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渝办发〔2011〕279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三节 指导思想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基础设施 第二节 养护管理 第三节 运输服务 第四节 安全应急 第五节 科技与绿色交通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引领 第二节 增强资金保障 第三节 加强法制建设 第四节 探索体制机制改革 第五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六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附件:1.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表 2.重庆市“十二五”公路水路重点项目表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体思路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状态得到初步缓解。“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进入加快转型、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将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加快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状态得到进一步缓解。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一五”是重庆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五年。全行业紧紧围绕做好“三个服务”,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增强支持保障能力,交通运输发展又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累计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1590亿元,超过原计划近370亿元,比“十五”增加990亿元。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1.7万公里,新增约1.9万公里。高速公路新增1113公里、达到1861公里,形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覆盖区县(自治县)达到37个,对外出口通道达到10个。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3300余公里,国道二级、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分别达到97%、80%。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0公里,实现乡镇通畅与行政村通达“双百”目标,行政村通畅率达到60%。建成龙头寺客运站、人和货运站等枢纽站场。整治内河航道747公里,全市通航里程达到4451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1057公里;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达到1.36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00万标箱。 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10年年底,“十一五”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2.34亿人次、货运量7.9亿吨、旅客周转量361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83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16.2%、8.6%、27.2%;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668万吨(其中集装箱56.5万标箱),年均增长率为13%(其中集装箱20.8%),长江水运成为物流运输主通道;乡镇通客车率达到99%,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68%,主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3%;交通运输装备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40%以上,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由“十五”期末的600吨增至1500吨。 支持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交通安全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了6300余公里“安保工程”,完成危桥改造501座、渡口改造918个、渡改桥98座。全市重特大交通运输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特别是水上安全有较大改善,自2003年7月以来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重庆市交通呼叫应急指挥中心,完成低温雨雪冰冻、“5?12”汶川特大地震、“6?5”武隆山体垮塌等自然灾害的交通应急救援任务。交通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法制化水平全面提升,主城区公交客运营运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出租车经营秩序逐步规范,运输市场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交通的“政策机遇期”、“建设关键期”、“发展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两江新区建设等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相继发力,“五个重庆”、“三大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推进建设,一系列宏伟战略和重大举措将为重庆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机遇。直辖以来重庆交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重庆交通在西部地区的优势地位。从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形势分析,交通运输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开始转向为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运输服务的能力、水平、质量、效率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出行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必须逐步扭转长期以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的总量规模扩张方式,转入“量质”并举、“建养运管”并重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更加注重提高交通供给质量、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同时,要实现交通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运输市场、养护市场、交通执法、预算投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的改革攻坚,不断增强交通发展后劲,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出行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养护保障能力薄弱;三是运输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现代物流、城乡客运一体化亟待加速推进;四是交通应急救援、预警监测能力不足,交通安全工作仍需不断加强;五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等工作需进一步深化;六是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新1000公里高速公路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加强综合交通衔接,坚持“建养”并重,全面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推进交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优化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增强安全应急和交通综合执法水平,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五个重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快速发展。