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
颁布机构: |
宁波市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宁波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6/05/18 |
颁布日期: |
2006/05/18 |
颁布机构: |
宁波市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宁波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6/05/18 |
颁布日期: |
2006/05/18 |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
(甬政发〔2006〕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已经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五月十八日
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
前言
为进一步明确象山港区域的功能定位,推进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决定编制《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规划编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
本规划纲要主要依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1995-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象山港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和法规。
规划范围包括梅山乡、白峰镇、春晓镇、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松岙镇、裘村镇、莼湖镇、西店镇、宁海城关镇、强蛟镇、大佳何镇、西周镇、墙头镇、大徐镇、黄避岙乡、贤庠镇、涂茨镇、丹城、爵溪等21个乡镇,陆域面积1958.3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20.87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是近期到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象山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该区域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
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一)有利条件
象山港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具有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区位条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象山港区域海洋生物、旅游、港口、滩涂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全国性意义,港内浮游动物167余种,游泳生物210余种,潮间带生物190余种,是国家级意义的“大鱼池”。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青水静景美、海岛风光宜人、海产水产丰富、渔乡风情万种,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港口资源地位独特,可建港口岸线约5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8公里,可形成近1亿吨的吞吐能力。滩涂资源优势明显,海涂面积1.71万公顷,占全市海涂总量的17.8%。森林资源丰富,共有林业用地7.7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7%,森林覆盖率达到53.6%。潮汐能资源居全市之冠,黄墩港可建装机容量5.9万千瓦,年发电量1.17亿度的中型潮汐能发电站。自然资源优势使象山港区域发展具备了“先天之利”。
2.经济基础日益增强
“九五”、“十五”以来,象山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沿海养殖、低山缓坡林特水果种植、滨海平原经济作物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其中网箱养殖数量占全省70%以上。生态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汽配、文教用品和模具、手电筒和铝制品、衬衫制造、金融箱柜、灯具等为特色的区块经济体系。以海岛旅游、休闲渔业和现代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总体上,象山港区域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3.区位条件日益改善
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同三线(沿海大通道)的形成,我市交通的末端地位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相应地将大大缩短象山港区域与上海、苏南等地区的时间距离。尤其是随着甬台温铁路、象山港通道和环港区公路等项目的相继上马,将直接加速象山港区域融入全国交通网络体系,便于其与宁波市域、温台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资源融通、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环境共保。
4.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十五”以来,环港区以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区域发展环境逐渐改善。“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工程进展顺利,能源、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陆海之间、大岛之间互通性大大增强,海岛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明显改善。防御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切实加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5.工作基础较为扎实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象山港区域的发展,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减灾防灾等综合管理得到加强。新一轮宁波海洋功能区划已经完成,开展了象山港碧海行动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继《象山港水产资源保护条例》、《防治赤潮工作预案》、《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等十多个地方性行政法规和规章出台后,省人大和市人大又出台了《象山港区域保护条例》,初步明确了该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等原则性问题。
(二)制约因素
目前,象山港区域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功能定位不够明确
象山港区域虽然确定为生态功能区,但整体功能定位及其具体职能仍然不够明确。基于资源禀赋的功能分区仍然不够明晰,由此带来沿海土地资源、象山港岸线、海域等资源的无序化开发。
2.产业布局比较混乱
由于缺乏规划的统筹引导,区域主导产业不够明确,环港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受行政区划限制和局部利益驱动,部分地区要求发展临港工业的呼声甚高,局部区域产业布局趋于混乱。浅海滩涂的无序无度无偿开发,造成养殖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近年来,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恶化,成为酸雨重灾区和赤潮多发区。
(1)象山港渔区超容量养殖问题严重。近海海洋养殖捕捞超过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海洋食物链正遭受严重破坏,海域内水体富营养化指数高出正常值数倍,在网箱下生活的底栖生物已近绝迹。
