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

颁布机构: 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生效状态: 作废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山西省 适用领域: 劳动关系
生效日期: 2007/06/01 颁布日期: 2007/04/25
颁布机构: 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生效状态: 作废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山西省
适用领域: 劳动关系
生效日期: 2007/06/01
颁布日期: 2007/04/25
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的通知 (晋劳社厅发[2007]50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委、办、厅、局,各用人单位:   为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2000年劳动保障部令第10号)、《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46号)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山西实际,我厅制定了《山西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加快劳动用工备案信息化进程,省厅将研制开发并在全省推广使用相关管理软件,逐步实现通过互联网备案。省市两级及有条件的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托金保工程,尽可能创造条件实现数据上网,2008年底前省市县三级基本建立劳动用工信息基础数据库,省市两级实现劳动用工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并与国家联网。   二、要加强对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宣传培训,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工备案的主动性,对不按规定进行劳动用工备案、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典型事例进行曝光。要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宣讲、办班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使用人单位进一步熟悉劳动用工备案的目的作用、方法步骤、程序内容等,推动劳动用工备案工作顺利开展。   三、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情况,列入劳动保障监察年审及专项执法检查的内容。对用人单位不按规定进行劳动用工备案、不认真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相应处罚。造成劳动者权益损害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实施,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省厅将在四季度组织开展全省实施《山西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的专项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向全省通报。   附件:1、《山西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   2、《劳动用工备案表逻辑关系和填报要求》   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1:   山西省劳动用工备案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2000年劳动保障部令第10号)、《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46号)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山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西境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依法招用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适用本办法。   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用工备案依照本办法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劳动用工备案,是指用人单位按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劳动用工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主体资格、用工行为和签订、续订、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登记备案的行为。   第四条 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劳动用工备案的主管部门。   第五条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工资、就业、失业、统计、劳动监察等相关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工作。   第六条 中央驻晋和省属用人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到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市、县劳动用工备案管辖范围由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规定。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携带下列材料,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备案手续。   (一)企业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   (二)劳动者花名册,劳动合同样本;   (三)《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备案表》(备案表一);   (四)《用人单位在册职工情况备案表》(备案表二)。   用人单位在初次备案后每年二季度携带备案表一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一次劳动用工基本情况更新备案手续。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到依法成立、规范运作的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招用职工。   用人单位新招职工或与职工续订劳动合同,应当自招用或续订劳动合同之日起30日内,携带下列材料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   (一)《用人单位在册职工情况备案表》(备案表二);   (二)劳动者与职工新签或续签的劳动合同书。   录用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工种(专业)人员,还应提供被录用职工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九条 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7个工作日内,携带下列材料,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   (一)《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备案表》(备案表三);   (二)用人单位与职工原先签订的劳动合同书;   (三)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第十条 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发生变更后,应在30日内比照初次办理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备案规定携带有关材料,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对用人单位报送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备案条件的,应在有关资料相应栏目内签注“已备案”字样,并加盖“劳动用工备案专用章”印鉴。   第十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用人单位有关材料之日起,对符合条件的15日内办结劳动用工备案手续。15日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已办结劳动用工备案手续。   第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托金保工程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加快推进劳动用工备案信息化进程。2008年底前,省市县三级基本建立劳动用工信息基础数据库,省市两级实现劳动用工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并与国家联网。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指导用人单位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并为用人单位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提供便利和服务。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工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情况,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   (三)用人单位办理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备案手续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检查时,用人单位和相关人员应予以协助,并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备案情况,列入劳动保障监察年审及专项执法检查的内容。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不按本办法进行劳动用工备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相应处罚。