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把扩大内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交通运输自身的长远发展要求结合起来,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出口,优化等级结构,加速形成网络,加大管养力度,提升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坚持协调发展。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水运低成本优势;完善枢纽港站集疏运体系,促进公路对港口、火车站和民航机场以及对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快速连接;优化等级结构,坚持建、养、运、管并重,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的各项改革,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交通运输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业,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构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交通运输创新发展。 ――必须把保障安全作为重要前提,坚持安全发展。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努力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切实加强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服务,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创造安全和谐的交通运输环境,实现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第五节 发展目标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公路基本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水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初步形成“两个网络、三个体系”。即: ――形成总量适应、内畅外联的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2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力争达到3000公里,省际对外通道达到20个,基本形成“三环十射三联”高速公路骨架,基本覆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基本实现每万人拥有1公里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覆盖80%以上的乡镇,二级及以上比重达到70%;县城至乡镇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5%;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三级、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力争达到80%、70%。干线公路科学养护决策体系基本建立,主要路况检测指标基本实现自动化,养护及时性和养护质量大幅提高,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80%,国省道一、二类桥梁比例大于95%,农村公路实现“有路必养”。基本实现“半小时乡镇、一小时区县”,全面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 ――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全市四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以上,高等级航道达标率达到90%,航道干支直达率达到30%;全市港口货物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到1.8亿吨、700万标箱;水运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总量中的比重大于60%,周边省市货运量占全市50%以上;完善重庆航运交易所,形成与航运相配套的集金融、贸易、口岸、法律、船代、货代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航运中心服务体系。以“一网络、八大港、三体系”为支撑,形成立足重庆、服务长江上游和整个西部地区,通过能力最大、要素市场最集中、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内河航运中心。 ――形成便捷高效、优质规范的运输服务体系。城乡客运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主城建成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9%,以500米为半径城市核心区公交站点全覆盖,公共汽车拥有量达到9000标台,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75%,万人出租车拥有量达到18辆。乡镇拥有等级客运站(含简易站)比例达到85%,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0%。建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装备及运输组织结构不断优化。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重达到13%、10%、25%,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重达到55%,公路甩挂运输拖挂比达到1∶2。船舶标准化率达到75%,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3000吨,四星级及以上豪华邮轮客位占三峡旅游船舶客位总数比重达到85%。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干线公路行驶质量稳步提升,普通国道平均运行速度达到50公里/小时,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站点覆盖率达到90%。交通建设、养护、运输领域的市场诚信体系覆盖率不断提高。公路运输超限率小于5%。 ――形成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公路水路的应急保障体系。以重庆市交通呼叫应急指挥中心为龙头,建立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交通应急指挥平台。结合“一圈两翼”自然条件及交通资源分布特征,建立覆盖全市的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和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干线公路一般灾害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主要港区及重点监管水域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1小时。公路水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安全设施完好率达到80%以上,高速公路百公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15年控制在13人以内。