(2)陆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陆源污染物大多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象山港,2002年生活垃圾达到31万吨、生活污水5423吨。沿港有97条污水管直接排到象山港。随着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推进,区域环境压力不容乐观。大型电厂建设所带来的温排水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值得关注。
4.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城镇体系向组群化、网络化发展的要求。自来水覆盖率低,水厂规模小,水质条件差异大。环境保护、废弃物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如排水管网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城镇尤其是大量的农村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二是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城镇间联系不够。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城镇发展状况制约,以及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各城镇在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方面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资源与设施共享程度低。
5.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象山港区域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分属5县(市)、区和21个乡镇,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保护相脱节,区域开发功能定位不够明确,产业布局不太合理,条块分割比较严重。沿港各县(市)、区,以及沿港镇(乡)在引资争项目等方面竞争激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难以协调。
(三)重大意义
象山港区域综合保护和利用,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一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市南3县与市域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推进象山港区域的综合开发和保护,既可为南部地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也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等途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促进环港区域加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必然要求。象山港区域是海洋生态和陆域生态的有机结合体,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推进象山港区域综合开发和保护,有利于促进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互联,使海洋经济在陆海互动中实现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快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拓展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这既是深入实施“港桥海”联动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三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象山港区域是我市“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区域。推进象山港区域综合开发和保护,通过整治环境、优化布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环港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强化其居住功能、加快融入中心城区,与东钱湖一起构成未来宁波都市区的居住区域,从而根本缓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是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举措。象山港区域是我市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推进象山港区域综合保护和利用,需要按照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环境承载力要求,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沿港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并以强蛟半岛工业区为载体,推行循环经济综合试点。
五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充分发挥象山港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象山港区域综合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我市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象山港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象山港区域发展全局,以“开发、保护、整治”为主线,以生态型经济为导向,以休闲旅游、海洋产业、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推进陆海联动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象山港区域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级生态经济型港湾和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二)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遵循区域自然属性,按照整体功能定位统筹开发与保护,推进陆域和海域联动发展。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局限,跨区域统一规划开发与协调管理,合理安排产业、区域基础设施等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注重环保,持续发展原则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加快象山港区域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3.陆海联动,统筹兼顾原则
要立足于全局,坚持海陆联动、统筹发展,在突出象山港的陆上优势和特色的同时,要十分强调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将海洋生态保护与陆源污染治理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将海岸、海域、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4.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原则
象山港区域发展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安排陆地、海岸线和海域的保护、开发时序。综合考虑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整体推进、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区域,点面结合进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实现重点突破。
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