造成劳动者权益损害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任何用人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均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对属实的投诉举报情况,应当及时立案、调查,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用工单位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备案表   截止日期:            年  月  日 ┌───┬───────────────────────────┬─────┬─────┐ │单位名│                           │法定代表人│     │ │ 称 │                           │     │     │ ├───┼────────────────┬─────┬────┴─────┴─────┤ │所有制│                │上级主管部│                │ │ 性质 │                │  门  │                │ ├───┼────────────────┼─────┼────────────────┤ │登 记 │                │实 际经营 │                │ │注册地│                │  地  │                │ ├───┼────────────────┼─────┼────────────────┤ │组织机│                │社会保险登│                │ │构代码│                │ 记证号 │                │ ├───┼────────────────┴─────┴────┬─────┬─────┤ │详细通│                           │ 邮政编码 │     │ │信地址│                           │     │     │ ├───┴─────┬──────────┬──────────┼─────┴─────┤ │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          │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           │ │   (万元)   │          │   工资(元)   │           │ ├─────────┼──────────┼─────┬────┼─────┬─────┤ │累计拖欠职工工资总│          │拖欠工资涉│    │单位空缺岗│     │ │   额(万元)   │          │及职工人数│    │ 位(人) │     │ ├───┬─────┴─────┬────┼─────┼────┼─────┼─────┤ │劳动合│  单位在册职工人数  │    │ 男职工 │    │ 女职工 │     │ │同签订│           │    ├─────┼────┼─────┼─────┤ │ 情况 │           │    │在岗职工人│    │非在岗职工│     │ │   │           │    │  数  │    │  人数  │     │ │   ├───────────┼────┼─────┼────┼─────┼─────┤ │   │ 应签订劳动合同人数 │    │实签订人数│    │合同签订率│     │ │   │           │    │     │    │  %   │     │ │   ├───────────┼────┴─────┴────┴─────┼─────┤ │   │ 实签劳动合同期限统计 │签订3年以下劳动合同人数          │     │ │   │           ├─────────────────────┼─────┤ │   │           │签订3-10年劳动合同人数          │     │ │   │           ├─────────────────────┼─────┤ │   │           │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数        │     │ │   ├───────────┼────┬─────┬────┬─────┼─────┤ │   │ 在岗职工中农民工人数 │    │农民工签订│    │农民工劳动│     │ │   │           │    │ 合同人数 │    │合同签订率│     │ ├───┼───────────┼────┼─────┼────┼─────┼─────┤ │其他情│  使用劳务派遣人数  │    │退休返聘人│    │在册职工中│     │ │ 况 │           │    │  数  │    │残疾职工数│     │ ├───┼───────────┼────┼─────┼────┼─────┼─────┤ │参加社│    保险类别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 生育保险 │ │会保险├───────────┼────┼─────┼────┼─────┼─────┤ │ 情况 │   应参保人数   │    │     │    │     │     │ │   ├───────────┼────┼─────┼────┼─────┼─────┤ │   │   实参保人数   │    │     │    │     │     │ ├───┼───────────┴────┼─────┼────┴─────┴─────┤ │用人单│                │劳动保障行│                │ │位盖章│                │政部门意见│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     │        年  月  日 │ └───┴────────────────┴─────┴────────────────┘   "说明:此表一式两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各执一份;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用人单位(章):   截止日期:    年   月   日 ┌──┬───┬─┬──────┬──┬─────┬─┬───┬───┬───┬──┬─┐ │序 │姓 名 │性│居民身份证号│本单│ 工 种  │是│劳动合│劳动合│在册职│是否│是│ │ 号 │   │别│      │位工│     │否│同开始│同终止│工分类│农民│否│ │  │   │ │      │作年│     │特│ 时间 │ 时间 │   │ 工 │残│ │  │   │ │      │限( │     │殊│   │   │   │  │疾│ │  │   │ │      │年) │     │工│   │   │   │  │职│ │  │   │ │      │  │     │种│   │   │   │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人单位(章):             截止日期:     年    月    日 ┌───┬─────┬─┬───────┬──┬────┬───┬───┬───┬──┬───┐ │序 号 │ 姓 名  │性│ 居民身份证号 │本单│合同终止│原劳动│原劳动│终止或│是否│经济补│ │   │     │别│       │位工│/解除人 │合同开│合同终│解除合│应支│偿金额│ │   │     │ │       │作年│ 员类别 │始日期│止日期│同日期│付经│ (元) │ │   │     │ │       │限( │    │   │   │   │济补│   │ │   │     │ │       │年) │    │   │   │   │ 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2:   劳动用工备案表逻辑关系和填报要求   一、报表基本要求   1、用人单位首次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劳动用工备案,可以以独立法人也可以以企业集团形式办理有关手续,但备案单位一旦确定,以后不能随意变动。   2、用人单位主要采用EXCEL电子文档报送各类用工备案表,备案表一、表二、表三可到省劳动保障厅网站下载。   3、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填报要求填写有关信息和数据,以利将来与劳动用工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软件对接。   二、备案表一的逻辑关系和填报要求   1、单位名称使用全称,统一以上级批准或注册登记时的名称为准。   2、所有制性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个体经济、乡镇企业”中选择一种填写。   3、人数统计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样式如20。   4、工资数额取整数,填写样式如2000。   5、在册职工中包括农民工,但不包括离退休人员、劳务派遣人员、退休返聘人员。   6、在册职工人数=男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在册职工人数=在岗职工人数+不在岗职工人数。   7、在册职工人数≥在岗职工人数≥农民工人数。   8、应签订劳动合同人数≤在册职工人数。   9、实签劳动合同人数=签订3年以下劳动合同人数+签订3-10年劳动合同人数+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数。   10、3年以下不含本数,3-10年包含本数。   11、“合同签订率%”取整数,如90。   三、备案表二的填报要求   1、“序号”从1开始顺序编码。   2、“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计算到月,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填写样式如8。   3、“工种”在“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其他”中选择一类填写。   4、“是否特殊工种”填写“是”或“否”。   5、“劳动合同开始时间”按照年月日顺序填写,年份取四位数,月份和日期取两位数,中间用中横杠隔开,如“1998-01-01”。   “劳动合同终止时间”填写格式同“劳动合同开始时间”。如果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填开始时间,不填终止时间。如果职工与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既不填开始时间,也不填终止时间。   6、关于“在册职工分类”,用人单位在进行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备案时,在“在岗、内退、待岗、其他”中选择一种填写;   在新招或续用职工备案时选填“新招”或“续用”。   7、“是否农民工”填“是”或“否”。   8、“是否残疾职工”填“是”或“否”。   四、备案表三的填报要求   1、“序号”从1开始顺序编码。   2、“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计算到月,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填写样式如8。   3、“合同终止/解除人员类别”选填“终止”或“解除”。   4、“原劳动合同开始时间”、“原劳动合同终止时间” 按照年月日顺序填写,年份取四位数,月份和日期取两位数,中间用中横杠隔开,如“1998-01-01”。   5、“终止或解除合同日期”填写格式同上。   6、“是否应支付经济补偿”选填“是”或“否”。   7、“经济补偿金额”取整数,如1250。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