道路运输百车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内河通航里程百公里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公路水路建设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达到15%,公路水路运输3人以上死亡事故件数下降率达到10%,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形成节能环保、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水路运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营运客、货车单位周转量能耗累计分别下降3%、9%,货运船舶单位周转量能耗累计下降6%,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碳排放量累计下降6%。公路水路运输的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内河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总量中的比重大于60%。干线公路废旧路面循环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公路用地、港口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基础设施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一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先建设、重点安排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和高速公路对外通道项目,积极推进地方联网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增强省际、区域和县际间通道运输能力。续建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等项目16个、约739公里;新开工巫溪至镇坪高速公路等17个项目、约975公里。开展三环以内射线高速公路适应性研究,开展原“三环十射三联”高速公路剩余路段以及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新增线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十二五”力争新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20个,基本覆盖全市区县(自治县),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二是加大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力度。按照国道基本达到二级、省道基本达到三级的标准,改造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000公里,力争实现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实施5000公里普通国省道路面改造工程,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三是推进实施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为水泥(沥青)路面3万公里,力争实现85%的行政村通畅。规划建设撤乡并镇公路和中心城镇等联网公路7000公里,并逐步推进农村公路通道森林工程。四是加强专项公路建设,按照二级公路标准,积极实施国防战备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菜园坝―铜元局等7个战备公路渡口改造和邓小平故居、杨尚昆故居、刘伯承故居、聂荣臻故居以及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等600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建设。 优化公路枢纽站场布局。一是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重庆主城区重点推进实施龙头寺(扩建)、上桥2个综合客运枢纽,两路、鱼洞、西永、茶园、西彭、鱼嘴、白市驿等7个换乘枢纽以及团结村、南彭、茶园、寸滩、佛耳岩、西彭、北碚等7个物流枢纽。万州城区重点推进实施城西综合客运枢纽和客运总站、城北、城南3个客运枢纽改建工程和龙宝、塘坊、红溪沟、江南等4个货运枢纽建设,形成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以及依托综合交通港站、产业园区以及现代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物流枢纽。二是积极支持区域客运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支持涪陵、江津、合川、长寿、永川等大城市以及黔江、璧山、荣昌、綦江、南川、万盛、丰都、石柱、垫江、梁平、武隆、彭水等城市结合城际铁路发展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与大型工业园区相配套建设涪陵龙头港、黔江正阳、江津德感、合川南城、永川港桥、长寿晏家、万盛双坝等区域性公路物流枢纽。 加快内河航道建设。一是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为骨架的航道网络体系,形成联接川、黔、滇、鄂等周边省市的骨架航道,使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和乌江彭水枢纽以下所有航道全部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重点实施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大宁河庙峡航电枢纽工程,乌江银盘、白马通航建筑物工程和乌江航道整治工程。二是加快三峡库区及其他重要支流航道建设,实施渠江、綦江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航道整治工程,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改造升级四级及以上航道862公里,全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636公里,航道达标率90%。结合三峡库区后续扶持规划,继续实施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工程。 加快内河港口建设。一是按照港口、物流和产业“三结合”的原则推进铁公水联运的枢纽型港口建设,重点实施果园、东港、龙头港、新田、朱沱和新生等5000吨级枢纽型港口项目;完成水天坪、胡家坪、佛耳岩、下塘口、江家槽、下岩寺作业区等临港产业配套码头建设。二是加快三峡库区高品质旅游码头建设,实施朝天门旅游码头升级、江北嘴、万州鞍子坝等精品旅游码头项目。适当开展游艇基地建设。“十二五”全市港口货物总通过能力达到1.8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700万标箱。 促进综合运输衔接。一是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围绕长江沿线产业带的形成和内外贸运输发展,形成以长江、高速公路和干线铁路为主的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尽快形成渝蓉藏、渝湘穗、渝汉沪、渝黔桂、渝滇东盟、渝兰西亚、渝陕包、渝京远东等八大综合运输通道。二是完善枢纽港站、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集疏运网络,枢纽型港口除忠县新生港外全部实现铁路进港,形成港口与高速公路、铁路多式联运系统。积极支持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高速互通的公路连接线建设。三是加快建设城市内外交通一体化体系,加快改造升级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相衔接的瓶颈路段,畅通城市出入口;加快提升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组织水平,促进便捷换乘。 第二节 养护管理 提升路网服务能力。一是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实施“畅通工程”,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规范养护施工作业,推进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实施“安全工程”,确保高速公路相关安全设施和设备完好,加强高速公路安全巡查。实施“舒适工程”,加强高速公路日常维护,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标准化建设和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工程建设。二是维护国省道良好技术状况。