在政府确定总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优化象山港区域发展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象山港区域的开发和保护。
6.市为指导,县为主体原则
要合理明确市与县(市)、区在象山港区域规划的权责关系,充分调动市和县(市)、区级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市里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县(市)要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承担起象山港区域发展的主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
立足于“港、渔、涂、岛、景”五大资源优势,整合水域生态、山体植被、生态城镇等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海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生态环境联动整治,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上档次、上规模。到2010年,把象山港区域初步发展成为集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综合性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功能为一体的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区域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从目前的2.3万元增加到4.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42:45。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循环经济全面推进。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万元GDP水耗下降到60吨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所占比重超过50%。
(2)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海洋旅游。到2010年,“港、渔、涂、岛、景”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建成一批旅游开发项目,海洋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海洋渔业。海洋养殖等稳步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等现代渔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
--现代物流。以象山港大桥建设为契机,依托区域产业物流和大桥的过往物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到2010年宁海和梅山岛物流园区初具规模,水陆物流运输配套完善,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海洋高新技术。加快建设海洋高科技园区,大力引进海洋科研机构,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海洋高科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海洋产业的研发和转化基地初步形成。
(3)区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网箱养殖数量减少到4万箱,近岸海域水质指标(除氮、磷外)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水质指标(GB3097-1997)要求。岸线资源按照功能布局的要求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大气质量达一、二级标准。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超过95%,有害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
--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维护和修复。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植被覆盖率超过95%,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区域绿化率达95%,建城区绿地率达30%;水面能见度达7米以上;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率达100%。
(4)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比较完善
--基础设施体系明显改善。到2010年,基本形成象山港区域“一环十联三通道”交通格局,即象山港跨海大桥及其接线工程和环港公路;建设3-5座污水处理厂,通讯、供水、电网、燃气等基本适应区域保护和利用的需要。
--区域城镇体系比较完善。以宁海城关和象山丹城为中心城,以奉化莼湖、鄞州咸祥、宁海西店和象山西周为中心镇的区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莼湖镇、咸祥镇、西店镇和西周镇常住人口均达3万以上,宁海城关和象山丹城常住人口均超过15万。
2.远期目标(2010-2020)
充分发挥“港、渔、涂、岛、景”五大资源优势,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大区域环境整治力度,到2020年,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以海洋旅游、现代渔业、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主导功能区培育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把象山港区域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家级生态经济型港湾和海洋产业基地的目标。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环境达标率10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80%和100%,基本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植被覆盖率达100%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区域绿化率达100%。
三、功能定位与功能区划
(一)功能定位
根据自然资源特征和地理区位优势,象山港区域的总体功能定位是: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和保护海洋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海洋渔业、现代物流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区域生态特别保护区,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控制养殖规模和岸线开发,适度发展清洁工业,严格控制污染项目。
1.长三角南翼特色海洋旅游休闲基地
充分利用象山港是我国东南沿海优良港湾的优势,挖掘象山港海光山色、人文景观、古民居、渔乡风情等旅游资源,建设一条以港湾旅游为主题,游览观光、运动疗养健身、休闲度假、海鲜美食、会议论坛等为内容的我国东南沿海独具魅力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2.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象山港水域自然环境优良,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国家级意义的“大鱼池”和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在象山港区域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建设鲈鱼、大黄鱼、紫菜、蛏子、对虾、梭子蟹等为主的名优水产养殖基地。积极建设休闲渔业基地和海洋高科技科研示范基地。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
3.现代国际港口物流基地
