
2010-2013
-
-
2014
6500万方
东区规划产能1820万方;西区规划产能1625万方;
南区规划产能1560万方;北区规划产能1495万方;
2015
8100万方
东区规划产能2268万方;西区规划产能2025万方;
南区规划产能1944万方;北区规划产能1863万方;
其中东区包括:新城区、灞桥区、临潼区、蓝田县、西安浐灞生态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区包括:莲湖区、周至县、户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沣渭新区;南区包括:碑林区、雁塔区、长安区、西安曲江新区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北区包括:未央区、阎良区、高陵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四、发展重点和任务
(一)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调节作用,加强执法力度,在全市范围内限制袋装水泥的使用,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快速发展。同时充分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探索建设我市散装水泥大物流体系
目前我市散装水泥及其应用领域的物流基本上仍沿袭传统运输方式,物流信息闭塞,物流资源分散,设备利用率低,物流成本高,传统落后的物流运行模式及管理方式较大程度上了制约了我市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及预拌混凝土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市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将散装水泥物流体系建设纳入法制轨道,鼓励和扶植组建3-4家规模恰当、布局合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实现社会化物流服务和物流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建设我市的散装水泥信息网,并以该网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要物流信息网兼容的全市散装水泥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供需方和运输服务信息的交换,开展B2B、B2C、C2B的网络供求服务,以促进我市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三位一体”式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城乡散装水泥市场的开拓
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发展散装水泥已经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转向以市场导向为主,以城市城区为龙头,带动周边区县发展;由水泥生产企业发展散装水泥转变为市场主动使用散装水泥;由分散使用散装水泥转变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因此,要不断扩大和延伸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的职能范围,形成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及预拌混凝土“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适合农村使用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研制开发,不断扩大散装水泥使用范围,加快水泥散装化进程。
(四)加快预拌砂浆的应用与推广
按照“实现强制性推广”的原则大力推动预拌砂浆的使用,并逐步扩大预拌砂浆的使用领域和区域。重视并加强散装预拌砂浆物流系统的建设,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优良性能,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五)加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
按照我市产业规划要求对预拌混凝土企业实行宏观调控、布局调整,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对已趋于饱和状态的主城区和部分区县严格控制新建生产企业;对其他区域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支持混凝土企业的合并及资产重组。加大生产企业质量的监管力度,各区县质量监督机构要完善对混凝土使用、监理、质量检测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动态监管力度,对查实的可能影响混凝土质量的行为要及时责令改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混凝土市场的综合检查活动,对混凝土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水平、市场信用和混凝土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规范混凝土市场秩序。
(六)逐步加强预拌砂浆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
加强预拌砂浆的推广力度,着力降低预拌砂浆流通及销售等环节的成本,逐步实现包装干混砂浆产品进入建材超市;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预拌砂浆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工程装饰装修和较大规模住宅小区家庭装修全面使用预拌砂浆。
五、保障措施和政策
(一)完善法规政策,创新激励机制
在《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散装水泥、预拌砂浆技术及应用材料的技术标准的完善,推进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开展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相关法规条例的研究工作,鼓励或强制要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预制构配件等生产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并列入绿色产品目录和政府绿色采购目录。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开展我市散装水泥实施和配套政策研究工作,形成新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加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散装水泥以及应用领域的设施、设备建设和科研与新技术开发、推广等,并以此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散装水泥的生产、发展及应用的良性循环。
(二)坚持体制创新,强化政府监管
配合国家加快散装水泥标准化进程,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标准,发改、建设、水利、工业、交通、规划、环保、质检等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增大对散装水泥工作的扶持力度,创建区、县散装水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共同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建立涵盖散装水泥生产、储存、物流配送、使用和信息管理的散装水泥产业链体系,通过散装水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地整合市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产业成本,优化城市交通管理,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实现散装水泥物流产业化运作,并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加强散装水泥及其应用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散装水泥信息统计体系,形成高效、快捷、全面的信息反馈机制,为散装水泥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加大财政扶持,建设示范项目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鼓励技术创新,扶持激励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散装水泥以及应用领域的生产企业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大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
在“十一五”散装水泥推广取得的成绩下,继续实施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混凝土“三位一体”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并积极争取财政扶持,重点建设一批散装水泥示范项目;为鼓励散装水泥加快发展,特别要设立节能财政扶持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示范项目补助,通过示范引导,培育和推进散装水泥的加快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工作思路
统筹城乡散装水泥发展规划,促进城乡散装水泥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农村散装水泥的市场特点,创新适合我市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模式,借助“建材下乡”的发展机遇,制定和完善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惠民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经营和使用散装水泥。加大专项资金对散装水泥下乡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农村散装水泥协调服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其他符合我市农村散装水泥推广的模式和做法,把农村推散纳入全市散装水泥整体发展规划,将城市发展散装水泥重心逐步转向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五)加强宣传培训,增进社会共识
发展散装水泥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加大散装水泥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公益广告、展览会、交流会、现场会、宣传周等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散装水泥宣传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普及散装水泥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散装水泥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社会各界能够充分认识到发展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的作用,转变人们长期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旧观念,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对违反规定在施工现场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行为予以曝光。增强社会各界对发展散装水泥的现实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发展散装水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