进一步加大路面改造力度,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和危桥改造工作,开展危桥安全隐患排查和加固处置,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加强对治超站、交通量观测站和道班房等管理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保障农村公路正常通行。重点加强路基排水设施的维护与路面日常养护,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危病桥数量多、抗灾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实现“有路必养”。 完善公路养护机制。一是理顺养护职责,增强养护资金保障。落实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对辖区内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财政对公路养护的资金补助或配套标准,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部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逐步加大公路养护投入,落实区县(自治县)配套资金。二是完善养护制度,规范养护管理程序。完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准入规则和管理办法,出台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的地方性标准与规范,健全养护工程管理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三是推行公司化管理,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发挥市公路养护协会作用,推进养护工程企业资质认定工作,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分类管理、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 推进公路科学养护。一是提高养护生产技术水平,高速公路养护争取实现全面机械化,普通公路养护逐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二是推广养护检测、维护专业技术,国省干线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评定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路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完善公路数据库系统,提高公路养护决策和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强化航道养护管理。一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型航道管理体制,突出高等级航道的养护,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重要航道由市管航道养护专业队伍进行养护,其余航道的养护由区县(自治县)进行管理。二是大力推行港航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技术,依托航道、港口、船舶等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开展“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数字航道建设。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继续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BOT+EPC模式的监管思路和手段。二是稳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分解细化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完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严格分包管理,强调过程监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第三节 运输服务 提升城市客运服务水平。一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先保障公交站场用地,严格实施城市公交首末站配建标准。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安排上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站场设施。大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推进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无缝换乘。建立保障公交低票价和车辆更新的财政补贴增长机制,出台鼓励合理换乘的优惠政策。二是发挥轨道交通的骨架作用,加快开通运营轨道交通一、三、六号线及二号线延伸段,合理组织轨道列车运行计划,加强轨道交通营运管理。三是提高公共汽车服务水平,推进公交枢纽站和维修保养场建设,重点建设双堰、弹子石、长生、外河坪等45个公交枢纽站场,新增公交站场面积100公顷。优化布局公交线网,城市公交逐步覆盖至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建成区及连接的主要干道,区县(自治县)公交实现城区逐步覆盖。合理调配公交运力资源,在主要客流走廊投放大容量公交车辆。优化布局公交快线,城市组团间开通公交干线,组团内部按区域组织普通线路,合理确定普通车和中高级车的投放比例。普及公交车辆GPS终端和IC卡、RFID技术应用,试点建设公交车辆运行信息电子站牌。四是有序发展城市出租汽车。稳步开展出租车运力投放,逐步理顺出租车的价格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缓解“打的难”局面。完善出租车职业资格制度、收益分配调整机制和劳动用工关系。整合推广出租车综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在适宜开通城市公交的城郊或城市新区,稳步推进班线客运和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全市中心镇基本建成四级及以上等级客运站,其他乡镇基本建成五级客运站或简易车站,通客运车辆的行政村基本建有候车亭或招呼站。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采取区域经营、延伸经营、捆绑经营、专线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因地制宜开行赶集车、早晚车、周末车、学生车。加大站场建设支持力度,增加配套建设资金,站场用地原则上以调剂或划拨方式供应。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统一购买农村客运车辆保险。完善城乡客运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的城乡客运市场,建立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配套政策标准和互联共享的城乡交通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培育港口物流集团、重庆交运集团、长安民生集团等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依托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促进物流枢纽与产业园区配套布局,积极引导城市中心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向城郊大型物流园区积聚。依托化工物流园区建立危险化学品物流市场,发展专业物流。建立集政府监管功能、物流服务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推广零担、快运、集装箱运输、集散配送运输等领域的加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甩挂运输。鼓励货运枢纽经营主体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物流节点转型。建设深入西部内陆的“无水港”,形成跨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口岸大通关系统。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在重庆设立区域总部。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络建设。 加强运输市场管理。一是严把道路公交、出租车、长途客运、危险品货运等从业人员、营运企业、营运车辆的市场准入关。