抓住象山港大桥建设和区域交通体系日趋完善的机遇,依托象山港口门湾、梅山岛等深水良港优势,在保持区域总体功能定位不变的前提下,适度推进象山港岸线资源开发,加快建设宁海物流中心、象山物流中心和梅山岛物流中心,积极承接区域产业物流和大桥的过往物流,到2010年基本建设成为市域南部物流中心。
(二)功能区划
根据象山港区域的总体定位和区域结构现状,按照可持续性、主导性、相似性、整体性等原则,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容量、生态脆弱性等因素,将象山港区域划分为适度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三大主体功能区。
1.适度发展区
(1)空间范围包括象山港区域内的城镇及周边发展用地、物流、港口、重大基础设施、临港工业用地等,总面积约80k㎡,占总用地的7.2%。
(2)该功能区的用地特征是,现状开发已有一定基础,生态敏感度低,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可以依托。
(3)该功能区的发展要求是,按特定功能要求控制建设强度。区域发展中加强对环境容量的研究,防止透支环境容量的过度开发。要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城镇和工业发展应适度集中。临港区块的开发要相对集中又整体分散,不宜过大过密。选择发展清洁型工业,严格杜绝污染高、耗能大的项目。同时,应加强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禁止将污水直排入象山港。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生态补偿和环境美化。
2.限制发展区
(1)空间范围包括旅游度假区、发展备用地和围垦用地,面积约50k㎡,占总用地的4.5%。
(2)该功能区的用地特征是,临近水域或山体,对其开发建设会影响象山港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
(3)该功能区的发展要求是,对于已经围垦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开发和建设强度,需要在合理引导的前提下,慎重选择开发项目,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禁止发展区
(1)空间范围包括特定环境保护用地和山体、耕地、湿地、海岛等5大类。环境保护用地包括水源保护区、国家文物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耕地包括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以及一般园林、滩涂、水域及撤并自然村退宅换耕用地等,交通干线两侧严禁建设用地。总面积约98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的88.3%。
(2)该功能区的用地特征是,基本包括了区域内的山体、农田、湿地和岛屿,生态状况良好,属于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林地、动物栖息地,以及饮用水二级以上的保护区范围,是维系海域生态平衡不可替代的因子。
(3)该功能区的发展要求是,不得占用该功能区范围内任何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对该区内的村落或工矿用地应坚决搬迁并做好生态修复工作。要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横山-西泽一线以西的滩涂,禁止新的围垦建设。对于自然保护区要保持其原生态。
(三)区域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
根据区域战略定位和功能区划,按照“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的要求,象山港区域空间发展形态主要呈现“一环两轴两片区”,即一个“C”型环、纵横两条“十”字型轴、东西两片区。
“C”型环是指以象山港南北两岸快速路系统为依托,形成环绕象山港的城镇组群发展带。
“十”型轴中的“竖”轴指以象山大桥、象山港高速公路、快速路为依托,纵贯南北的城镇群发展轴,“横”轴指东西向的象山港水景生态功能轴。
“东部发展片”以春晓、贤庠为中心,包括梅山、瞻岐、涂茨等城镇。这一区域的特点是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承担宁波北仑港的功能延伸。规划这一片区功能以港口、物流、旅游、清洁工业为主导,控制开发强度,严格限制产业门类。
“西部发展片”以西周、莼湖、强蛟为中心,包括黄避岙、墙头、大佳何、西店、裘村、松岙等城镇。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山海资源比较丰富,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规划该片区功能以特色旅游、休闲度假、滩涂养殖为主,限制发展港口、工业等项目。
2.规模容量
规划区域陆域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84平方公里,山体林地面积709平方公里,河流水域面积80平方公里,可建设土地240平方公里。急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4.5%,占可建设土地的21%。
根据象山港区域功能定位,应适当控制象山港区域开发建设强度,其开发建设的总体规模应低于市域整个南部地区比例的9.7%。
根据象山港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土地资源、水资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因素,综合确定象山港区域开发建设总量不可超过可建设用地的42%,占总陆域面积的8.9%。随着科技和社会生态观的进步,对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开发项目留待条件成熟后再启动。规划考虑了10%-20%的备用地,新增建设用地30-49平方公里,象山港区域开发建设总量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区域内远期实施渐进生态化更新模式,开发量逐渐缩减。近期(2006-2010年)的土地投放量为2-3平方公里/年,远期(2011-2020年)根据发展情况调整指标,使区域开发在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健康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城镇布局
象山港区域城镇体系总体上形成4个中心镇和6个一般镇,其他村镇根据发展条件进行适当整合、撤并。4个中心镇包括咸祥、莼湖、西店和西周。6个一般镇包括春晓、贤庠、松岙、裘村、强蛟、大佳何。规划区域内城镇人口38.2万人,总用地53平方公里(不含村庄)。城镇发展用地总量2128公顷。分片区城镇职能及规模见表1。
表1 分片区职能及规模一览表(2020)
┌──┬────────────────────────────┬────┬──────┐
│ │主要职能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
│ │ │(万人)│(平方公里)│
├──┼──────┬─────────────────────┼────┼──────┤
│ 东 │穿山半岛东端│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攀岩、探险等,保持原生态│ -- │ -- │
│ │ │。 │ │ │
│ 部 ├──────┼─────────────────────┼────┼──────┤
│ │ 郭巨 │重点发展与港口配套的物流产业 │ 1 │ 2 │
│ 发 ├──────┼─────────────────────┼────┼──────┤
│ │ 春晓 │北仑东部中心,功能综合,产业类别符合区域发│ 2.5 │ 5 │
│ 展 │ │展规划。 │ │ │
│ ├──────┼─────────────────────┼────┼──────┤
│ 片 │ 梅山岛 │发展旅游、养殖、居住为主的综合区,集装箱港│ 2 │ 2 │
│ │ │口岸线作为远期储备资源。 │ │ │
│ ├──────┼─────────────────────┼────┼──────┤
│ │ 瞻岐 │发展养殖、海洋研究和生态工业的综合区。 │ 1.5 │ 2 │
│ ├──────┼─────────────────────┼────┼──────┤
│ │ 咸祥 │发展旅游、养殖、居住为主的综合区。 │ 5 │ 5 │
│ ├──────┼─────────────────────┼────┼──────┤
│ │ 贤庠 │重点发展大桥物流及清洁工业。 │ 2.5 │ 4 │
│ ├──────┼─────────────────────┼────┼──────┤
│ │ 涂茨 │外海域发展修造船工业基地。 │ 1 │ 1 │
├──┼──────┼─────────────────────┼────┼──────┤
│ 西 │ 松岙 │除军事用地外保持原生态。 │ 1.5 │ 1 │