二是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条款,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使企业的信用等级与其所属从业人员的整体信用情况挂钩。三是加大运输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以质量信誉考核为手段,对严重违规的从业人员和营运企业依法实行强制退出。四是完善汽车租赁业管理制度,规范汽车租赁经营行为。五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间的联动协作,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第四节 安全应急 完善交通运输安全设施。继续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实施公路安保工程约5000公里,改造危桥500座,实施渡口改造800个、渡改桥100座。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加强对自然灾害多发路段的监控预警和工程治理,实施地灾防治工程250处。按三级航道以上标准完成布标航道里程1085公里,配布航标2615座,建立嘉陵江、乌江、渠江等主要通航河流VHF船岸通信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岸基系统。实施船舶污水处理、储存设施安装改造工程,在重庆主城、涪陵、长寿、万州建设4个油船、散装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在重庆主城、万州建设2处船舶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设备库,在巫山建设1处应急设备设置点。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推进落实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三级以上客运站场交通执法人员驻站制。持续开展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非法违法从事交通运输的行为。完善全市治超站点监控网络,完成29个治超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治超站点监控网络。建立完善交通运输企业告诫制和“黑名单”制。加强从业人员资格和信用管理。推进“一案三制”建设,构建责任主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与相关预案衔接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本地区应急技术专家资源库建设,建立与公安、消防和大型企业、地方专业救援队伍等单位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层面完善应急补偿机制。加大交通运输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从事客运和危险品运输的企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评估体系。 构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一是完善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基本建成普通公路监控指挥中心、地方水域水上监控指挥中心、道路运输(含营运轨道交通)监控指挥中心、营运高速公路监控指挥中心、交通执法指挥平台等5个市级行业应急指挥平台框架和2个试点区县级应急平台框架;建设现场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固定应急指挥平台(各级监控指挥中心)与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现场)的互联互通;建设重庆市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争取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承担国家路网西部监控与调度职责;进一步整合中央和地方海事力量,建设重庆市水上搜救中心。二是建设一批交通应急保障救援基地,建立与交通战备物资储备相结合、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重庆主城、万州、涪陵、黔江、石柱、奉节6个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在重庆主城建立全市水上交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重庆主城、涪陵、合川、彭水、云阳、巫山6个区域性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北碚、武隆、酉阳、忠县、奉节、开县、万州、江津8个水上交通抢险应急站。建设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应急救援站30个。三是建立应急保障专业抢险队伍,加强水上事故应急救援队和航道应急保通队建设,构建基层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加强应急保障装备建设。四是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对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大型桥隧、干线航道重点航段、重要港口及危险品码头等实施监控监测,整合运输装备GPS应用系统,全市九座以上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重型货运车辆和“四客一危”船舶全部加装GPS终端等。 第五节 科技与绿色交通 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与运营、公铁水多式联运高效衔接、大区域交通组织、城市立体公共交通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二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危险品运输过程监测及控制、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及救援装备的配置等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交通管理应急反应体系。三是开展提升黄金水道通过能力、山区高速公路快速维修、大型桥梁隧道养护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开展沥青路面再生、隧道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示范等,发展资源节约型交通。五是开展RFID、IC卡、ETC等技术的研究,拓展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过程和行业监管中的应用。六是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与资产管理模式等研发攻关,提升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水平。七是打造重庆市公路养护工程技术、公路防灾减灾技术、重庆山区隧道关键技术、西部地区山区桥梁建设营运管理、内河航运关键技术和综合交通运输经济与技术等特色研发中心。 注重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科技推广应用示范。一是建设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路网动态交通路况信息数据库两大基础数据库,完善全市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力争在重庆建成西部交通数据灾备中心。二是推进行业智能化管理建设,重点建设公路路网、道路运输、水运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交通执法综合指挥系统,构建高速公路速度监测和移动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实施高速公路跨省联网与不停车收费系统;建立驾驶培训机构IC卡计时培训系统信息平台;完善重庆市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三是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整合交通信息资源,统一交通服务热线,强化96096品牌,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公共交通信息一体化进程,逐步搭建西南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四是推进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路技术、重庆山区高温多雨路面设计施工关键技术、隧道照明节能新技术、低造价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新技术、船舶节能实用新技术6大应用示范工程。 