│ ├──────┼─────────────────────┼────┼──────┤
│ 部 │ 裘村 │发展滨海旅游,村镇建设用地适当扩建。 │ 1.5 │ 1 │
│ ├──────┼─────────────────────┼────┼──────┤
│ 发 │ 莼湖 │奉化东部中心镇。北岸的旅游度假接待中心,综│ 5 │ 5 │
│ │ │合发展旅游、房产、会议中心等。 │ │ │
│ 展 ├──────┼─────────────────────┼────┼──────┤
│ │ 西店 │宁海北部中心镇,综合型城镇,滨海区发展养殖│ 5 │ 5 │
│ 片 │ │,开发双山海岛风景区。 │ │ │
│ ├──────┼─────────────────────┼────┼──────┤
│ │ 强蛟 │除国华电厂外发展村镇居住用地和适量的循环经│ 1.2 │ 2 │
│ │ │济生产用地,并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 │ │
│ ├──────┼─────────────────────┼────┼──────┤
│ │ 大佳何 │南岸旅游度假接待中心,发展度假、娱乐、运动│ 1 │ 2 │
│ │ │中心,镇区适当扩展生活生产用地。 │ │ │
│ ├──────┼─────────────────────┼────┼──────┤
│ │ 西周 │象山西部中心镇,综合型城镇,镇区适当扩展一│ 5 │ 5 │
│ │ │定的生活生产用地,滨海区设火车站用地及乌沙│ │ │
│ │ │山电厂。 │ │ │
│ ├──────┼─────────────────────┼────┼──────┤
│ │ 西沪港 │发展滩涂养殖,保留军事用地。 │ -- │ -- │
│ ├──────┼─────────────────────┼────┼──────┤
│ │ 黄避岙 │保持原生态,村镇建设用地适当扩建。 │ 1 │ 1 │
└──┴──────┴─────────────────────┴────┴──────┘
四、产业发展
按照象山港区域的总体定位和功能区划,以生态型经济为导向,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前景大的优势产业,严格禁止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四类产业,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海洋生态旅游业、海洋科技产业和现代国际港口物流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和海景房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体系。
(一)加快培育优势产业
根据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战略定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海洋科技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三类先导产业,使之成为未来象山港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
1.海洋生态旅游业
充分挖掘象山港海光山色、渔乡风情、人文景观等港湾特色资源,以海洋旅游为主题,重点发展海洋观光、游艇基地、海岛历险、海上运动、海塘渔乐、海鲜品尝、海港风情、海滨浴场等,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产品,逐步完善旅游休闲服务配套体系,形成融观光、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海湾旅游胜地。
--打造海洋旅游乐园。以大佳何镇西部滨海地区为主,利用黄墩港及周边海域,建立豪华邮轮和私家游艇基地,开发周边海域的海上巡游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基础条件较好的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山岛、铜山岛等岛屿,形成不同主题的海岛游乐旅游区;充分利用铁沙岛、麻屿、单屿和铜沙岛等海岛资源,发展成为以沙滩和海水浴、垂钓、舢板、潜水、跳伞等海上运动和健身活动为主的海上运动中心。
--发展商务度假旅游。以红胜海塘滨海度假区和宁海强蛟滨海度假区为重点,开发融公共服务、乡村养生、康复度假、旅游接待、民俗体验、海鲜品尝、海景远眺为一体的滨海度假区。在悬山岛开发建设海洋休闲、旅游商务和国际会议大型设施,在奉化莼湖海岸和宁海薛岙海岸等地开发一批高品位、人性化别墅群,形成国际会议中心和宁波最佳人居海景社区。
--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充分利用国家一级群众渔港莼湖和桐照港、强蛟峡山渔业基地、南沙岛海域科技兴海示范区等地海产品养殖和捕捞的良好基础,开发建设各类休闲渔业区,开展出海捕捞、海岛垂钓、自助海鲜、渔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
--挖掘区域人文景观。充分利用象山港区域人文景观优势,挖掘强蛟镇古民居群、莼湖镇长寿村、塘溪镇和莼湖镇的名人故居及纪念物、强蛟镇尤氏古祠、横山岛普南禅院和镇福庵、瞻岐镇大嵩所城及海防遗址等,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休闲项目和产品。
--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整体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据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利益共享原则,积极融入宁波乃至长三角“两小时旅游文化圈”。
2.现代海洋渔业
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以海洋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控制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技术,延伸现代海洋渔业的价值链,构筑现代化的海洋渔业体系。
--合理发展海洋养殖业。继续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海水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内循环高效池塘养殖等适用技术,加快养殖业的基地化、工厂化、名优化。进一步推进象山标准化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在西沪港的黄避岙圆山至礁门海区,通过实施大黄鱼等名贵鱼类海水网箱标准化示范,实现网箱布局合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经营市场化、技术高新化的新格局。开展海洋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人工渔礁建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以及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海洋渔业的系统内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提升海洋养殖基地。实施三倍体牡蛎、鲍鱼、海带、羊牺菜人工育苗和贝藻科学套养技术示范工程,在鲒奇大礁下沙海域建立贝藻生态养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裘村、松岙海域发展羊栖菜养殖;咸祥、瞻岐海域发展条斑紫菜、坛紫菜,建立藻类养殖基地;大佳何等区域发展鱼、虾、贝、藻混养、间养,建立对虾综合养殖示范区,把象山港区域培育成为海珍品养殖出口创汇基地和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打破传统的水产品冷冻加工的单一模式,以加工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市场,建立以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渔区初级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营销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周边城市鲜活水产品直供体系。
3.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咸祥镇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建立海洋高科技园区,力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宁波市海洋研究所搬迁入园,形成以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开发、海水淡化等为重点,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技术、海洋政策的综合性海洋研究中心。
--海洋物种繁育。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养殖品种。
--海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从丰富的海洋生物体中提取抗癌、抗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促进等多种特殊药物及研制系列海洋保健与功能食品。
--海洋矿产开发。重点建设东海海洋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信息中心、建立海洋装备工业研究开发基地和海洋矿产开采技术中心。
4.现代国际港口物流业
以集装箱运输和国际保税物流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进现代港口物流业发展。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在梅山岛南缘建设总面积约61公顷的保税物流园区。抓住沿海快速通道和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宁海现代物流园区和象山港大桥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和电子信息建设等支撑体系,培育、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
--推进物流运输业发展。适度发展港口运输业,大力开发梅山岛南缘的港口岸线,力争形成4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完善桐照国家级渔港码头,改扩建强蛟煤炭码头,加快“一纵一环”区域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对外交通和区域内交通枢纽建设,积极为区域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提供物质配送服务。
--促进物流企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各类专业市场为纽带,扶持一批销售、加工、运输、分拨为主业的商贸型物流企业,减少流通环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迅速进入国内外市场。推动传统运输、仓储、流通等企业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二)优化整合传统产业
象山港区域的主要传统产业有种植业、机电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和模具汽配业等。对于象山港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是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努力建立适合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
以宁海工业园区、象山工业园区、鄞州滨海工业园区等为重点,积极引导区域产业向园区转移。原则上,新设工业项目都要进入园区,园区外企业要逐步向园区内搬迁。同时,加快制定象山港区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强产业政策调控,强化产业布局导向。
2.建设生态园区
对新设立的园区,要按照生态化的理念,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同时,以宁海工业园区和象山工业区块为重点,加快推进现有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要加强产业园区污染治理、集中供热、集中供水和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引导产业间、企业间、产品间形成物质循环利用链,逐步实现上中下游物质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污染物减量排放。
3.发展生态产业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推广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复合肥,建立高产、优质、低耗和综合开发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全过程治理。
4.淘汰落后产业
依照《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实行禁止、转移与淘汰并举的方式,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象山港及岛屿禁止新建化工、印染、炼油、有色金属冶炼、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禁止在横山至西泽连线以西岸段新建、扩建修、造船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关闭污染高、能耗大、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电镀、纺织漂染等企业,减少港区污染源。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企业。
(三)控制发展污染产业
1.限制发展电力工业
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生态环境容量的合理范围内,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适时建设环保型电厂,缓解宁波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建成国华宁海电厂和象山乌沙山电厂。电厂建设要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坚持实施“三同时”制度,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回收利用废水、废气等,以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根据区域环境的容量和功能定位,不再布点审批上马新的大型燃煤电厂项目。
2.适度发展修造船业
利用象山港区域良好的岸线资源,抓住国际修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选择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的象山县涂茨镇沿海区域,适当开发修造船业。“十一五”期间在涂茨镇开工建设修造船厂。修造船厂建设要充分论证环境承载力以及对周周其他产业的影响,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将环境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对象山港口门湾内的船厂,要控制规模,加强监管,严格控制船厂作业对象山港水体的污染,加强对现有修造船厂的污染物处理,力争建成功能可转换的港口码头,为今后开发其他功能留下空间和余地。
五、生态环境保护
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赢”。力争“十一五”时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地、水库、海岸带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大气环境保持一级,其余地区均为二级;水源地、水库保持I~II类水质标准,其余保持Ⅲ类水质标准;城镇环境噪声LAeg平均值≤5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LAeg平均值≤70分贝。
(一)建立区域生态特别保护区
根据区域总体定位和功能区划,按照“开发、保护、整治”的要求,确定一批海洋和陆域生态特别保护区。对特别保护区要严格加以保护,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损害性开发。
--滨海生态防护林区。主要是指象山港滨海的山体和林地密集区域,要加强保护,修复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以保护岸线不受侵蚀、维持陆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滨海生态敏感区。主要滨海地区的河(溪)流域、湿地、林地、杂草灌丛群落等区域。
--近海生物保护区。对港内有特别意义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区域实行特别保护,选择强蛟与铁港间区域建立贝类资源自然保护区。