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优先发展、倡导使用低碳型交通方式。鼓励厢式运输、集装箱运输等专业化运输方式,积极发展大型集装箱、大中散货、化危品等专业化运输船舶,鼓励发展顶推船队。有效提高客货车辆实载率。加速淘汰客货运高能耗车辆,加快发展节能、大型、专业化运输车辆和绿色环保车辆,重庆主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大力推进CNG或混合动力车,逐步扩大区间班线客车CNG或混合动力车的应用规模。重点实施重点企业节能示范工程、公交优先示范工程、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准入与退出试点工程、甩挂运输节能试点工程、绿色航运工程、低碳公路示范工程、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工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工程等八大交通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继续推进绕城高速公路“绿色长廊”工程,对全市国省干线具备条件的路段实施“绿色长廊”示范工程1000公里。在嘉陵江、乌江、大宁河、梅溪河等重要航道打造生态景观航道。推进船舶生活污水治理、船舶洗舱基地建设。推进城市中心区域小码头搬迁,重点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船舶和码头。建设市级交通行业环保和节能减排监测中心,建成一批技术能力较强的交通环保和节能减排监测站点。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执行机制建设,强化规划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工作。各部门和区县(自治县)抓紧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制订保障措施和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年度计划,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适时提出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发挥本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2012年年底,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第二节 增强资金保障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资金需求约2100亿元。为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应千方百计增强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支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性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大幅提高我市国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的规模,并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点建设项目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资金对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投资规模。通过建立优先发展试点或部市共建等方式,争取获得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支持。 争取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争取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继续享受两税返还、土地征迁等优惠政策。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投资标准,加大对干线公路改造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研究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路投资制度。争取提高市级内河水运专项资金规模,鼓励区县(自治县)政府安排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内河水运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实施规范的补贴补偿制度,扶持公共交通企业发展。加大对渝东北、渝东南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发展的投资倾斜力度。 拓展交通发展融资渠道。积极推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建设经营市场化,综合运用BOT、BT、TOT、贷款、信托、债券、股权融资、保险基金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重庆高速集团、航发司等企业利用短期和中长期企业债券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扩大融资范围。积极鼓励区县(自治县)政府按相关政策组织推进高速公路建设联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监管。重点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加强资金预算的审核工作,保障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第三节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交通法规体系。重点制定和修订《重庆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重庆市公路保护条例》、《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等法律法规。完善交通立法推进程序和责任机制,明确加快推进交通立法的责任部门。适时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清理和废止。法规、规章实施三年以上的,进行一次立法后评估。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行政执法机构行风评议工作,全行业每年开展一次交叉检查评议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法院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加大执法装备和科技信息化投入,全面提高执法装备和信息设备的专业化、系统化、现代化水平。 推进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开展专项普法宣传,加强交通法制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养护管理以及运输市场监管、公路治超、行政执法等行业管理环节的法制研究与指导工作。 第四节 探索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探索大交通体制。积极探索整合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和城市客运、航空、铁路、邮政、物流管理职能,逐步形成“大交通”综合管理体制。建立交通与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物价等部门间更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理顺交通主管部门和下属执行机构责权关系。 完善高速公路综合执法体制。逐步对高速公路执法实行分区域管理,建立总队、支队和大队之间决策、管理、指挥、调度、执行的执法运行机制。完善执法机构和许可管理机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的联动协作机制。 第五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工作。逐步建立公路桥梁养护、机动车检测维修、公共交通的职业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长途汽车客运驾驶、出租汽车驾驶等岗位职业资格制度;加强交通从业人员鉴定评价机构、培育考试实操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对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开展教育和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施专题培训,重点支持道路桥梁、港口航道、道路运输、物流管理等交通主干专业;逐步建立公路养护工、桥梁养护工、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出租汽车驾驶员等技能型人才岗位轮训制度;加强对市交通干部学校(党校)、市公路局职工培训中心、道路运输行业从业资格考试中心等交通行业教育培训主基地建设。推进培训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工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大力开展网上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社会化程度,使教育培训走上自主、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第六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学习型行业和服务型部门。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大力推进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加强行业风气建设,倡导便民服务。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活动。力争创建1个全国文明单位,市交委直属单位4年内全部建成市级文明单位。力争新推出2―3个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先进典型。 加强行业文化宣传。实施文化理念认同工程、文化体系构建工程、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文化品位提升工程等“四项工程”。强化统一协调、反应快速、信息畅通、发布准确的交通运输宣传机制,增强对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正面舆论引导。 附件1: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表 目标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备注 形成总量适应、内畅外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 11.7 ≥12.2 ▲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1861 ≥3000 ▲ 一二级公路里程(公里) 8051 ≥9000 ▲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亿吨/万TEU) 1.36/200 ≥1.8/700 ▲ 四级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1057 ≥1600 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等级比重(%) 67 ≥70 行政村公路通畅率(%) 60 ≥85 ▲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 30、30 ≥80、70 普通国省干线优良路率(%) 55 ≥80 普通国省干线一二类桥梁比例(%) 80 ≥95 普通国省干线路况自动化检测评定率(%) 85 ≥95 高等级航道达标率(%) 45 ≥90 航道干支直达率(%) 15 ≥30 形成便捷高效、优质规范的运输服务体系 普通国道平均运行速度(公里/小时) 45 ≥50 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 13.2、2.8和20.7 ≥13、10和25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40 ≥55 公路甩挂运输拖挂比 1∶1 1∶2 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吨) 1500 ≥3000 四星级及以上豪华邮轮客位占三峡旅游船舶客位总数比例(%) 15 ≥85 主城区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 33 ≥39 主城区公共汽车拥有量(标台) 6000 ≥9000 主城区万人出租车拥有量(辆) 16 ≥18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 60 ≥75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站点覆盖率(%) 0 ≥90 行政村通客车率(%) 68 ≥90 拥有等级客运站(含简易站)乡镇比例(%) 36 ≥85 公路运输超限率(%) ≤5 ≤5 形成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体系 干线公路一般灾害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时) 2.5 ≤2 主要港区及重点监管水域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时) ― ≤1 执法总队主城区突发事件出勤时间(分钟) ≤20 ≤15 国省干线公路安全设施完好率(%) 60 ≥80 道路运输客运车辆百车死亡率(%) 0.4 ≤0.3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百公里死亡率(%) 0.5 ≤0.5 高速公路百公里死亡人数(人) ≤15 ≤13 公路水路建设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 ≥15 公路水路运输3人以上死亡事故件数下降率(%) ― ≥10 形成节能环保、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营运车、船单位货物周转量碳排放量累计下降(%) ― 6 内河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总量中的比重(%) 60 ≥60 营运客、货车单位周转量能耗累计下降(%) ― 3、9 货运船舶单位周转量能耗累计下降(%) ― 6 干线公路废旧路面循环利用率(%) 30 ≥50 注:“普通国省干线二级以上等级比重”栏中,2010年数据为现有国省道规模的比重,2015年数据为国省道布局规模调整新增后的比重。“▲”标记为约束性指标,表示要求必须达到;其余指标为预期性指标,表示力争达到或预计将达到。 附件2: 重庆市“十二五”公路水路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建 设 规 模 总投资 (万元) “十二五”投资 (万元) 合 计 20395005 21214283 一 高速公路 17706005 13356423 (一) “十一五”跨“十二五”建成项目 7451586 6465004 1 奉节至巫山高速公路二期 30公里 363400 216000 2 江津至合江高速公路二期 18公里 57600 35000 3 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 48公里 461968 339137 4 沿江高速公路涪陵至丰都段 56公里 549200 400600 5 三环高速公路万盛至南川段 30公里 252975 187224 6 三环高速公路南川至涪陵段 56公里 578900 433900 7 丰都至石柱高速公路 53公里 523000 413800 8 沿江高速公路主城至涪陵段 86公里 865900 756006 9 成渝高速公路复线 78公里 853978 773872 10 沿江高速公路丰都至忠县段 32公里 319000 318000 11 沿江高速公路忠县至万州段 79公里 835800 830800 12 万州至达州高速公路开县至开江段 41公里 320232 299232 13 万州至利川高速公路响滩至三元场段 31公里 335500 335500 14 万州至利川高速公路驸马长江大桥段 22公里 319026 314026 15 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 20公里 252707 250007 16 三环高速公路永川至江津段 59公里 562400 561900 (二) “十二五”新开工项目 10254419 6891419 1 成渝高速扩能改造一期工程 21公里 364000 364000 2 三环高速公路合川至铜梁段 29公里 180699 180699 3 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 65公里 409670 409670 4 三环高速公路江津至綦江段 48公里 465537 465537 5 巫溪至镇坪高速公路 48公里 755000 755000 6 渝北至广安高速公路 57公里 753276 753276 7 三环高速公路长寿至合川段 85公里 900000 900000 8 梁平至忠县高速公路 91公里 826400 826400 9 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 86公里 1171700 1171700 10 南川至道真高速公路 35公里 245000 245000 11 酉阳至沿河高速公路 31公里 398387 398387 12 秀山至松桃高速公路 30公里 251750 251750 13 沿江高速公路支线新田至高峰段 18公里 216000 30000 14 奉节至恩施高速公路 30公里 600000 80000 15 垫江至丰都高速公路 78公里 375000 20000 16 丰都至武隆高速公路 90公里 462000 20000 17 开县至城口至岚皋高速公路 133公里 1880000 20000 二 普通国省道 升级普通国省道1000公里,路面改造普通国省道5000公里。 