(二)陆源污染综合整治
1.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整治区域农村环境。以“百千工程”和“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为重点,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加大农村居民点改水、改厕力度,有效控制农村生活垃圾对象山港水体和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
--完善区域生态体系。建设一批绿化骨干工程和精品工程,提高林木覆盖率。严格控制对湿地、河道、溪流等用地的占用,确保一定比例的生态用地。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和停止使用农药、化肥,转移沿象山港岸线及其径流分布的畜牧养殖业,推进家畜和家禽圈养及粪便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陆源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根据象山港区域的定位,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污染防治的责任。在巩固与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三废”稳定达标排放。设置行业环境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能耗、高物耗的行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加大对工业企业监管力度,重点抓好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的污染控制。整顿清理低水平、低效益的加工工业,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加强沿港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脱磷、脱氮效率。
(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1.适度控制海洋养殖规模
严格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加强对局部海域过渡养殖、粗放养殖的综合整治,适度控制滩涂水产养殖和海水网箱养殖,合理控制局部海域的养殖规模。推动富余渔民的转产转业。
2.合理利用滩涂、湿地资源
对滩涂和海岸等资源的利用,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规划指导、综合论证、依法审批、合理开发。在鼓励科学围垦滩涂的同时,严格保护重要湿地和重要的天然水产种苗繁育区,严禁围垦沿海沼泽草地、芦苇湿地和红树林区。规划建设象山港滩涂湿地特别保护区。
3.加强海洋污染综合治理
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海洋开发项目的选定和审批程序,加强开发建设中的环境监督管理。陆源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严格执行GB8978-1996中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执行“一控双达标”制度,防止海洋环境退化。距海水水产养殖区、盐场边缘外2公里范围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对已有的排污口,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
六、岸线利用
根据象山港的特殊自然属性,在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和保证其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岸线资源。象山港区域的岸线资源主要功能是海水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休闲与生活和港口航运。按照环港区岸线的特点和产业布局方案,将象山港岸线分为港口岸线、养殖岸线、旅游岸线、生态岸线、特殊岸线等五种岸线,并按照功能区划的要求对不同功能的岸线实施相应的管制措施。其中特殊岸线是指军事岸线。
(一)旅游岸线
是指适合旅游休闲、生活需要和居住房地产开发的岸线。旅游休闲岸线是指根据景点资源禀赋情况选择的适合配置旅游项目的岸线。居住、房地产开发的岸线结合市镇组团的集中建设区进行选择。考虑农林牧开发型岸线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把它们划入了旅游岸线。主要分布在穿山半岛峙头角、咸祥镇、瞻岐镇、莼湖镇、强蛟镇东侧,总长度约90公里,其中近期开发建设的旅游岸线长度约8.7公里。
--穿山半岛南岸滨海旅游岸线,岸线长约5公里。位于穿山半岛峙头角,地貌类型丰富,三面环海,构成独特的旅游度假、休闲空间。要依托地貌类型丰富、三面环海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度假休闲。
--海塘娱乐休闲岸线,岸线长约1.2公里。要以咸祥镇、瞻岐镇的滨海标准养殖鱼塘风光为依托,配合大嵩所城和海防遗址等旅游景点,开发一些集海鲜品尝、海塘垂钓采集、渔民生活体验、古代渔乡遗址观光等为主题的渔乐岸线。
--莼湖镇滨海疗养岸线,岸线长约1.5公里。以风光秀丽、海天和谐的优美自然环境为依托,配合悬山岛、凤凰山岛等的优美如画的海岛风光,以长寿村的广泛知名度为宣传点,着力打造环港区的乡村养生、康复度假和休闲疗养岸线带。
--滨海渔乡风情岸线,位于强蛟镇东侧,面积1.02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公里。要在原有古祠、古民居等景观基础上,恢复西山月色、峡口潮声等景点,建立渔业博览馆和渔乡风情街等,拓展公共服务、旅游接待、民俗体验、海鲜品尝、海景远眺等旅游功能。
(二)养殖岸线
指滩涂养殖岸线、浅海养殖及部分网箱养殖岸线。主要包括鄞州区大嵩江养殖岸线、奉化莼湖养殖岸线、宁海段养殖岸线、象山段养殖岸线等四大养殖区域。总长度约129公里,其中近期开发建设的养殖岸线长度约9.2公里。
--鄞州区大嵩江养殖岸线。主要位于咸祥镇和瞻岐镇的大嵩江出口海岸,岸线长约0.7公里。规划发展滩涂养殖4000-5000亩,浅海养殖面积500亩,发展成为鲈鱼、蛏子等名优水产养殖基地。
--奉化莼湖养殖岸线。主要位于莼湖镇、裘村镇及松岙镇海岸,岸线长约3公里。规划在原鲒齐乡海岸建设牡蛎养殖基地,原桐照镇岸线形成浅海网箱养殖基地。
--宁海段养殖岸线。位于西店、强蛟、城关的桥头胡沿岸,岸线长约2.5公里。黄墩港和狮子港水质肥沃,是海珍品增养殖的出口基地,重点发展滩涂贝类养殖、浅海网箱养殖和海带养殖。
--象山段养殖岸线。本段浅海养殖主要集中在西沪港,岸线长约3公里。在黄避岙、亭溪规划开辟泥蚶自然苗种与中间培养基地;把西沪港为海珍品增养殖出口创汇基地。
(三)港口岸线
是指以交通运输和临港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港口岸线。按照目前象山港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可建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的岸线资源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梅山岛南侧、咸祥-松岙、强蛟半岛、大佳何(铜山)-西周、黄避岙-涂茨,总长约55.5 公里,其中近期开发建设的港口岸线长度约23公里。
--穿山港:分布在园山、郭巨码头附近,总长约6公里,主要发展物流园区。
--梅山港:分布在梅山岛南侧,长度约5公里,主要作为北仑港的后续配套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
--龚家港:分布在横山码头(象山港大桥桥址)以东,长度约5公里,重点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松岙港:分布在狮子山-大列山,长度约2公里,主要是作为浙江船厂专用岸线。
--强蛟港:分布在强蛟半岛底部,近期规划新建3.5万吨级国华电厂专用泊位1个,长度约0.5公里。
--乌沙港:分布在西周镇,近期规划从乌沙角向西0.6公里岸线,为乌沙山电厂专用岸线。
--西泽港:分布在西泽码头(象山港大桥南连接线)以东,长度约3.8公里,主要是作为象山港物流园区的港口作业区。
(四)生态岸线
是指为保证环港区生态系统平衡,不用于生产、旅游、居住等开发建设用途而着重维持其原生状态或修复其原生状态的岸线。除上述近期开发建设的养殖岸线、旅游岸线和港口岸线以外,象山港区域的其他岸线近期均列为生态岸线,长度约280公里。
(五)岸线管制
1.强度控制
要按照岸线功能布局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岸线资源的开发强度,鼓励开发旅游岸线,合理开发养殖岸线,控制开发港口岸线。严格禁止发展对象山港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煤炭、矿石等装卸、转运业务。港口码头布置建设应充分论证对水域水质、周围海域及育苗场、取水口等的影响,做好工程建设海域及附近养殖户的政策处理。