2000000 2000000 三 农村公路 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3万公里,撤乡并镇公路和中心城镇等联网公路7000公里。 2800000 2800000 四 枢纽站场 764000 643500 (一)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512000 435000 1 主城两路、龙头寺、上桥、鱼洞、茶园、西永、西彭、鱼嘴、白市驿等9个综合客运枢纽 一级 252000 222000 2 主城团结村、茶园、西彭、南彭、北碚、佛耳岩、寸滩7个物流枢纽 一级 165000 141000 3 万州城西、城北、客运总站、城南等4个综合客运枢纽 一级 51000 38000 4 万州龙宝、塘坊、红溪沟、江南4个物流枢纽 一级 44000 34000 (二) 区域性运输枢纽 252000 208500 1 涪陵北、黔江舟白、合川南城、永川瓦子铺、长寿北、南川南、綦江、万盛平山、璧山棕树、荣昌、石柱南、丰都丁庄、垫江、梁平、彭水张家坝、武隆巷口等17个综合客运枢纽 一级 172000 172000 2 涪陵龙头港、黔江正阳、江津德感、合川南城、永川港桥、长寿晏家、南川北固、万盛双坝等8个物流枢纽 一级 80000 36500 五 内河港航 1925000 1765000 (一) 航道 453000 433000 1 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工程 利泽至桐子壕段35公里四级航道 240000 240000 2 嘉陵江草街库区航道整治工程 草街枢纽库尾三级航道69公里 5000 5000 3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船闸工程 新建千吨级船舶船闸一座 90000 90000 4 乌江航道整治工程 188公里航道整治 23000 23000 5 三峡库区小江航道整治工程 三级航道51公里 10000 10000 6 大宁河庙溪航电枢纽工程 渠化航道20公里 40000 40000 7 三峡库区梅溪河航道整治工程 二级航道18公里 3000 3000 8 三峡库区汤溪河航道整治工程 三级航道17公里 4000 4000 9 三峡库区抱龙河航道整治工程 8公里三级航道整治 3000 3000 10 渠江航道整治工程 渠河咀至丹溪口74公里三级航道 5000 5000 11 綦江航道治理工程 河口至赶水88公里四级航道 30000 10000 (二) 港口 年通过能力 1472000 1332000 1 主城港区果园作业区码头二期工程 集装箱200万标箱;散货200万吨;商品汽车滚装36万辆。 600000 570000 2 万州港区新田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 500万吨,含36万TEU 200000 150000 3 涪陵港区龙头港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 20万TEU、散货1000万吨 200000 150000 4 主城港区东港码头二期工程 20万标箱 80000 80000 5 丰都港区水天坪作业区一期工程 4.5万TEU/60万吨 26000 16000 6 彭水港区下塘口作业区一期工程 件杂200万吨、散货200万吨 23000 23000 7 主城港区佛耳岩作业区二期工程 件杂90万吨、散货86万吨 25000 25000 8 永川港区朱沱作业区工程 9万TEU 50000 50000 9 忠县港区新生码头一期工程 9万TEU,散货140万吨 60000 60000 10 长寿胡家坪作业区一期工程 28万TEU 70000 70000 11 石柱江家槽作业区码头工程 400万吨 50000 50000 12 云阳下岩寺作业区扩建工程 240万吨 25000 25000 13 朝天门旅游码头改建工程 250万人次 13000 13000 14 主城港区江北嘴旅游码头工程 500客位开放式旅游泊位3个 15000 15000 15 丰都港区名山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100万人次 6000 6000 16 万州鞍子坝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100万人次 6000 6000 17 忠县港区石宝寨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60万人次 4000 4000 18 云阳港区张飞庙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60万人次 4000 4000 19 巫山港区神女溪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60万人次 5000 5000 20 巫山港区小三峡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50万人次 4000 4000 21 乌江画廊龚滩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100万人次 2000 2000 22 磁器口旅游码头改造工程 51万人次 4000 4000 六 行业管理 649360 (一) 交通信息化 63300 1 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 22000 2 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 32000 3 交通应急指挥体系 ―― 6000 4 信息化发展环境 ―― 3300 (二) 安全应急 175000 1 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安装5000公里公路安保工程。 ―― 40000 2 危桥改造、渡口改造与渡改桥 整治危桥500座,渡口改造800个、渡改桥100座。 ―― 25000 3 水毁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实施250处地质灾害防治。 ―― 40000 4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6个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基地,6个区域性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基地,8个水上交通抢险应急站。 ―― 40000 5 公路治超站点建设 29个 ―― 5000 6 重要支流航道支持保障系统配布 完成布标航道里程1085公里,配布航标2615座。 ―― 5000 7 船舶防污染系统 ―― 20000 (三) 运输服务 253000 1 主城区公交站场 双堰、弹子石、长生、外河坪等45个公交枢纽站场。 ―― 200000 2 农村客运站 建设240个乡镇客运站、2000个村级招呼站。 ―― 22000 3 运输辅助业建设 ―― 1000 4 航运交易所 ―― 30000 (四) 养护管理 16000 1 养护管理设施的配套建设 ―― 2000 2 公路科学养护决策体系构建 ―― 9000 3 提高航道养护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 ―― 5000 (五) 科技进步 8680 1 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 ―― 180 2 交通技术研发中心 ―― 2000 3 交通运输行业关键技术研发 ―― 6000 4 建设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平台 ―― 500 (六) 绿色交通 106250 1 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 400 2 三峡库区船舶标准化 改造库区标准化船舶3100余艘。 ―― 100000 3 生态保护与环境监管 1000公里国省道“绿色长廊”示范工程。 ―― 5850 (七) 队伍建设及文明建设 27130 1 教育培训基地 ―― 1000 2 职业技能、资格教育管理 ―― 6000 3 执法队伍建设 ―― 20000 4 文明创建工程 ―― 50 5 文化建设工程 ――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