2.时序控制
要合理确定岸线资源的开发时序,对近期未规划开发建设的岸线资源,均列为岸线保护区,严格禁止开发建设。岸线资源的建设近期主要为宁海、象山、奉化等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小港,承担本地小批量短途货物运输和陆岛交通运输任务,远期向旅游、交通、商贸等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方向发展。近期除了春晓、瞻岐、莼湖、强蛟、大佳何、西周等岸线等进行有限的旅游和养殖开发以外,对其他岸线资源严格加以保护。
七、基础设施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象山港区域发展定位,配套建设综合交通、供电、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综合交通网络
按照适度超前、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路网密度,建立布局合理、便捷通畅、衔接协调的交通网络系统。规划公路路网总规模1900公里,分对外通道、区内干线和区内支线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二层次干线路网形成“一环、十联、三通道”的基本格局。到2010年,公路密度达到97公里/100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比重达到4.0%,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3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铁路网面积密度达到4.5 公里/100平方公里。
1.建立完善对外交通体系
在已建甬台温高速(西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云龙至泗洲头公路(中通道)和象山港通道及连接线(东通道)。总规模约179公里。此外,建设完成甬台温铁路宁波段,规划城市快速轨道运输线延伸至象山港区域。
--开工建设象山港通道及其连接线,配套建设象山和宁海城关镇连接线,紧密联系同三国道主干线、绕城高速、象西线等,纳入长三角乃至全国高速公路网系统,形成区域经济重要的运输脉络。结合329国道沿线功能调整,进行全面整治,构筑对外交通辅助通道,形成网络化的对外公路交通系统。
--规划建设云龙至泗洲头公路。北起鄞州区云龙镇,南至象山县泗洲头,为跨象山港区域的一级公路,连接起北岸的沿海中线及南岸的象西线,为象山港区域内部沟通的便捷通道。
--加快区域铁路网建设。加快建成甬台温铁路宁波段,规划建设甬金铁路,建设完善华峙、梅山岛、象山港疏港铁路等区内铁路专用线及站场,建立起以“连干线三支线”为主的铁路对外交通系统。
--规划建设区间快速轨道运输线。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建设中心城与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轨道运输线,远景将城市轨道延伸到奉化江口,提升区域客运能力。通过轨道交通和完善的快速区际快速交通,将象山港区域和中心城区有机地联系起来,与东钱湖一起构成未来宁波都市区的居住区域。
表2 象山港区域对外主通道路线布局
┌──────────┬───────────────────────┬──┐
│ 名称 │ 主要控制点 │里程│
├───┬──────┼───────────────────────┼──┤
│西通道│ 甬台温高速 │ 尚田、西店、梅林、城关镇 │ 32 │
├───┼──────┼───────────────────────┼──┤
│中通道│云龙—泗洲头│ 云龙、横溪、裘村、西周、泗洲头 │ 53 │
├───┼──────┼───────────────────────┼──┤
│东通道│ 象山港大桥 │云龙、横溪、塘溪、松岙、西泽、贤庠、大徐、丹城│ 94 │
├───┴──────┴───────────────────────┼──┤
│ 合计(公里) │179 │
└──────────────────────────────────┴──┘
2.完善区内交通主干线
--完善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十联”是区域内主要客货集散点与主要干线之间以及主要干线之间的公路联络线。要重点建设以“十联”为主的区内干线交通。提高区域内物流中心、客运中心、产业基地、铁路站场和港口专用码头等对外、对内联系的便捷程度,促进区域内公路干线网络化,实现市区到象山港区域1小时的交通线。力争到2010年,基本构筑起环岛公路、各县(市)区至高速公路连接线、陆岛交通工程以及现有省道改建组成的二级以上的区域内公路网。
--重点建成开通象山港环港公路。主要包括环港快速路和港区过境高速。环港快速路主要包括已建成通车的沿海中线北仑段,“十一五”期间开工并建成的沿海中线鄞州段、奉化段,以及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成的象山滨海公路。港区过境高速包括甬台温复线象山段、象山疏港高速和同三高速三条高速公路沿港段。同时,逐步开通区域各旅游景点与环港公路的连接线。建成从丹城到姜山的横跨象山港的公路,并在姜山段与高速公路连接。开工建设梅山岛环岛公路及连接陆岛之间的跨海湾大桥,加快象西线和盛宁线改造工程等。
表3 象山港区内干线公路布局
┌───────────┬────────────────────┬──┬──┐
│ 名称 │ 主要控制点 │里程│等级│
├────┬──────┼────────────────────┼──┼──┤
│ 一环 │环象山港公路│郭巨、春晓、瞻岐、松岙、莼湖、西店、梅林│209 │一级│
│ │ │、桥头胡、大佳何、西周、贤庠、涂茨、爵溪│ │ │
│ │ │ 、丹城 │ │ │
├─┬──┼──────┼────────────────────┼──┼──┤
│十│一联│ 白峰-梅山 │ 白峰、梅山、梅山环岛 │ 27 │一级│
│ ├──┼──────┼────────────────────┼──┼──┤
│ │二联│ 大榭—桂池 │ 大榭、柴桥、桂池 │12.9│一级│
│联├──┼──────┼────────────────────┼──┼──┤
│ │三联│ 太河路 │ 新碶、春晓 │ 15 │一级│
│ ├──┼──────┼────────────────────┼──┼──┤
│ │四联│ 宝幢—瞻岐 │ 五乡、东吴、瞻岐 │ 17 │一级│
│ ├──┼──────┼────────────────────┼──┼──┤
│ │五联│ 莼湖—横溪 │ 莼湖、白杜、横溪 │ 18 │一级│
│ ├──┼──────┼────────────────────┼──┼──┤
│ │六联│ 奉化—莼湖 │ 莼湖、奉化市 │ 11 │一级│
│ ├──┼──────┼────────────────────┼──┼──┤
│ │七联│ 强蛟—梅林 │ 强蛟、张家溪、梅林 │ 17 │一级│
│ ├──┼──────┼────────────────────┼──┼──┤
│ │八联│ 强蛟—宁海 │ 强蛟、桥头胡、宁海 │ 12 │一级│
│ ├──┼──────┼────────────────────┼──┼──┤
│ │九联│桥头胡—茶院│ 茶院、桥头胡 │ 23 │一级│
│ ├──┼──────┼────────────────────┼──┼──┤
│ │十联│大佳何—胡陈│ 大佳何、胡陈 │ 21 │二级│
├─┴──┴──────┴────────────────────┼──┼──┤
│ 合计里程(公里) │383 │ │
└────────────────────────────────┴──┴──┘
3.加强区内支线和交通枢纽建设
--完善主功能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线系统。以环象山港骨架公路为主线,结合象山港区域产业、旅游、海洋、城镇体系开发建设需要,完善产业发展区、滨海居住区、海岛滩涂开发区、滨海旅游区等功能区的连接线,作为骨架公路网的必要补充。技术等级以三、四级为主,规划总规模190公里。
--加强乡镇公路网建设。按照交通布局及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乡镇公路网建设,力争公路实现技术等级标准化和路面硬化“双百(100%)”目标,基本实现区域内交通通畅便捷的目标。
--加快完善区域客运场站系统。以象山、宁海客运中心站为重点,加快区域客运枢纽场站建设。以咸祥客运站、莼湖客运站、西店客运站、西周客运站为重点,新建一批县、乡镇客运站。同时,新建一批一般镇客运站和港湾式停靠站,进一步完善客运场站系统。完善提升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所经过的客运场站,形成上通宁波公路主枢纽,下连主要乡镇的公路运输场站系统。
--进一步完善区域货运场站和运输网络。以宁海物流中心、象山物流中心和郭巨集装箱综合场站为重点,在区域内各县(市)、区建立1个物流中心,加快区域内物流系统建设。以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货运场站和